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教育培训体系的系统优化

2015-04-06 03:03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者青马培训

沈 洁

(东华大学 团委, 上海201620)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教育培训体系的系统优化

沈 洁

(东华大学 团委, 上海201620)

本文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与系统培训的关系出发,针对全国各高校在大力推进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体系的建设和创新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碎片化”乱象及其产生的“负外部性”后果进行分析与探究,借鉴哈佛“三圈理论”,从价值功能优化、执行能力优化与支持系统优化三个维度,提出具有建设性的系统优化策略。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训体系;系统优化

高校作为优秀青年的集中地,承担着培养年青人理想信念的重大使命,肩负着培养坚定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责任。自共青团中央于2007年5月启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下简称“青马工程”)起,全国各高校陆续启动“青马工程”的培训工作。“青马工程”在高校中的开展和实施对于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运用系统思维进行整体布局和长期规划,统筹兼顾各种要素,优化整合各方力量,构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教育的长效机制。培训系统是高校“青马工程”得以快速有效实施的首要条件,旨在把“青马工程”打造成党团联动的新载体,其以强大的整合能力和成熟的运行思路,成为高校党建与团建的助推手,从而加快“青马工程”的实施,最终使得高校党建与“青马工程”两者统一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实现过程中[1]。

在近年实践中,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在高校建立“青马工程”培训体系的过程中,由于培训对象、培训主体、培训方式、培训制度等方面缺乏系统性机制,“碎片化”的现象屡见不鲜,由此造成的“负外部化”后果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问题:“碎片化”现象及“负外部化”后果

高校“青马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然而,在该项工程付诸实践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因系统性欠缺而导致的“碎片化”现象。

一是培训对象重区别轻统一。高校“青马工程”教育培训体系的培训对象是学生骨干、团干部、青年教师。就目前现实情况而言,整个培训过程中并不缺少分别针对这三个群体的培训。但是,我们需要将这三者有机统一起来。这里所谓的“统一”,并不是随意而毫无目的地将他们在空间上集中起来,而是应该注重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正面影响。

二是培训主体重校内轻校外。在培养主体上,“青马工程”需要以系统培训为载体,整合各方培训力量,在高校乃至全社会形成培训教育的强大合力[2]。然而,目前在“青马工程”开展的过程中,校级层面的各个部门和团支部更多的是各自为阵、各行其是,相互之间缺乏联系与支持。又如,培训讲师是高校“青马工程”教育培训体系中的关键,但是传统培训的师资来源主要是校内的讲师,事实证明效果不佳。

三是培训方式重理论轻实践。在培养内容上,较多地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教育,而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态度、信念信仰和行为能力的关注程度有待加强和充实。在培养形式上,重视集中培训而忽视了日常教育和长期培养,重视组织培养而忽视了青年的自我教育,重视理论传授而忽视了实践锻炼,重视培养教育规模而忽视了培养质量和效果。这些做法背离了高校“青马工程”培训体系建设的理念和要求。

四是培训制度重局部轻全局。在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中,需要形成高校与社会良性互动、协同合作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然而,在当前平台建设上,缺乏促进高校与社会有效联动的全局性制度安排,而学校自身也缺乏关于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资金投入、活动地点等方面的制度保障。

由于上述种种问题,导致“青马工程”的培训体系有时候不能为青年学生接受,甚至催生促使其产生抵触心理和行为的不良结果。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于参加“青马工程”的骨干学生而言,培训课程内容枯燥、活动形式单一以及培训体系未见改善的状况,直接影响了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二是对于高校自身而言,尽管纷纷扩大培训规模,但是培训的长效机制建立仍困难重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养的效果。如何有效兼顾重点培养和普遍培养,如何保证规模扩大后的培训效果,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3]。三是对于不同地区、不同高校而言,由于“青马工程”培训体系长期以来被禁锢在一个单一模式之中,没有突破并获得发展和创新,高校之间优质课程资源、师资力量以及跨学校学生参与活动的联动性被大大破坏,也使得“青马工程”无法在更大范围内得到重视和发展。以上因行为主体的活动对他人和他物产生了消极影响,高校“青马工程”培训体系呈现出“负外部化”后果。

二、一个新的解释模型:以“三圈理论”为基础

要突破高校“青马工程”培训的“碎片化”现象,避免其“负外部化”后果,需要以系统的、创新的思维重新审视“青马工程”培训的路径与方法,明确培养目标,及时调整策略,创新培训模式。

图1 哈佛“三圈理论”模型

“三圈理论”是国外公共行政案例教学常用的分析工具,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马克·莫尔(Mark H. Moore)和达奇·列奥那多(Dutch Leonard)。所谓“三圈理论”,即“价值”、“能力”和“支持”的三维分析框架[4]。该理论认为,制定一项政策或实施一项战略计划需要考虑三个问题:第一,这项政策是不是以公共利益作为政策方案的最重要诉求,此称为“价值”;第二,必须考虑政策方案的实施与执行中的约束条件,即达到政策目标的人、财、物等资源条件是否具备,此称为“能力”;第三,必须考虑政策方案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的态度与意见,能否获得各个方面的认同与配合,此称为“支持”。成功的决策和政策制定是领导者在三个要素之间寻求某种平衡的结果,这三个要素分别以三个圆圈表示,构成基本的分析框架、分析模型[5]。

