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学院色彩课程教改探析

2015-03-21 21:57王国安
关键词:艺术设计基础色彩

王国安

(东华大学 服装•艺术设计学院, 上海 200051)

艺术设计学院色彩课程教改探析

王国安

(东华大学 服装•艺术设计学院, 上海 200051)

色彩是造型艺术的重要要素之一,是艺术设计学院必修的课程;它无处不在地影响着人类生活与社会,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亦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共识。目前艺术设计学院色彩基础教学不尽如人意,学生审美及艺术修养明显不足,色彩概念化、表现同质化非常严重,导致色彩基础教学与设计专业教学无法合理对接与定位。为此提出色彩教学改革,以便形成一套基础与专业教学之间科学的配套教学理论与事实依据,为社会培养具备审美及设计能力的合格学生。

色彩;印象派;教学现状;生源现状;教学改革

色彩是造型艺术的重要要素之一,远看色彩近看花,色彩起着先声夺人的作用[1]。色彩随时随地、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类的思想,唤起人们自然的、无意识的反应与联想,以至于成为我们内心世界的一部分。它存在于不同的文化之中,不同的生活方式决定了色彩效果的不同,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许多色彩效果都带有民族特征[2]。色彩在中国也同样如此,中国远古“阴阳”和“五行”的思辨体系中就形成了红、黄、青、黑、白“五色观”,并指导了中国远古时代对色彩的认知,在此理论基础下东晋谢赫提出了“随类赋彩”[3]就是其实践的结果。一个人对色彩的认知度,取决于他与颜色打过多少交道,所以画家对色彩的认知度要比常人高得多,而且更能准确地描述色彩之间的细微差别。在许多职业中,掌握特殊色差方面的知识十分关键,比如色差决定绿宝石的价格[2]。为此通过色彩,一个艺术家或设计师能够在任何设计场合加深对抽象元素的理解和认识[4]。所以色彩是艺术设计学院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是专业学科教学的配套课程。

一、色彩学的意义

1. 光学起源

14世纪末,荷兰凡·埃克兄弟发明了油画颜料及使用方法,后经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等的实践与创造,新的颜料不断被发现,丰富了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段,对色彩的运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7世纪,牛顿发现七色光,开启了西方科学观念,逐步形成了光学概念,为色彩的确立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为日后色彩学奠定了科学基础,推动了19世纪对色彩的深入研究,并由此取得了重大突破和成就[5]。

2. 印象派对色彩的贡献

印象派画家以七色光为理论依据,在观察与实践之中创造与发展了至今仍影响国际画坛与设计界的诸多色彩应用方法,在世界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印象派使色彩发生了根本性的革命。光源色、环境色对固有色的补充,色彩的个体化、精确化、自然化程度更高,使色彩真正得到客观的体现。他们发现光对色彩的影响,追求光与色彩的关系,并将这一规律表现到绘画中,启迪了“色彩学”概念,使色彩研究向纵深发展,推动了色彩技法的革新与观念的转变[6]。

3. 色彩学

开普勒奠定的近代实验光学、心理物理学解决了视觉机制对光的反映问题,为色彩学提供了科学依据。20世纪德国化学家威廉·奥斯特瓦尔德(1853—1932)的“表色体系”和美国画家孟塞尔(1858—1918)的“色彩定量调和”又奠立了色彩学的基础理论。

色彩学是研究色彩产生、接受及其应用规律的科学,其研究涉及光学、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美学与艺术理论等多门学科。它与透视学、艺术解剖学一起成为美术基础,因此色彩学的研究及应用便成为美术与其理论的首要基本课题[7]。色彩学这一概念,20世纪初由西方传入中国。

