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晖
(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谈园林道路和广场的功能及设计原则
王 晖
(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介绍了园林道路和广场的概念与作用,并对园林道路、广场的设计原则进行了阐述,指出在所有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时,园林道路、广场应满足该区域使用功能的要求,并与环境相协调。
园林道路,广场,规划,设计
园林道路是园林的组成部分,它像脉络一样,把园林的各个景区、景点联成整体,是为满足观景、游览和游客集散的需求而设置的。园林广场又是道路的扩大部分,即进出人流的交汇、集散、逗留、等候、服务等功能要求的客观需要。
1)园林道路功能。园林道路最为直观的作用是集散人流和车流,游人入园后需要前往各个不同景点或活动场所,一个景点参观完毕后或许前往另一景点,这都要用道路予以集散分流。园林道路肩负满足园林日常维修、管理等工作的运输及园林机械的通行任务。
a.组织空间。园林道路作为分割景区的分界线,可将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园绿地划分为若干各具特色的景区。同时园林道路又可将各个景区相互联络,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b.构成园林景观。园林道路是园林风景的组成部分,在有限的空间内忌直求曲,以曲为妙。园林道路路面采用的铺装通常与山水、树木等自然景观相协调,又可与园林中其他要素一起构成园景。
c.引导游览。用园林道路将园林的景点、景物有机的联系,令园景沿园林道路展开,使观赏程序的组织趋于合理。
d.为水下工程打下基础。园林道路是水电网的基础,水电管线一般沿路侧铺设,园林道路的布置要与水电网管的走向相结合起来综合考虑。
2)广场的功能。给市民提供良好的户外活动空间,满足节假日交往、休闲、娱乐的要求,也可代表当地城市的文化特色以及城市经济水平,并且是对外体现地方性的文化娱乐型建筑。广场在内部空间环境塑造方面常利用点、线、面结合。广场空间应给观赏者感觉具有层次性,常利用地面高差,园景小品的落差等限定手法对整体空间作第二、三次限定,以满足广场不同功能的空间要求。
2.1 园林道路设计原则
园林道路是为了满足观景、游览和游客集散的需求。连接园林各不同区域活动内容,又可把园林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园林道路的设计,应当考虑系统性,要使道路与风景山体、水体、建筑、花木之间构成有机的整体。需从全局规划的总体着手,确定主要道路系统,作为全局的框架,需形成循环系统。设计分叉路口时,要考虑到“循环”和“回流”作用。为了减少工程量,使园路的设计更趋于自然,道路的设计需与原始地形巧妙结合起来。园林道路的设计应顺地形而起伏,顺地形而转折;反之,设计者也可以结合园路的势态而陡急,而延缓。园林道路与地形、地势相辅互成。园林道路设计切忌“拼盘”。
2.1.1 交通性与游览性
单从交通的角度讲,快捷、便利是道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园林道路除了必需的交通功能外,还有游览观景的要求。就散步游赏而言,快捷显然不是目的,甚至还需特意延长道路,以便缓缓散步、细细欣赏。园林道路虽然是园林游览线路的主体,但并非全部,因为园林中的建筑、广场,以及景点被串联于园林道路之中,其内部参观活动的行进过程也属于游览路线的组成部分,所以园林中园路的交通性和游览性需要综合考虑,统一规划。
2.1.2 园林道路要主次分明
园林道路的使用功能决定了它的设计需要考虑分级,而实际使用中不同形式的园林道路也会产生明确的指向性。诸如在公园绿地中,普通人都会依据经验感受到,宽阔的主干道是供游人、园内游览车辆以及部分管理养护车辆通行的交通线,其交通性强于游览性;次要观景园路则在不同的景区、景点间展开,循路行进可领略不同的景物及景物的各个侧面;至于散步小路则穿行于幽邃的山水花木之间,以体验宁静为目的。如果园林道路的布置不与游人的经验习惯相一致,就会使人产生迷惑而无所适从。因此园林道路的设计必须在路幅、园路的铺装上强调主次区别,使游人无需路标的指示,依据园路本身的特征就能判断出前行可能到达的地方。
2.1.3 园林道路的布置必须因地制宜
园林道路不同于一般城市道路系统,大多数环绕着整个公园或整个绿地布置,有环状、条状、树枝状、条状等,它具有自己的布置形式和布置特点。在自然园林绿地中,园林道路多表现为迂回曲折,流畅自然的曲线性。所以园林道路的布局要做到萦迂回环,避免出现“死胡同”或使游人走回头路,但也应该注意园林道路不能布置成龟纹状或方格网状。