在现实中,“价值”、“能力”与“支持”间可能存在不同的互动关系,在图中表现为三者重合区域的差异。其中,三维重合的状态是政策实施的最佳状态。若政策执行方案很好地反映了社会公共价值,同时组织又具有足够的执行能力,还有来自利益相关者的支持,这样的政策就能够顺利实施,并取得最佳的预期效果。若三者欠缺其一,就可能带来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造成困境。因此,“三圈理论”作为领导者战略管理的一种分析工具,也提出了领导者的职责和主要任务,就是判断公共价值、提高组织能力、获取广泛支持,使三个圈最大限度地接近和重合,从而达到最佳的政策效果。

高校“青马工程”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其实施的状况如何,取决于“价值”、“能力”与“支持”三方面的协调程度。首先,高校“青马工程”必须符合社会公共利益,并以此为最重要的出发点。其次,组织方要出台种种措施,吸引培训力量,创新培训方式,提升“青马工程”的培训能力。最后,“青马工程”要建立相关机制,形成内部各主体之间的互惠互利,赢得外部各利益相关方的有力支持。

“青马工程”是一个大系统,其中的培训对象即高校青年骨干是其中的小系统。他们是未来的领导者,其成长状况是衡量“青马工程”是否成功的最有力标准。作为在“三圈理论”基础上的进一步阐发,本研究认为,“青马工程”不仅要从大系统的角度关注整个培训体系的价值引领、组织能力与支持体系,也需要从未来领导者的高度,从“价值”、“能力”和“支持”三个维度,着力提升高校“青马工程”培训对象的综合素质。

三、高校“青马工程”培训体系的系统优化策略

基于高校“青马工程”培训体系的“碎片化”乱象及存在的“负外部性”后果,借鉴“三圈理论”模型,我们提出以下优化策略:

(一) 价值功能优化:提升“青马工程”认同度,发挥价值的引领作用

“三圈理论”中的“价值”“能力”“支持”三要素的地位与功能存在差异,其中“价值”具有根本性的意义。一个项目是否体现公共价值,决定了这一项目是否具有社会意义,也直接影响到其他两个维度的发展状态。

1. 唱响主旋律,旗帜鲜明地提出价值主张

“青马工程”的目标是坚持不懈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青年,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着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在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受多元价值观与多种利益导向的影响,各相关主体对价值的实际认同度并未达到理想状态,一些高校在构建“青马工程”培训体系时只是在形式上做文章,没有从价值高度给予足够认识。为此,培训主体要统一认识,明确“青马工程”的价值内涵,并理直气壮地予以宣扬主张。

2. 培养青年骨干的价值辨析能力,切实提升认同度和责任感

笔者和上海某高校26名来自各学院的学生骨干座谈发现,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呈现出现实化、多元化的趋势,一部分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沈洁.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路径多平台整合研究.共青团中央2012~2013年度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2013.。面对这种情形,培训主体应采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创新“青马工程”培训模式,着力培养青年骨干的价值辨析能力,切实提升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认同度,提高他们关注人类命运、社会发展以及百姓疾苦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二) 执行能力优化:模式创新和内容优化并行,提升培训成效

“三圈理论”的第二个维度是“能力”,即政策执行者是否具备人、财、物等资源条件,是否拥有相应的能力来提供相关的管理与服务。对于“青马工程”而言,则意味着高校等实施主体能够提供有效的培训,这主要取决于教学方式、培训内容与师资队伍。

1. 创新教学方式,建立体验式学习培训模式

哈佛大学教授大卫·科尔保(David A. Kolb)提出“体验式学习理论”,该学习模型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如何通过反思和实践的检验,将反思的结果内化为新的认知,并指出实践的目的在于促进学习者不仅仅停留于感性认知阶段的学习,而是要经过个体的反思和实践的检验。体验式学习提供参与者一个密集、深入且意义深远的学习体验,不同于传统说教式教学方式,是当前国际流行的培训模式。在“青马工程”培训中,要通过革新教学手段,着力打造体验式学习模式,形成“抽象概念——实践体验——反思观察——再投入创新实践”的自我学习成长循环圈,提升培训成效。

以东华大学实施“青马工程”的做法为例,为进一步促进学生骨干的全面快速成长,校团委开展了以“东华团校”“华英苑”“研究生骨干培训班”为主要培养平台的学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工作项目。在每一项目中均设计开展面授讲课、社会观察、研讨交流、社会创新服务等环节内容,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实现自我学习成长。这三个项目以层层递进的方式深化教学内容,并从选拔机制上形成金字塔构架。

