艺术类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新型关系构建

2015-04-07 05:53侍旭
艺术百家 2015年1期
关键词:艺术类高校对话师生关系

文章编号:1003-9104(2015)01-0222-02

作者简介:侍旭(1981- ),男,汉,江苏盐城人,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团委书记,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美育,法学,艺术教育理论。

摘 要: 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师生关系,艺术类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是基于专业因素下的一种特定存在。马丁·布伯的“我—你对话关系”、“关系的本体性”、“之间”的领域和“在场”的“相遇”等对话哲学思想为构建艺术类高校辅导员和学生关系提供了新的视野。对话提供了关照艺术类高校师生关系的另一种视角,是构建艺术类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关系的价值诉求。

关键词:高等艺术教育;对话;艺术类高校;辅导员;学生;师生关系;价值诉求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在高等教育活动中,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师生关系,艺术类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是基于专业因素下的其中的一种特定存在。由于传统的教育师生关系受主客体对立思维模式影响,阻碍了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师生交往的活动和互动对话的过程。以马丁·布伯为代表的对话哲学,关于“我—你对话关系”、“关系的本体性”、“之间”的领域和“在场”的“相遇”等基本思想为构建艺术类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关系提供新视野。

一、对话:关照艺术类高校师生关系的另一种视角(一)对话的意蕴

1.在日常生活中,对话是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现象。随着时代发展,对话已超越原始的语言学意义。奥地利的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认为,对话就是人与对象之间的一种活生生的精神相遇关系。

2.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揭示了当今时代的对话本质和特征,为我们观察、分析和思考艺术类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师生关系问题提供了新的视域。第一,“我—你”与“我—他”的世界二重性。马丁·布伯将世界划分为经验世界和关系世界,分别由两个原初词“我—他”与“我—你”来表达。在“我—他”关系中,“他”(客体)只是“我”(主体)认识、利用的对象。在这种对立而不是一种交融的关系中,“我”不能发现自身的意义;而“我—你”关系则是人类应有的真正的基本关系。第二,关系的本体性。马丁·布伯指出,“泰初有关系”,“原初词‘我—你则创造出关系世界。”关系先于实体,实体由关系而出,因而布伯哲学的本体论是“关系本体论”。马丁·布伯认为,在“我—你”关系中,两者不再是利用的关系,而是彼此的精神相遇。布伯把这种“我—你”关系称之为“对话”。第三,“之间”领域的确立。马丁·布伯指出,在“我”与“你”相遇的“狭窄山脊”上,存在一个“之间”的领域。“之间”只存在于我与你的关联中,是存在者相遇的共有领域。第四,在场的相遇。马丁·布伯说:“凡真实的人生皆是相遇”。“‘我—你关系实质就是一种对话关系、平等关系,是一种我与你平等、面对面的、和谐的相遇。相遇使“我”向世界敞开,接受生命中所遇之物,遂形成一个无限的关系世界。

(二)对话是构建艺术类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新型关系的必然选择

马丁·布伯创建的对话哲学的理论体系,也应用到了教育领域。他认为,“对于教育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缺乏方向的自由,而是具有方向与目的的对话。”当前,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艺术类高校辅导员与普通高校辅导员一样,不仅应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1.“我—你”关系为构建艺术类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关系提供新视角。在马丁·布伯看来,真正的师生关系便是这种“我—你”关系的表现。在“我—你”关系中,辅导员和学生的对话关系是一种互为主体的关系。2.精神相遇是构建艺术类高校辅导员和学生关系的核心要义。辅导员与学生的师生关系从本真的意义上讲就是一种“对话”,教育就是师生“相遇”的场域。这种“相遇”是指具有完整人格的师生的精神相遇,师生“对话”的主题不仅在于“知识”,更在于情感、思想、智慧的碰撞和精神世界的成长。

二、对话:构建艺术类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关系的价值诉求

(一)现行艺术类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关系的困境

当前艺术类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尽管已开始注重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管理模式上有所改进,但仍存在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容易把辅导员视为主体,学生视为客体,强调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导致辅导员与学生关系出现困境,难以适应新形势的人才培养需要。

