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龙 吴 朋 (内蒙古民族大学研究生学院 内蒙古 通辽 028000)
布氏杆菌病的诊断及防控
赵 龙 吴 朋 (内蒙古民族大学研究生学院 内蒙古 通辽 028000)
布氏杆菌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该病又被称为“马耳他热”或“波状热”,布氏杆菌主要经皮肤黏膜、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感染人、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临床上以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疼痛、淋巴结与肝脾肿大为特征, 而且还易造成动物流产、不孕和睾丸炎等疾病,少数病例还会出现慢性反复的周期性复发。该病分布十分广泛,目前全世界已有160多个国家有该病的发生和流行。人和家畜均易感本病,而家畜中尤以牛、羊和猪的感染最为常见,不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阻碍畜牧业的健康发展,而且还会引起严重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
布氏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小球杆菌,兼性需氧,无运动,不产生芽孢及鞭毛,在条件不利时有形成荚膜的能力。根据宿主、病原性和生物学特性可分为6个种:马耳他布氏杆菌、流产布氏杆菌、猪布氏杆菌、沙林鼠布氏杆菌、绵羊布氏杆菌和犬布氏杆菌。这6个种型在生物特性上各有各的差别,习惯上常称马耳他布氏杆菌为羊布氏杆菌,流产布氏杆菌为牛布氏杆菌。在世界范围内,常以羊布氏杆菌、牛布氏杆菌和猪布氏杆菌引起传播感染。本菌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在病畜体内及分泌物中能存活4个月。
本病的感染范围非常广,许多动物都能感染本病,这其中以羊、牛和猪为主要易感动物。母畜较公畜易感,成年家畜较幼年易感。被感染的动物,一部分呈现出临床症状,大部分成为隐性病毒携带者,这部分是主要的传染源。该菌存在于流产胎儿、胎衣、羊水、流产母畜的阴道的分泌物及公畜的精液中,多数传染都是经接触流产母畜的排出物及乳汁或带病菌动物交配时感染。被带菌母畜流产排出物污染的饲料和饮水经消化道也可以感染。
被感染动物一般潜伏期2周至6个月。母畜常在妊娠的过程中发生流产,流产也是母畜最显著的临诊症状。一般流产前除表现分娩预兆,如阴唇、乳房肿大,荐部与肋部下陷,乳汁呈初乳性质等外,还伴随着阴道的发炎症状,即阴道黏膜发生粟粒大小的红色结节,由阴道流出灰白色黏性或黏脓性分泌液。流产时,胎水多清朗,但有时混浊含有浓样絮片。妊娠晚期流产的动物常见胎衣滞留难下,子宫内感染蓄脓,时间长转变为慢性子宫内膜炎造成不孕。流产后,母畜会继续排出带有恶臭的灰色或棕红色分泌液,1~2周后消失。公畜临诊常见睾丸炎及附睾炎,急性病例睾丸肿胀疼痛,还伴随食欲不振和中度发热,疼痛过一阵逐渐减退。被感染动物临床上还常见关节炎、滑囊炎等症状,有的严重病例关节肿大,持续卧地不起,还有因为滑囊炎导致的行走跛行。
常见的病理变化主要在睾丸、附睾和子宫等处。睾丸和附睾有炎性坏死灶和化脓灶。子宫内黏膜的脓肿呈粟粒状,帽针头大小,呈灰黄色。皮下呈出血性浆液性浸润。淋巴结、脾脏和肝脏有不同程度肿胀,有的散在炎性坏死灶。流产胎衣偶见充血、水肿及斑状出血,少数胎儿的皮下有出血性液体,腹腔液增多,有自熔性变化。
对于本病的诊断,依据该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并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而观察动物是否有流产症状可作为判断的一项依据,但引起动物流产的原因又比较多,仅凭这一症状并不能具有足够的说服力。因此,必须借助病理剖解和实验室检测,两者相互配合才能最终确诊。目前最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手段是布氏杆菌虎红平板凝集实验,该方法操作简单,用时少,对于急需快速检测的动物种群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因为本病没有特效的药物治疗,所以针对本病应当着重体现“预防为主”的原则,定期对疫区的易感动物进行预防接种和血清学检查,淘汰阳性羊。在未被病菌感染的动物群中,控制本病传入的最好方法是坚持自繁自养,不从疫区内引进动物。如果必须引进种畜或补充畜群时,要严格执行检疫,引进种畜要隔离饲养两个月,同时要进行2次布氏杆菌病的检查,全群所有牲畜检测为阴性,才可与原有牲畜合群饲养。此外,在消灭布氏杆菌病的过程中,要做好饲养环境的消毒工作,在传播途径上切断病原。如动物群中如果发现流产疑似病例,除了要马上隔离流产动物和消毒周围环境及流产胎儿、胎衣、羊水外,应马上做出是否为布氏杆菌病的诊断,以免更多动物被传染。另外,患病动物污染排出的分泌物、粪便、尿液及其污染的环境、厩舍、用具、运输工具等均应消毒。对于重点疫区和高发病疫区,每年可以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对疫苗接种的地区不在进行检疫。对于饲养人员要做好自身防护,在与动物接触时要带好口罩和帽子,以免自身被传染。
S855.1+2
B
1007-1733(2015)11-0039-01
2015-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