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薇/CHEN Wei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东南四学
陈薇/CHEN Wei
文章通过“东南学子”“东南学派”“东南学人”“东南学问”4部,呈现对于东南学人关联的认知轮廓,也展现东南大学建筑学科相关的主要历史、人物、特色和取向。
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东南学人,建筑
1977年中国恢复高等教育考试制度,南京工学院(简称南工,现东南大学)轰轰烈烈地开始招生。一批大隐于市的精英和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才俊经过考试选拔被南工录取,其中建筑系作为第一系,1978年春迎来了“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批高考大学生,这就是南工一系77届,也是《世界建筑》界定“学人”的开始。自此,一届又一届的莘莘学子进入东南的殿堂——原中央大学、1952年以后的南京工学院、1988年更名为东南大学,接受系统的建筑学教育。38年过去了,逝水如斯,这个群体有个共同的名字:“东南学子”。
东南学子身处中国文化积淀深厚的城市南京,又浸濡历古代国子监、近代中央大学和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校而成的官学教育传统,同时历史上半壁江山的危机感发展出来的批判意识和务实精神像血脉一样通过学校和社会流淌着、环绕着。东南学子学于斯、长于斯、成才于斯,便独具特色:大气浑成又灵动独立,诚如校歌所词:
东揽钟山紫气,
北拥扬子银涛。
六朝松下听箫韶。
齐梁遗韵在,
太学令名标。
百载文枢江左,
东南辈出英豪。
海涵地负展宏韬。
日新臻化境,
四海领风骚。
东南学子很幸运,尤其是前5届。始学时,杨廷宝先生和童寯先生还健在。杨老的办公室在南工中大院三楼,他儒雅健朗,总是挺直腰杆上下楼梯,学生遇之皆恭敬礼让,是建筑系的一道竖向风景;童老则每日在中大院外文期刊室固定位置上端坐,研读写作,铺陈纸墨,那长桌是建筑系师生难以企及的水平面。其时,刘敦桢先生已故去,但他著作的《苏州古典园林》(1979)和《中国古代建筑史》(1980)相继问世,使东南学子启蒙从学时便可赏读观阅,对他充满崇敬而不陌生。
当时的东南学子不像现在有什么排名意识,特别是前三届录取率仅5%,进入大学的均为佼佼者,“文化大革命”中的失去催发动力,发奋勤勉,朝气蓬勃;在南工一系,又有自己的教室,独享老师教导,感受设计改图和绘画观摩的乐趣,有人生饱满而美妙不过如此的感觉。而他们的老师是“杨童刘三老”的承继者和学习者,是一批专业能力过硬、教学极其投入、阅历正值成熟的群体。渐渐地,随着建筑史的学习、随着老师的口传身授,知道在营造学社时期便有“南刘北梁”一说;也随着建筑设计的学习,知道在新中国以后又有“南杨北梁”一说。其实,这些说法对于年轻的东南学子而言多是一种自豪感,并无深想。但是,后来的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等,显然让每一个参与者——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体会到曾经的“中大”“南工”、后来的“东南”是有着无形的立场和追求的,我称之为“东南学派”。
如果用一个字来诠释“东南学派”的第一个层面,应该是“做”。
“做”中涵盖的工程意识,由来已久,从未间断。1923年中国建筑科创设于苏州工业专门学校,由日本留学回国的柳士英、刘敦桢等先生筹办,“建筑科的目标是培养全面懂得建筑工程的人才,能担负整个工程从设计到施工的全部工作。这个方向与日本学制基本一致。”[1]1927年,蔡元培和周子竞先生鉴于时代的需要和中国建筑学术的落后,力主中央大学添设建筑系,将苏州工专建筑科迁进,这是中国第一个建筑系,预定主任为著名建筑师吕彦直先生,后因他正值中山陵墓施工阶段而改为由建筑师刘福泰先生担任。这时“教授们虽留学美、日、法、英等国,但都能团结一致,为祖国建筑事业培养人才”[1],培养目标有提升,“课程设置兼取东西方的长处,决定加重建筑设计课程,同时又保持工程技术课。”[1]这样的传统保持和教学发展可以从1933年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课程标准1)中明晰。同时,从1923年开始,“营造法”和“中国建筑史”课程分量很重,并一直保持,这就使得现代建筑和传统建筑在建筑学层面的学习、理解、认识有了交融和落实的可能。刘敦桢先生1932-1943年间进驻北京,在朱启钤先生组织下和梁思成先生等一起开展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工作,他们坚持文献和实证相结合,做了大量田野调查工作,不仅建立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认知和发展平台,在“营造法”和遗产保护方面,是“做”的研究积累深厚的学术阶段。