2. 优化教学内容方式,提升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学校应精心设计教学方式和内容,着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一要坚持问题导向,以国家统编教材和重点教材内容为主线,从具体问题切入,辅以辅助教材和经典案例,构建立体化教材体系。二要紧贴时政热点,将时政热点融入授课过程,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热点进行深入分析,解答学生思想困惑。三要打造网络平台,让学生可以随时与名师零距离交流和开展自我探究式学习。四要加强心灵沟通,鼓励教师结合自身的学术成长和思想成熟过程,在教学中与学生交流自己的心灵成长史,用心灵互动拉近师生距离。

3. 建立开放式教学平台,提升教育培训师资水平

培训模式与教学内容的优化,不仅需要教学管理部门的组织化推动,也与师资队伍的水平密切相关。学校应不断加大投入,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如构建梯度合理、学科背景多元的教学团队,开展理论学习和集体备课,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等。如果校内讲师无法胜任“青马工程”讲师一职,那么就有必要建立开放式教学平台,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校外优秀师资力量。各高校共青团要充分汇聚校内党政领导、专家教授、校友、合作单位等人力资源,丰富教育培训师资队伍,提升教育培训效果。

(三) 支持系统优化:形成联动与汇聚效应,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三圈理论”分析框架中,“支持”因素是工作难点,也是工作重点。一项政策只有获取各相关方的支持,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在“青马工程”培训项目的执行过程中,也同样要重视支持系统的建设。从“支持”的主体类属与性质来看,可以分为成员支持、社会支持与制度支持。成员支持也可称为“内部支持”,是指高校“青马工程”培训系统内部各类参与者对本项目的支持;社会支持是指高校外部与“青马工程”培训相关的社会力量的支持;制度支持是指有利于“青马工程”培训体系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与制度安排。

1. 形成内部支持机制,发挥群体联动效应

内部支持属于最基本的支持类型,是对内部资源的整合与挖掘,是内部参与方良性互动机制的建立。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提出:“高校领导干部成为宣传思想工作的有力组织者,教师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传播者,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因此,高校“青马工程”教育培训体系是高校履行育人这一根本使命的重点项目,应放在学校全面工作大格局中予以考虑。此外,高校“青马工程”培训对象包括团干部、青年教师、学生骨干,作为青年中的优秀分子,他们并非只是被动的培训对象,自身也应成为培训的资源供应者和积极推动者。当使这三者联动起来,由团干部带动青年教师,再由青年教师带动学生骨干,将有利于形成互助共进的良性循环,带来出人意料的效果。以东华大学为例,已邀请更多校内优秀教师加入培养团队,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全面的帮助和辅导。

2. 获取外部信息与社会支持,实现资源汇聚效应

“青马工程”体系优化的一个重要支持即是形成完备的体系化社会资源库,由此为学员提供学习成长的不竭动力。以东华大学为例,一方面,着力建设网络资源库,联合易班等网络平台,提供电子版书籍、重要文件、网络公开课程等学习资源,还开设专门网站,提供课程培训进展等项目信息,提高培养工程的关注度;另一方面,不断开拓校外人士资源,扩充师资库、课程库,包括邀请优秀项目毕业生回校指导,邀请校外优秀培训老师成为客座讲师等。此外,还努力加强与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的合作,积极参与校外公益创新培训项目。由此获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形成资源汇聚与共享效应。

3. 建立和健全相关制度,形成可持续发展效应

在政策执行的“支持”要素中,制度是更为严格而系统的组成部分。一要建立健全考核、评优制度,为培养项目的有效运行提供制度保障;二要持续改进现有的课程体系,通过追踪项目毕业生的后期发展、联合基层团组织分享优秀方法、加强学员团队建设等,不断收集反馈信息,持续推进课程体系建设;三要创新优化培训工程内部管理,在党委领导下,由团干部、青年教师、学生骨干分别自觉扮演管理团队中的不同角色,承担各自任务,培养多方能力,从而建立一支优秀的管理队伍,成立一所集合各种优秀要素的真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学校”,实现“青马工程”培训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共青团工作批示中指出,“实现中国梦,需要依靠青年,也能成就青年”。当代高校“青马工程”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可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性战略工程。推进“青马工程”的有效实施,使其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创新载体,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高校“青马工程”教育培训体系的系统优化,需要我们理论构建和实践模式上的创新突破,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坚守付出。

[1]杜兰晓,吕媛媛.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8,(12):43-47.

[2]杨忠学.探索新时期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之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5):75-77.

[3]章剑锋.新时期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机制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5):25-28.

[4]段宇波,赵怡.“三圈理论”视野下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86.

[5]曹俊德.“三圈理论”的核心思想及决策方法论意义[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1):37-38.

2014-11-11

沈洁(1981—),女,上海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党团建设。E-mail:shenjie1114@dhu.edu.cn

G455

A

1009-9034(2015)01-0020-04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者青马培训
创新“青马工程”实践持续夯实“青马工程”广州模式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参考答案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机制建设研究》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观条件分析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作用
高校党委如何占领青年的信仰阵地——以长春师范大学“百优青马工程”为例
东北抗联精神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