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海涛 牟瑞营 (山东省临朐县畜牧局 262600)
奶牛坏疽性乳房炎是一种多发生于分娩后数日内的急性中毒性败血症性乳房炎,本病会导致乳腺组织形成大面积坏疽,导致败血症而引起严重的全身症状,是一种死亡率很高的乳房炎。经产母牛产后一周内发生坏疽性乳房炎,病原主要以溶血性大肠杆菌为主,本医院两个月来收治两例,一头痊愈一头死亡,通过临床症状、病理解剖及细菌分离培养和药敏试验诊断为大肠杆菌导致的坏疽性乳房炎,现将过程介绍如下。
1.1 发病情况 本县某集约化奶牛场8月份间隔15d先后有2头经产母牛在产后4、5d出现急性、重度、出血性乳房炎病例。发病牛产犊正常、第一次挤奶也未见异常,突然发病,病情急剧,发病后5h出现乳房淤血出血病变,病牛卧地不起。如果治疗不及时,病牛在12h内死亡。该牛场中头例由于各种情况不明,细菌培养、药敏时间偏长导致针对性治疗不及时,死亡;第二例病例通过比较发病情况、临床症状,与第一例相似,遂进行紧急治疗,效果良好。现产奶量达到同群均奶量80%。
1.2 临床症状 病牛均精神沉郁、反刍停止,卧地不起、肌肉震颤;直肠温度41±1℃,呼吸迫促,心跳每分钟100-110次;乳房肿胀,在乳房局部皮肤上形成紫红色病变区,周围颜色苍白,病变及周边部位有凉感,其余乳房部分温度升高;一开始病牛能挤出淡黄色水样乳,随着病情发展很快就会挤出带有泡沫的红色乳汁,这是本病的示病症状;病牛很快脱水、休克,如不及时对症治疗很快死亡。
2.1 采集乳样 用0.1%新洁尔灭溶液(乳头药浴液),清洗乳头及乳头基部,再用70%酒精溶液擦拭乳头,纸巾拭干后,每个乳头挤去头三把奶,在靠近病变部位的各乳区取奶样5ml,共取样10ml,装瓶备用。
2.2 细菌分离培养 抽取5ml奶样置于灭菌离心管中,3000转/min,离心10min,弃去上层液体,取沉淀物0.1ml分别接种于血清琼脂平板、麦康凯培养基置于37℃温箱培养24h。
2.3 结果 在血清琼脂平板、麦康凯培养基上均有细菌生长。药敏试验显示头孢类药物高度敏感。
3.1 加强护理 精心护理病牛,向病牛床垫铺大量干草,并时常为其翻身,以预防褥疮的发生。
3.2 全身治疗 含糖生理盐水500ml×8、碳酸氢钠500 ml、头孢拉丁10ml×5支、丁胺卡那霉素2ml×10支、维生素C2ml×10支、氢化可的松2ml×5支、10%葡萄糖酸钙500ml。静脉注射。
3.3 促进有毒乳汁排泄 催产素40IU,肌肉注射。
3.4 消炎止痛 非甾体类抗炎药,氟尼辛普甲胺注射液2.2mg/kg体重,肌肉注射。
由于在第1例病例发病时,及时采集到乳样,并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药敏试验,选择了敏感药物。通过及时查阅相关资料,初步掌握了该型乳房炎诊治要点,在第2例发病后及时采取对因对症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1)大肠杆菌性乳房炎是常见的奶牛临床型乳房炎,泛指由大肠杆菌、克雷伯氏菌、产气杆菌等外环境中的常见杆菌所引起的乳房炎,坏疽性乳房炎主要是由溶血性大肠杆菌引起,具有发病急、乳房皮温不整、乳腺组织出血、乳中带血、带泡沫、趴卧、全身毒血症状明显。(2)奶牛溶血性大肠杆菌乳房炎发病时机的分。有资料显示,大肠杆菌导致的坏疽性乳房炎主要发生在经产母牛产犊后10d以内,主要的原因是病原菌在干奶期活以前已经存在于乳腺中,在干奶期大肠杆菌不会再乳腺内快速繁殖的原因与乳铁蛋白有关。当产犊后特别是所产生鲜乳由含免疫球蛋白较高的初乳变为常乳后,导致大肠杆菌大量繁殖,产出内毒素出现毒血症。(3)抗炎药在中毒性、急性乳房炎中利用。大肠杆菌类微生物由乳头管进入乳区,战胜局部的抵抗机制后,就会在细菌入侵后的16h内迅速增殖。细菌被吞噬,在巨噬细胞内被杀死,然后在细菌溶解过程中会释放出一种内毒素,能引起一系列的炎症反应,从而导致局部和全身的大肠杆菌乳房炎的症状。因此有使用抗炎药的必要性,甾体类抗炎素,特别是长效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很容易导致产奶量锐减,同时导致奶牛流产的几率也很高;中期和短期糖皮质激素这方面副作用虽然较轻,但是在使用中,会导致某些微生物能对抗生素产生顽固的抗药性,耐药菌株又将耐药因子传递给其他敏感菌,使其对原来的敏感药物产生抵抗力。因此在实践中需要谨慎应用。特别是急性重症性乳房炎如坏疽性乳房炎必须使用,以期能挽救奶牛生命。非甾体类抗炎药目前奶牛兽医临床经过实践经验,使用效果较好的是氟尼辛普甲胺类和美 洛昔康类,其中更由于美洛昔康类对COX-2的高选择性和较长的半衰期(可达到26h),更是优选对象。(4)许多实验研究表明,大肠杆菌性乳房炎的治疗,主要是靠炎性中性粒细胞进入乳腺而达到自愈,可以不用抗生素。原因主要是因为大肠杆菌性乳房炎的临床症状,是由内毒素和其他炎性介质作用于奶牛的结果,而抗生素对内毒素无效。但是通过实践发现,只要对牧场分离到的细菌进行培养和药敏实验,抗生素疗法更能有效提高奶牛乳房炎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