二、色彩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1. 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的艺术设计学院教学体系中,一方面由于教育市场化、产业化,一批理工科高校为了占有教育市场份额而开设艺术设计类专业,使艺术类招生规模迅速扩大,无形中降低了对生源艺术素质的要求,同时不少是在理工科模式下进行艺术教学,导致教学简单化、模式化、同质化;其教学体系又是基本上照搬或沿用前苏联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相对滞后的艺术教育方式和培养机制),某些地方甚至还不如前苏联教学模式,比如学生像理工科学生一样没有自己固定的专业教室,导致学生间缺乏自发的、良好的艺术交流与互动的空间,及师生间、学生间相互艺术熏陶与感染的场所。一方面是色彩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学时比值不断压缩,使学生对色彩基础课程不重视。部分师生本身也对色彩缺乏足够的了解与认识,把基础学科与设计学科对立起来看待,把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对立起来看待,导致基础学科与设计学科教学各自为阵,而不是合力而为,导致各自教学课程内容设置无法合理对接与定位的窘境。因而目前国内艺术设计学院教学体系中,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与各专业学科教学如何对接、定位配套教学缺乏理论依据与事实依据。

2. 生源现状分析

生源大多数是通过托拉斯式的考前集训模式,死记硬背一套符合应试招生的方法跨入大学校门的,加上社会的急功近利导致这一模式愈演愈烈,使大多数考生对艺术之美缺乏应有的了解和足够的认识。艺考前集训模式使考生对色彩的感觉、色彩的表现、色调的反映是千人一面,这种色彩概念化、应试标准化、表现同质化的窘境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地步。比如:2015年上海艺术类色彩联考试卷为一张蓝色与淡紫色衬布及其他静物组合的彩色照片,试卷要求根据照片色调进行色彩表现。可有不少考生却将蓝色与淡紫色衬布画成其他色性或色相的衬布,令人啼笑皆非。这类学生跨入校门,从某种程度上说会干扰色彩教学的正常秩序,而这类学生校内确有人在,因为艺考色彩试卷除彩照外,还有黑白照或单线图形,导致不少考生在考前集训模式中模拟某种色调而考入大学,这实际上无法反映学生对色调、色性的理解及对色彩的敏感度与表现能力。还有部分学生考进了艺术设计学院却连印象派都不知道,就自以为色彩就这些东西,没什么可学的,其实那是无知的表现。事实上进入了大学校门只说明通过了应试考试的模式,并不代表对色彩学真正的理解与掌握。

三、色彩课程教改的意义与目的

1. 对色彩的再认识

思想是让色彩对你的身体、情感和精神产生有益影响的唯一通道[8]。

人类社会是一个充满着色彩的世界,色彩刺激着视觉器官,影响了人的情感体验或思想观念;色彩由表面显示的直观物理性感受发展成为某种心理体验与感受,并触及心灵,形成一连串的心理效应,包括联想、象征、好恶等。色彩对生理与心理产生的重大影响,很难用言语来形容或表达,色彩学称之为色彩意象。

色彩是第一视觉信息语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社会已进入信息“环境化”的研究时代,客观上加大了“信息环境的环境化”趋势[9]。故此色彩已成为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艺术等为背景的具有现代特征的社会心理反应和社会象征意义与属性,它无处不在,影响着人类生活与社会,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亦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共识。

2. 理顺色彩基础教学与专业学科教学的关系

色彩基础教学与专业学科教学,在色彩应用上是不可分割的。色彩基础教学中的大小、位置、空间、疏密等即具有设计的概念,专业学科教学中的色相、色性、色调等也同样具有基础色彩的概念,它们实际上已构成相互需要、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不管其各自专业学科的信息与知识如何跨界,总体上脱离不了色彩的审美情趣与表现技法和形式手段的综合运用,色彩与设计是紧密结合的视觉表现形式,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它们有共同的特性,当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关键是如何摆正各自的位置,找到各自的坐标;如同美国艺术设计教育家盖尔·格利特·汉娜所说:“艺术家首先是一个具备视觉洞察力的人,一个美术家、图文设计师和工业设计师,或者建筑师在基本的视觉关系上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区别在于各自的位置要求的视觉造型的复杂程度的不同。”[4]

