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微波灼除术和高频电切术治疗消化道息肉效果比较

2015-04-05 05:23孙华波
山东医药 2015年45期
关键词:内镜

内镜下微波灼除术和高频电切术治疗消化道息肉效果比较

孙华波

(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山东烟台264199)

摘要:目的比较内镜下微波灼除术和高频电切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效果。方法将收治的内镜及病理检测确诊为消化道息肉患者150例,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案分为微波灼除术组(73例)和高频电切术组(77例),两组患者分别采用内镜下微波灼除术和高频电切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手术时间及术后疼痛程度、手术成功率,并统计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高频电切术组、微波灼除术组手术时间分别为(21.4±4.2)、(26.7±5.3)min,术后疼痛程度评分分别为(3.0±1.1)、(1.6±0.5)分,两组比较,P均<0.05。高频电切术组、微波灼除术组炎症性息肉一次性切除成功率分别为83.3%、98.4%,化生性息肉一次性切除成功率分别为96.7%、93.1%,腺瘤性息肉一次性切除成功率分别为96.7%、93.1%。两组炎症性息肉一次性切除成功率比较,P<0.05,而化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一次性切除成功率比较,P均>0.05,且总一次性成功率比较(86.8%、92.3%)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电切术组、微波灼除术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4%、8.2%,两组比较,P>0.05。结论 微波灼除术较高频电切术更适于治疗炎症性消化道息肉,内镜下微波灼除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手术时间较高频电切术长,术后疼能轻。

关键词:消化道息肉;内镜;微波灼除术;高频电切术

doi:10.3969/j.issn.1002-266X.2015.45.021

中图分类号:R714.255文献标志码:B

收稿日期:(2015-08-06)

息肉从广义上讲是指任何突出于胃肠黏膜表面的隆起性病变,多是由黏膜上皮增生所引起,一般胃息肉的发生率要低于结肠[1]。但一般所讲的息肉是黏膜的局限性隆起,而不包括进展癌及黏膜下肿物,但长此以往易发生癌变,其中尤以腺瘤性息肉引起的绒毛状腺瘤为高发[2]。息肉在早期主要以手术方式治疗,但术后患者创伤大,并发症多,预后差且易复发。近年来,随着内窥镜下各种治疗技术的发展及日趋成熟,消化道息肉的治疗有了更多方法,其中以内镜下微波灼除术及高频电切术两种方法尤为突出。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们比较了内镜下微波灼除术和高频电切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内镜及病理检查确诊为消化道息肉患者150例,排除存在手术禁忌证、癌变、精神病史患者,多数患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部分表现为反酸、上腹饱胀、烧心、嗳气、食管异物感或哽噎感、腹痛、腹泻、便血、黏液便等。所有患者在临床医师的协助下了解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自行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其中73例选择微波灼除术(微波灼除术组),77例选择高频电切术(高频电切术组)。微波灼除术组中男45例、女28例,年龄18~80(51.1±8.1)岁;单发性息肉51例,多发性息肉22例;息肉分别位于食管5枚、胃52枚、肠道47枚,共104枚;无蒂息肉52枚,亚蒂息肉35枚,有蒂息肉17枚;息肉最大4.2 cm×2.8 cm,最小0.4 cm×0.6 cm,直径<1 cm者49枚、1~2 cm者31枚、>2 cm者24枚。高频电切术组中男51例、女26例,年龄19~79(50.7±7.8)岁;单发性息肉48例,多发性息肉29例;息肉分别位于食管7枚、胃45枚、肠道39枚,共91枚;无蒂息肉44枚,亚蒂息肉32枚,有蒂息肉15枚;息肉最大4.4 cm×2.9 cm,最小0.3 cm×0.6 cm,直径<1 cm者40枚、1~2 cm者29枚、>2 cm者22枚。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手术方法两组患者术前均行常规内窥镜前准备,上消化道息肉准备同胃镜检查,肠道准备采用口服33%硫酸镁100 mL,大量饮水导泻。向患者耐心解释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意外,消除恐惧、紧张心理,取得患者配合并签字,同时术前常规检查心电图、凝血功能、血压情况,均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排除恶性病变后进行治疗。微波灼除术组患者行内镜下微波灼除术治疗,于内镜(FUJINON 88系列电子内镜,其中上消化道WG-88FP型,肠道WC-88WM型,治疗仪型号WNZ-1C)检查孔置入电缆天线,使其直接接触息肉;对无蒂息肉行顶部点灼法和熨烙法,对短蒂及长蒂息肉于基底部两侧行点灼切割,持续至息肉脱落,每次烧灼3~6 s,每蒂需烧灼6~10次;确定息肉切除完毕后,行常规术后处理。高频电切术组患者行内镜下高频电切术治疗(内镜选择同微波灼除术组,治疗仪型号为WILSON UES-30),依据息肉的直径,选择热活检钳咬除或圈套切除;无蒂息肉先行吸引或牵拉以形成假蒂,短蒂及长蒂息肉于头蒂交界处圈套并提拉,注意对多发患者以先近心端后远心端的顺序处理;套入息肉,先凝后切,至基底部发白后,先行电切1次,持续1~3 s,部分小息肉可仅行电凝;作1~2.5 min术野观察,确定无出血后,结束手术。术后禁食24 h,卧床休息,避免体力劳动,前3 d进流食。口服治疗消化性溃疡性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或黏膜保护剂2~4周。定期复查。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手术时间及术后疼痛程度、手术成功率情况,并统计术中和术后出现并发症情况,如腹痛、发热、出血、黑便等。术后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法(VAS)进行评分。根据病理检查结果确定息肉类型,以病灶完全消失、基底凝固变白为手术成功[3]。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手术效果比较高频电切术组、微波灼除术组手术时间分别为(21.4±4.2)、(26.7±5.3)min,术后疼痛程度评分分别为(3.0±1.1)、(1.6±0.5)分,两组比较,P均<0.05。