2.1.4 园林道路的多样性
园林道路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不同功能需求,路可以转化为场地,也可以转化为步石或休息岛。园林道路又可以其丰富的体态和情趣来装饰园林,使园林更加丰富。
2.1.5 园林道路的坡度
坡度设计要尽量利用原有地形以减少土方量,最主要的是保证路基稳定。当园路坡度小于6%时;可按一般的园路予以处理,若在6%~10%之间,就应沿等高线作盘山路以减少园路的坡度;如果园路坡度超过10%,就需要做成台阶。
2.1.6 园林道路布局与其他因子
1)园林道路与建筑。
与园林道路相邻的建筑应将主立面对向道路,并适当后退,以形成由室外向室内过渡的广场。广场的大小依据建筑的功能性质来决定,园林道路通过广场和建筑相联系,如果建筑规模不大,或其间接的功能较为单一,也可采用加宽局部路面,或分出支路的方法与建筑相连。一些串接于游览线路的园林建筑,一般可将道路与建筑的门、廊相接,也可使道路穿越建筑的支柱层。依山的建筑利用地形可以分层设出入口,以形成竖向通过建筑的游览线。傍水的建筑可以临水一侧架构园桥或安排汀步使游人从园路进入建筑,涉水而出。实际上处理园路与建筑交接关系时,一般都避免斜路相交。
2)园林道路与种植。
在园林道路拐弯处,可种植园林植物起到美观、引导、强调作用。还得注意园林道路和绿地的高低作用,园林道路常潜于绿地之内,隐藏在绿丛之中,要比“绿”低、比“土”低。
3)园林道路交叉口。
园林道路系统需要交叉衔接,常用的园林道路相交形式有两路交叉和三叉交汇,为使交接自然、美观和使用便利,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注意:首先,交叉口不宜过多,而且还应对相交或分叉的园林道路在路幅、铺装等方面予以分别处理,或用指示牌示意,以区分主次,明确导游方向。其次,主干园林道路间的交接最好采用正交,也可将交叉点放大以形成小广场。第三,两条园林道路需要锐角相交时,锐角不宜过小,而且应将交点集中在一点上,避免交叉口分离而不易辨别方向。当园林道路呈丁字形相交时,交点处可布置雕塑、小品等对景,以增强指向性。
2.2 园林广场设计原则
1)完整性。
广场设计时要考虑到当地的历史文化内涵,并与周边建筑风格相协调等问题,突出其主要作用的同时,辅以次要作用,不过要主次分明,来确保其功能上的完整性。
2)系统性。
应根据广场功能作用,与总体规划、城市现状和周围环境特征来统一设计规划广场,使互补的多个广场共同组成一个城市空间开放的体系。
3)生态性。
广场设计应适应当地的生态条件,设计时要引入自然,再现自然,形成一个适宜的生态空间。
4)多样性。
为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要,设计需要考虑用不同功能来满足不同需求的多样化的空间环境。
5)特色性。
广场应继承所在地的历史文脉,突出特定功能来塑造它的鲜明特色。
6)突出主题。
设计时主要是体现广场的主题和城市特色,围绕着主要功能展开,用来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需求。
On functional effect and design principles for roads and squares in gardens
Wang Hui
(ShanxiArchitecturalVocationalCollege,Taiyuan030006,China)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and roles of roads and squares in gardenss, illustrates the design principles for roads and squares, and points out the roads and squares meet the demands for the functions of the area i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gardening landscapes, so it adheres to the environment.
garden roads, square, planning, design
1009-6825(2015)18-0210-02
2015-04-19
王 晖(1981- ),男,工程师
TU98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