3. 教改目的

教改的目的在于如何兼顾色彩基础教学本身的规律性、独立性和专业学科各自的表达形式,力求两者教学关系既符合色彩本身规律与法则,又能与其他学科合理对接,使色彩教学与各专业紧密结合互相协调,即各学科教学有一个合理的定位与配套教学,彻底改变目前学生审美能力不足和色彩表现同质化的现状,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设计能力,使其具备艺术视觉洞察力,以便最终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为社会服务。

四、教改计划与可行性分析

1. 课程任务

色彩基础课程是艺术设计学院各专业的必修课,它的主要任务是根据色彩三要素的自身规律与法则,合理地结合素描与专业教学,丰富色彩的美学内涵和独特的艺术形式语言,在色彩训练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理解色彩原理及色彩美学的应用法则,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敏感度与视觉洞察力及色彩的表现能力、组织变化能力、创作思维能力,使色彩美学与技法达到更合理的应用。

2. 教改方案

(1) 考察研讨

根据教学计划,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考察当下国内外色彩学教学成果和邀请社会知名画家与设计师来校讲学、研讨、进行教学总结,以便及时调整和完善已有的教学大纲与计划。

(2) 审美教育与色彩训练相结合

根据现有教学环境与教学场所,增设、使用相关多媒体设备,结合、利用图片、画册、视频影像等相关资料进行课堂审美教学,改变目前学生审美能力明显低下及艺术修养不足的现象,加强艺术教学中美学教育的薄弱环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

在色彩训练中要求学生仔细定位各形体的色彩关系,反复尝试,确定每个形体在空间中的位置与色彩关系,不断从所有的方位对色彩进行构想,思考如何把形体、位置与色彩关联起来,又保证画面视觉的新鲜感。致力于发展一种视觉结构感与整体感,要记住对色彩第一次情绪的反应,训练的目的在于对色彩的选择与判断及表现,彻底摒弃托拉斯式的考前集训中同质化模式的教学毒害。

(3) 模拟教学对接与综合训练

以目前我院的专业课程设置为例:专业教学涉及视觉传达、环境艺术、服装艺术、工业产品、数码艺术、纺织品和会展等专业领域、色彩教学拟根据不同专业的特性有所侧重。比如环境艺术专业增加临摹毕沙罗、西斯莱、塞尚、莫奈等与环境相关作品的表现手法;服装艺术与纺织品专业增加临摹马奈、德加、雷诺阿、克里姆特等与人及服装相关作品的表现手法;视觉传达与数码艺术专业增加临摹马蒂斯、康定斯基、勃拉克、毕加索等与视觉及平面相关作品的表现手法;工业产品与会展专业增加临摹格里斯、莱歇等与机械相关作品的表现手法;向色彩大师们学习,增加课堂色彩临摹与写生相结合的综合色彩训练课程。

(4) 寻找介入点

将大二学年末学生的作业与其大一色彩基础作业合并组成展览,在各学科间进行教学研讨,给出相应的教学研讨报告,改变现有的教学氛围,使单向教学变为双向教学,增加学生间、师生间、学科间良性的互动与交流,变现有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变现有各自教学无法合理定位的现状,寻找色彩基础教学与各设计学科教学的切实可行的对接点,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3. 教改方案可行性分析

当下是网络时代、信息时代,通过多媒体或实地考察了解国内外色彩基础教学的最新成果显得尤为重要。色彩的奥秘是无限的,色彩的搭配方案也是无穷无尽的,色彩训练也将不断演变与开发、创新、尝试各种色彩表现手法和教学方式。这不仅仅是色彩特征本身的需要,也是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