1.“我—他”关系。辅导员是主动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学生是被动的受教育者和管理客体,二者是一种主从关系或者对立关系。没有从学生需求出发,辅导员自觉或不自觉地站在了学生的对立面,容易从消极防范方面来理解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对立情绪取代了本应有的平等关系。2.辅导员的“独白”。在现行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管理的场域中,灌输与说教仍然是辅导员重要的教育方式,“独白”式的教育仍占主导地位。这种管理还没有摆脱传统管理把学生只当作管理对象的缺陷缺乏双向性。

3.对话精神的缺失。由于工具理性的泛滥,以及受我国传统“官本位”文化思想的深刻影响,艺术类高校辅导员日常教育管理中,存在缺失对话精神的现象。

(二)高等教育的发展对艺术类高校辅导员和学生关系的新诉求1.学生的特点需要对话。艺术类高校学生跟普通高校学生一样,具有强烈的对话性与诉求。这表现在:第一,学习、社会交往、自我实现、爱、尊重和理解等需要,为结构多样化提供了对话的动机,推动学生与外部世界建立多种多样的对话关系;第二,自我意识增强提供了对话的必要性。第三,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并存、碰撞、交融和整合提供了对话的良好氛围和土壤;第四,思想意识的开放化、民主化,为大学生的多元对话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使之成为可能。因此,辅导员与学生关系的构建更需要“对话”。

2.高等教育的发展呼唤对话。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艺术类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艺术类学生的个性思想特点等都需要引入对话的理念和精神,以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

三、对话:构建艺术类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新型师生关系

辅导员和学生是艺术类高校各种教育实践活动的参与主体,辅导员与学生关系重要、多变而又丰富,引入对话理念与精神,建立新型的艺术类高校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辅导员的教育工作以及学校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由独白到对话:树立对话理念

观念指引行动,是行动的向导。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是构建艺术类高校新型辅导员与学生关系的坚实基础。“独白”是传统学校教育管理模式的一种典型形态,要从“独白”走向“对话”,就要树立对话理念。

“我—你”关系体现了现代教育师生关系的本真内涵。因此,艺术类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要建立“我—你”式的民主和平等的对话关系。在这一对话关系中,辅导员和学生是在互相尊重、信任、平等的立场上,通过言谈和倾听进行双向沟通和交流。建立民主与平等的对话关系,首先,要求辅导员要学会“搁置己见”与倾听。辅导员通过“搁置己见”的方法能够转变自己的角色身份,确立自己作为平等对话者的角色定位,从以倾听切入学生的生活世界;其次,要学会尊重。辅导员在倾听中要尊重学生以管理者的尊重去赢得学生的尊重,最终实现互尊互重。

(二)相遇:教育对话中实现精神相遇

在教育对话中实现精神相遇,首先培养学生的对话能力,实现教育对话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反思与批判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懂得应该以自己全部的生命去参与、去投入、去探究,并与之进行建设性的对话;培养学生的交往与沟通的意识和能力。第二,注重学生参与,在参与中实现对话。学生参与是实现学生对话权利的有效保证。在学校、学院、班级各项教育管理活动中,辅导员都要发动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在学生参与学校各种管理、各种事务和各种活动中构筑和拓展对话网络体系,实现辅导员以及教育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实现双方的精神相遇。(三)对话管理:建立对话的规范机制

将对话引入艺术类高校辅导员对学生的管理中,建立有效地对话规范机制,建立对话式的教育关系,保障对话的实施。第一,构建合理完善的对话机制。学校应该为辅导员与学生提供平等参与的对话机会。要完善信息发布、利益表达、对话互动、决策监督机制,确保对话管理的有效实施。第二,搭建形式多样的对话平台。辅导员应该面向全体学生,积极搭建对话平台,保障信息公开,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网络对话,疏通对话渠道,让学生能够愿意参与对话,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第三,塑造良好的对话环境。辅导员应营造尊重、民主、宽容的对话环境,通过对话及时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并予以激励和引导。第四,制定对话的保障制度。学校应该结合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制定保障对话进行的规范制度,保障对话在一定的制度框架下进行,遵循一定的规则。(责任编辑:贾明哲)

猜你喜欢
艺术类高校对话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艺术类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打造团队促建设坚持创新彰显专业特色
艺术类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学习动机调查研究
新时期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
艺术类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研究
如何关爱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