倘若用两个字来揭示“东南学派”的第二个层面,应该是“融合”。
“融合”表达的是多元意识,兼容并蓄,博采众长。一是师资不同背景,带来不同的教学特色和设计风格,许多前辈都谈到1937-1945年中大迁往重庆的“沙坪坝”时期,是建筑系条件最艰苦、但教学最辉煌的时期。刘光华先生认为“深感前辈育英有方,更感后辈再继有人”[2]57;吴良镛先生曰自己1940年跨进的是被称为“荣誉之门”的中大之门[3]。二是建筑师和理论家结合,“沙坪坝”时期的系主任是鲍鼎先生,最后两年他礼聘刘敦桢先生担任,其时还聘请汇集了“四大名旦”建筑师——杨廷宝、童寯、李惠伯和陆谦受。刘先生教中国营造法,鲍先生教西洋营造法——美国施工法,著名建筑师教设计。“不仅继承了过去十几年的传统,又为以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2]59。三是用人不拘一格,没有门户之见,融合各校所长。如1980-1990年代,东南大学建筑系各教研室主任曾相当长时间分别由本科毕业于清华、同济、天大、南工的教师担任。这种多元意识实际上源自文化底蕴和广博心态。
或许用三个字来表达“东南学派”的第三个层面,应该是“批判性”。
“批判性”不是轻易否定传统,而是来自于反省意识和对当下及发展问题的敏感。1953年,上海华东建筑设计公司和南京工学院合办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建筑研究学术组织“中国建筑研究室”,将建筑设计的特色创新问题落实到从传统住宅研究开始,便是“批判性”意识发挥作用。其时正值“民族形式”盛行之时,研究室主持人刘敦桢先生和华东建筑设计公司金瓯卜、赵深、陈植等著名建筑师却提出另种途径进行研究,随后12年,其实聚焦的不仅是传统住宅,还扩展到大规模的民居(包括住宅和地方建筑)、园林调查研究以及中国建筑史。从而使得普通住宅蕴含的历史价值得到发掘,成为与官式建筑平起平坐的两条历史线索和传统力量,影响深远[4]。在践行路径上,童寯先生是“批判性”的典型,童鹤龄先生提到他毕业论文由童老指导,“他嘱我去南京城墙上搜一块灰浆,和化工系同学合作分析一下”[5];学人方拥也写过一则类似的童老指导,“学校旁边珍珠河受严重污染,水质已经很坏,你们是不是可以调查一下情况,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6]而当时作为学生的他们正热衷于理论研究;童寯先生自己在1930年代便进行园林勘测和研究,设计现代建筑,并毕生坚持建筑革新思想,反对生搬硬套古代建筑形式,1979年,南京金陵饭店是我国高层建筑的最新尝试,在争议中他力主表态“这是第一流设计”[7]。2011-2012年,程泰宁先生主持中国工程院咨询课题“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现状与发展研究”2),则是将这种“批判性”的中大和南工传统延伸至今的重要体现,其敏锐和前瞻性已经在国内起到重要社会作用,在国际上产生一定影响。
最后用四个字直抵“东南学派”的第四个层面,应该是“传承创新”。
“传承创新”也是上述建筑意识、文化意识、思想意识在具体工作中的落实和体现。在建筑设计上,杨廷宝先生及一大批在中大和南工、东南工作及走出去的建筑师与学者,无论是古典还是现代抑或来自民间智慧启迪的建筑设计,因时因地,恰如其分,应对需求,赋有创新,享誉全国和国际;在科学研究上,1980年代初齐康先生提出城市设计、钟训正先生领衔的正阳卿3)小组提出“顺其自然,不落窠臼”的设计理念,1990年代中期潘谷西先生拓展园林研究范畴并提出“理景”概念、刘先觉先生率先开展生态建筑研究等,都是重要的转折、延拓和开启;在建筑教学上,鲍家声、仲德崑、杜顺宝等先生自1980年代始坚持改革,发展多元学科,探求适应中国建筑发展方向的教学方法并与国际接轨,在国内和后续的国际建筑教育探讨中产生重要影响。
东南学人,是东南学子经过东南学派的教育和熏陶成长起来的代表,主要是当代的建筑师和学者,有所建树,也不乏有些正在启程。或许,他们并不能成为东南学子的完整代言人,但仍然可以从东南学脉的角度做些许分析。