2.2两组手术成功率比较高频电切术组、微波灼除术组炎症性息肉均为34例,一次性切除成功率分别为83.3%、98.4%,化生性息肉分别为30、29例,一次性切除成功率分别为96.7%、93.1%,腺瘤性息肉分别为13、10例,一次性切除成功率分别为96.7%、93.1%。两组炎症性息肉一次性切除成功率比较,P<0.05,而化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总一次性成功率比较(86.8%、92.3%)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次性未切除成功患者均行二次切除。

2.3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高频电切术组出现腹痛3例、发热2例、出血1例、黑便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4%(8/77),微波灼除术组出现腹痛5例、发热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8.2%(6/73),均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P>0.05。

3讨论

消化道息肉是胃、肠黏膜极为常见的病变,易引起患者消化道出血、腹部持续性疼痛等问题。息肉表面一般光滑或桑椹样,分叶状少,表面可充血、糜烂、出血,直径一般不超过2 cm,从其外形上难以确定其组织学类型,常需通过内镜活检而确诊。如长期发展则有可能导致癌变,因此应积极早期治疗[4]。20世纪60年代前,息肉的治疗方法多以手术为主,但术后患者不易恢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而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内窥镜技术有了较大提高,其中内镜下微波灼除术、高频电切术等手术成为消化道息肉的主要治疗方法。

微波灼除术有操作简便、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其对分布于不同部位的无蒂还是带蒂息肉,均不需应用圈套器即可进行治疗。但与高频电切术相比,其消耗时间长,术后不能取息肉进行相关病理检查,对部分息肉较大、多发及密集患者,难以一次性切除。

高频电切术是利用组织细胞的导电性[5],使电极尖端产生的高频电流与肌体接触后瞬时产生高温,将组织相互分离[6],从而达到切割的目的,对神经肌肉无刺激性,同时高温可使组织凝固,具有止血效果。其主要适用较大息肉的治疗,具有术后能及时将组织送检、消耗时间短等优点,与微波灼除术相反,其需用到圈套器治疗,所以对特殊部位的息肉,如胃穹窿部、胃角小弯侧等难以治疗,且安全性较差,更易导致出血或黏膜穿孔,这与高频电刀的工作原理和医生的操作不当有直接关系[7,8]。故采用高频电切术治疗时,应对各装置的参数进行合理设置,操作过程中注意先后步骤,应先凝后切,保证充分电凝;避免圈套器卷入固有肌层从而形成穿孔;对肠道、胃部的蠕动进行观察,及时调整切割,避免灼伤正常黏膜组织;术后保持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适当采用质子泵抑制剂和黏膜保护剂[3]。

本研究结果显示,虽然两种方法在治疗息肉类型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微波灼除术较高频电切术更适于治疗炎症性消化道息肉,但两组总一次性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均达90%以上。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对于腺瘤性息肉高频电切术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由于本研究样本较少,有待加大样本量进行佐证。

综上所述,微波灼除术较高频电切术更适于治疗炎症性消化道息肉,内镜下微波灼除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手术时间较高频电切术长,术后疼能轻。

参考文献:

[1] 朱鸣,唐杰,杨春敏,等.老年常见胃息肉病理分析、内镜观察及治疗[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18(2):179-183.

[2] 艾尼·阿布都热依木,刘春明.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摘除大肠息肉160例[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6,23(3):218.

[3] 胥宾芬,范惠珍.内镜下微波灼除术与高频电切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效果比较[J].广东医学,2015,36(3):444-446.

[4] Hongo M, Fujimoto K.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 of fundic gland polyp and hyperplastic polyp in long-term proton pump inhibitor therapy: a prospective study in japan[J]. J Gastroenterol, 2010,45(6):618-624.

[5] 颜德中.经内镜不同电治疗方案对胃结肠息肉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4,6(8):98-100.

[6] 苏鲁,赖雪珍,潘洪珍,等.钛夹对防止结肠大息肉电切时发生出血的比较研究[J].中华腹部疾病杂志,2006,6(1):6-8.

[7] 刘宇虎,陈桂权,张志坚,等.经内镜微创电切治疗122例结直肠巨大息肉[J].广东医学,2012,33(22):3428-3430.

[8] 傅春彬,苏萍,孔祥民.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无蒂息肉的临床研究[J].中国内镜杂志,2013,19(10):1061-1063.

猜你喜欢
内镜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眼内镜的噱头
《中国内镜杂志》主编简介
《中国内镜杂志》主编简介
大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较大隆起病变中的应用(附50例报告)
《中国内镜杂志》主编简介
早期胃癌的规范化内镜诊断及治疗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诊疗中的应用
超声内镜在胃肠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
鼻内镜下咽鼓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