教改设置专人负责制,由长期从事色彩基础教学与研究的教师担纲,组建基础教学团队,参与人员也应有相当的色彩教学经验和研究积累。向“包豪斯”学习,对学生们原集训模式下的色彩习惯与同质化进行彻底清洗,告诫学生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色彩也会因不同观者、不同视角而有所不同,因此引发出色感倾向、色觉意向、个性心理差异等现象。让学生找回自我,从而根据各自的色觉之间的微妙差异,有勇气按照自己的“有色眼镜”,去理性地表现自我色觉。向学生介绍纯粹视觉体验的规则次序:首先,高度重视形态对比与色彩对比的特性,学会用眼睛去评估一个物象的色彩元素与体量的关系及如何实现色彩自我表现;其次,通过选择主导形体的色彩、次要形体和附属形体的色彩,建立各色彩之间的关系。这不仅仅是因为色彩特征方面的对比,还因为色彩位置的关系。通常,这些关系处理得当,就会加强主导形体的色彩,引起学生们的共鸣与兴奋。想象一下,一个红苹果与一根黄香蕉之间的对比关系是什么?考虑色彩元素的结合方式,强迫自己的眼睛同时观察两处以上的色彩,在对色彩关系进行统一整体观察的同时,用语言表述的方式去叙述这些色彩关系是如何被你所感知和发现的,你又将用什么样的视觉语言去发展或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些色彩关系。进行统一的视觉整体描述色彩关系是如何被感知的,去发现和发展视觉的解决方法。简言之,色彩基础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天赋的色彩潜能,启发学生根据色彩原理发现各自对色彩的感觉,强调色彩表现个性化,以此解决学生色彩表现同质化的窘境。

组织展览、展开各学科间的研讨、模拟教学对接,在于寻求客观数据演变所遵从的动态规律,从而预测教改未来的发展趋势,用足够的时间去关注和调整教学对接点。教改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拍脑袋想当然的,需要建立一整套学生本科四年学业完整的作业资料库,以便分析研究如何培养学生,各学科间如何进行教学更具合理性、可行性和科学性,最终形成一套色彩基础教学与各专业学科教学之间的科学的、合理的、对接配套的教学理论依据与事实依据。教改并非颠覆性的变革,而是对色彩基础教学与专业学科教学进行系统调整,以便寻求适当的介入点,有效激发学生个性化潜能、培养与提高其艺术修养。组合良好的基础教学团队的综合能力能使教学以高效率、高品质的状态与学生共同发展,实现色彩基础教学可持续发展,这是完全可行的。

五、结语

本文阐述了色彩基础教学的意义,及色彩课程的教改实施方案。其目的是为了改变目前艺术设计学院色彩教学不尽如人意的现象,打破目前学生审美能力明显低下与艺术修养不足的现象,改变学生色彩表现同质化的现状。同时启发学生发现自我,激发潜能与想像力,理性地根据色彩规律,丰富视觉经验,为其专业学习奠定基础。使色彩基础教学与各专业学科合力形成一套科学的、与各学科对接配套的教学理论依据与事实依据,完成各学科间教学诸方面的合理定位,最终实现一套在艺术教育中具有领军作用与示范作用的东华大学艺术教育方法。色彩训练不是目的,色彩教学改革也不是目的,只有最终使学生掌握了色彩并服务于社会才是我们的目标。所以将美学、绘画、设计、展览等一揽子进行规划教学,才是重中之重。在此希望本色彩教学改革立项对艺术基础教学能成为一个好的开端,对学生能起到良好的帮助作用,以便最终培养出具有色彩表现能力、审美能力及专业设计能力的合格学生,服务于社会。

[1]赵国志.色彩构成[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89:1.

[2](德)爱娃·海勒.色彩的性格[M].吴彤,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8-10,8-12.

[3]薄松年.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85.

[4](美)盖尔·格利特·汉娜.设计元素——视觉构成关系[M].李乐山,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45,16.

[5]王谢燕.文艺复兴美术:意大利的辉煌[M].重庆出版社,2010:37.

[6]邵亦杨.西方美术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72.

[7](德)阿克塞尔·维恩,亚历山大·维恩.色彩大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49.

[8](美)杰米·琳.不可思议的色彩能量书[M].贾毓婷,纪春莲,译.北京:信息新世界出版社,2012:20.

[9]戴海波.论“信息环境的环境化”[EB/OL].(2006-10-12)[2015-01-16].http://www.chinamediaresearch.cn/article.php?id=5129.

2015-01-23

王国安(1958—),上海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美术学。E-mail:651976548@qq.com

G649.21

A

1009-9034(2015)01-0041-04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基础色彩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星.云.海》
《花月夜》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