他们“做”设计十分投入。如王澍,可以潜心十年,熟读诗书,亲抚砖瓦土木,厚积薄发;如黄印武,可以扎寨边陲,如农人习作学习传统工艺,又引进欧洲技术观念,落实到茶马古道的建筑保护和利用;如张鹏举,将工作室搬到现场,应景设计,界画施工,以致呕心沥血;如冷嘉伟和张彤,组织和担纲设计工程,风雨兼程,披星戴月,深入工地,不计其数。
他们“融合”学问举重若轻。如张永和,“非常建筑”看不见形式,水石树木、衣衫茶具,信手拈来,建筑就是生活;如王骏阳(王群),论“跨文化形式与建构隐喻”,深解当代建筑要义,探索却不止于建筑和当代;如王建国和韩冬青,跨越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宏达韬略与具体落实,了然于胸而贯彻始终。
他们“批判性”很有力量。如赵辰, 《“立面”的误会》一文将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方建筑学引进产生的剪不断、理还乱的几十年的认知纠结,轻松解绑,却掷地有声;如张雷和朱竞翔,是反自己作品的实践者,他们曾经的建筑形式美感犹如他们的英俊潇洒给人印象深刻,却在当下悄然抽身,为百姓建造社会公益建筑。
他们是一批传承东南学派的建筑学院领导者和工作者,更是一批改革创新的教育家。在尚且列入的东南学人名单中,78%在高校工作,覆盖20所国际、国内建筑院校,丁沃沃、阮昕等13位担任院长重任,进行多元化的建筑学科发展探索。在设计教学方面,顾大庆和单踊长期研究中国不断发展的、国际可以学习借鉴的设计基础教学,并长期培养年轻教师,惠泽众多建筑院校;龚恺长期推进国际、国内联合教学,使得多样性的教学思想和方式在具体课程设计中快速碰撞融通;葛明尝试实验教学和概念设计,提升学生做与思维的能力,已有效培养出年轻建筑师。
他们是面对大众和社会的建筑学人。从《建筑师》主编黄居正到设计院总工孟建民、钱方、桂学文、王晓东、汪恒、曹晓昕等,他们追求理想也正视现实,他们传播理论也实践理论。
东南学人对于东南学问还有些特别的体会、共同的记忆、流传的故事和淡淡的遗憾。
其一,要求严格,不言自威。方拥回忆道:“童(寯)师指导研究生的方式有英国学术的开放味道,每周两次上他家报告读书体会并聆听下周读书计划……童师从不首先发话,格言是:‘求学者’必须‘求’。”[6]我1986年研究生毕业留校后,中国建筑史教学的重担转到我肩上,朱光亚老师要求我写个教学初步设想,记得我的导师潘谷西先生阅后只写一句话:“同意。放心大胆地去做。”朱光亚老师也只写一句话:“中建史是建筑基础理论主干课,要执建筑系教学之牛耳。”[8]分量之重,全依自己体会和努力了。
其二,注重理论,敢于求新。1982-1983年,南工请来原中央大学毕业的清华大学汪坦先生讲学,内容是“西方现代建筑理论”,他将阅读英文原版的理论如模式语言、格式塔原理等传递给学子,场场爆满,中大空巷。南工校友李大夏先生翻译的《后现代建筑语言》在《建筑师》连载,影响了一个时代的学子。刘光华先生坐在桌上讲授“小别墅设计”,堪称领先,记忆尤深。王文卿先生探索设计理性教学、吴家骅老师给研究生开设“现代艺术理论”课程,在改革开放后较早探索构成、视觉、抽象对于建筑设计的影响。
其三,做人传统,学术开明。前辈无论是整体师德还是个人修养都给晚辈树立了榜样,所以通常东南学子为人低调,彬彬有礼,但是,在学术思想探究上非常开明,晚辈可以和长辈一起治学论道。如郭湖生虽为刘敦桢先生器重,但是关于《鲁班经》的认识郭先生和刘老不同,依然可以争鸣;如王澍读书时狂言“一个半”理论(他是一个建筑师,建筑系还有半个建筑师,大概这个意思),却没有人阻碍他奋进的脚步。
其四,求全求美,育人纯粹。东南的传统实际上对于学生要求是真善美齐全,尤其是必须有一手过硬的设计本领,这在另一个层面上也形成比较自在的系统,精于专业,难于突破。我们在读本科时,南工招收的国内第一批和第二批建筑学研究生,曾经构成我称之“四大才俊”现象:来自毕业于文革前的南京工学院的项秉仁、天津大学的朱光亚、同济大学的吴家骅、清华大学的黎志涛,均身怀绝技,各独领风骚,他们煮酒论英雄,意气风发,但是有些后来承担过多的职责而没能尽展才华或导致身体受损。还有像“联创国际”薄曦这样的既能开拓经营又能广纳贤才的大将,尚显凤毛麟角。
东南学问也是不断修正东南传统、终身教育、不断问责的学问。她的境界是东南校训:止于至善。
注释:
1)“一年级:国文、英文、物理、微积分、建筑初则及建筑画、初级图案、投影几何、透视画、模型素描、徒手画;二年级:建筑图案、西洋建筑史、模型素描、水彩画、阴影法、应用力学、材料力学、营造法;三年级:建筑图案、西洋建筑史、中国建筑史、中国营造法、钢筋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屋计划、美术史、图解力学、内部装饰、水彩画;四年级:建筑图案、都市计划、建筑师职务及法令、暖房及通风、电学、庭园学、钢骨构造、施工估价、建筑组织、测量、给水及排水、水彩画、中国建筑史”。1933年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课程标准//东南大学建筑系理论与创作丛书,1927-1997东南大学建筑系成立七十周年纪念专集.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43。
2)201101-201212 中国工程院课题“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现状与发展研究”,中国工程院咨询研究项目(2011-XD-26)。
3)钟训正、孙钟阳、王文卿三人组合。
[1] 张镛森 遗稿,王蕙英 整理. 关于中大建筑系创建的回忆//东南大学建筑系理论与创作丛书,1927-1997东南大学建筑系成立七十周年纪念专集.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41.
[2] 刘光华. 回忆建筑系的沙坪坝时期//东南大学建筑系理论与创作丛书,1927-1997东南大学建筑系成立七十周年纪念专集.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57,59.
[3] 吴良镛. 烽火连天 弦歌不辍//东南大学建筑系理论与创作丛书,1927-1997东南大学建筑系成立七十周年纪念专集.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60.
[4] 陈薇.“中国建筑研究室”(1953-1965)住宅研究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建筑学报,2015(4):30-34.
[5] 童鹤龄. 温馨的回忆//东南大学建筑系理论与创作丛书,1927-1997东南大学建筑系成立七十周年纪念专集.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102.
[6] 方拥. 童寯老师的治学与做人//东南大学建筑系理论与创作丛书,1927-1997东南大学建筑系成立七十周年纪念专集.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125.
[7] 黄一鸾. 博学多才 高风亮节//东南大学建筑系理论与创作丛书,1927-1997东南大学建筑系成立七十周年纪念专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81.
[8] 陈薇. 好的传统是一种永远的润泽//东南大学建筑系理论与创作丛书,1927-1997东南大学建筑系成立七十周年纪念专集.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220.
Everclean River Since There is Everflowing Water: Four Points Concerning SEU-ARCH
The paper establishes an essential cognitive framework for those scholars who used to study in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Southeast University (SEU-ARCH). Meanwhile, the history, figures, feature and orientation of the disciplines development are expounded by the study of "SEU-ARCH Student", "SEU-ARCH School", "SEU-ARCH Scholar" and "SEU-ARCH Lore".
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utheast University, SEU-ARCH scholar, architecture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2015-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