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元 鲁玉叶 (山东省莒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276500)
犬腹泻类疾病30例治疗体会
刘世元 鲁玉叶 (山东省莒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276500)
犬的腹泻类疾病在门诊病例中比较常见,近期收治30余例,经过对因治疗、对症治疗、辅助支持治疗等治疗方法的综合利用,共治愈27例,死亡3例。死亡的3例中,1例藏獒犬,2例松狮犬。2例因为病程短促、剧烈呕吐、大量饮水、较严重的肠道出血。1例因为犬主耽误了病情,就诊时已在病后期,组织和器官已受到较大伤害。其他病例治疗效果均比较理想,现总结如下:
犬腹泻类疾病是指以精神萎靡、厌食、呕吐、腹泻、便血为主要临床症状的一类疾病的总称。呕吐物多为粘液或水样稀液,从每次呕吐物的多少和每天呕吐的次数能够初步判定疾病的严重程度。呕吐次数越多(每天4次以上)呕吐物的数量越多(多为喝入大量的水用来减轻胃肠的灼热),病情越严重,病程越短促,预后较差。由于兽医临床实践中缺乏必要的实验室诊断措施,多数情况下不能准确判断出具体的致病微生物。只能根据临床症状判断为以下某种微生物的致病结果:大肠埃希氏菌、沙门氏菌、细小病毒、轮状病毒等。尽管如此,只要合理地采用对因治疗、对症治疗、辅助支持治疗等方法进行积极全面地救治,亦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第一时间联合应用抗病毒特效药和广谱高效抗生素,尽快阻断病原微生物对机体的伤害。正规厂家生产的抗病毒血清疗效较好,特别是3个月龄内的幼犬应用效果显著,病初可以皮下注射1~2次。消灭消化道内的病原微生物可首选氨基糖甙类药中的硫酸庆大霉素或硫酸丁胺卡那霉素,这些药物异味小,病犬不强烈拒食;口服时吸收较少,较大剂量灌服时也不会出现毒副作用,可以兑入50%的葡萄糖中大剂量灌服,1~2次可以完全杀灭消化道内的病害细菌。及时准确地应用头孢类药物可以有效杀灭血液和组织中的病害细菌。应用途径以静脉滴注或静脉推注较好,药物的应用剂量可以较大,效果比较理想。是名贵犬种和较重病情病例的首选用药途径。肌肉注射因为不能较大剂量应用,效果一般,仍可作为症状轻微病例的首选用药途径。
及时有效地应用药物,缓解不良的疾病症状,可以减轻对机体的损伤,对恢复体力、战胜疾病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些不良症状主要有不同程度的呕吐、腹泻、体温升高和精神萎靡。效果比较好的药物主要有爱茂尔、胃复安、消旋山莨菪碱、硫酸阿托品等,前两者止吐效果较好,后两者止泻效果较好。应用时剂量不用加大,效果就较理想,达到止吐止泻的效果就可以停用。可以根据病犬的体温情况灵活应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柴胡注射液、氨基比林注射液,起到改善病犬的精神状况、恢复机体抗病力的作用。治疗过程中一旦发现呕吐症状,就要立即用药缓解症状,剧烈的呕吐能够引起严重的机体碱中毒,对机体的损伤非常严重。轻微的体温升高(1℃以内)可以暂缓用药,温度再高就要及时应用解热药物,消除体温升高对机体的损伤。轻微腹泻或剧烈腹泻初期可以暂缓1d用止泻药物,这样既有利于病原和微生物毒素的快速排出减轻对机体的伤害,又不至于因为腹泻影响病犬机体。其后要及时应用止泻药物,防止长久或剧烈的腹泻引起机体酸中毒。消旋山莨菪碱、硫酸阿托品同时具有止呕和止泻效果,可根据病例的具体情况灵活应用,效果都比较理想。
该治疗方法是指及时对病犬应用机体新陈代谢所必须的营养物质,消除因不食、呕吐、腹泻引起的病犬抵抗力和免疫力下降引起的不良影响。这一治疗方法对机体的恢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三分治疗、七分保养’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及时到位的养护,才能有效促进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的恢复。治疗药物主要有0.9%的生理盐水、10%或50%的葡萄糖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碳酸氢钠注射液、氯化钾注射液、辅酶A、三磷酸腺苷等。由于临床病例中犬细小病毒导致的病犬心肌炎死亡病例较多,要及时较大剂量应用辅酶A、三磷酸腺苷、维生素C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等药物提前预防心肌炎,只有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降低因为心肌炎死亡的机率。前两种药物肌肉注射,后两种药物静脉滴注或灌服,1次/d,连用3~5d。0.9%的生理盐水、10%或50%的葡萄糖注射液主要用于提供能量,呕吐轻微的病犬可以大剂量灌服,有呕吐症状的病犬可以静滴,一次静滴液体量不能超过体重的3%,同时注意滴速。碳酸氢钠注射液用于调节腹泻引起的酸中毒,可以稀释后单独静滴或灌服。氯化钾注射液用于调节腹泻后期的胃肠蠕动缓慢,及时用药能很快恢复胃肠的消化机能,注意只能稀释后灌服。
治疗时要重视用药的及时性,疾病初期用药越早,治愈率越高。由于犬的总体抵抗力相对比较高,一旦出现厌食或精神沉郁等临床症状,就说明疾病已过潜伏期,已经病情较重,这时要应用较全面的药物而且药物剂量要较大,力争迅速压制住病情的进一步发展。用药时注意避免维生素C注射液和碳酸氢钠注射液对其他药物的破坏作用,高度重视氯化钾注射液对病犬心脏的不利影响。
S858.292
B
1007-1733(2015)11-0037-02
2015-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