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广峰 (山东省汶上县种畜场 272501)
猪水肿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王广峰 (山东省汶上县种畜场 272501)
仔猪水肿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断乳后仔猪的一种肠毒血症,是一种急性致死性疾病。该病是危害仔猪生产的重要疾病之一,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流行较广泛,致死率高达80%以上,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危害。近年来,该病对养猪生产的危害越来越严重,其发病率仅次于腹泻病。
1.1 发病原因 仔猪水肿病主要发生于断乳仔猪,尤以断奶后5~15d的生长快、膘情好的仔猪发病最常见。仔猪水肿病发生的病原微生物是大肠杆菌,肠道内的毒素,以及病畜排出的粪便、污染的饲料、饮水和外界环境,再通过仔猪消化道感染引起的仔猪水肿病。其主要致病因素是断奶后饲料突然改变,引起肠道微生物群的变化。此外,生活环境和气候的变化,饲料中单纯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等也都是致病因素。
1.2 流行病学 本病发病季节,一般3~5月为发病高峰,以后逐渐减少,9~10月又有回升,即春秋季节易发。发病年龄和体况,主要发生断奶前后,体重在8~15kg,断奶后的仔猪发病率较高,而且同窝生长健壮的仔猪易发。本病有发病突然,病程短,死亡快的特点。仔猪水肿病的发病率虽然低于30%,但病死率达80%~90%。
2.1 临诊症状 本病的特征是发病突然,爆发初期,常见不到临床症状病畜就突然死亡。发病稍慢的,早期表现为精神沉郁、不食、眼睑、头部、颈部和肛门等部位水肿,有时全身水肿,指压留痕。病初有神经症状,表现为兴奋、转圈、心跳增快、震颤、共济失调、叫声嘶哑。急性发病时,有的食欲减退或完全停止,体温一般正常,有的高到40.5℃,最高达到41℃,死前体温下降。有的大便干燥或腹泻,有的出现尿闭现象。后期发生后肢麻痹,反应迟钝,皮肤常出现红斑,腹部有臌气现象,卧地不起,呈昏迷状态。急性病例4~5h死亡,多数在1~2d内死亡。年龄稍大的猪,病程可长达5~7d。
2.2 剖检病变 最急性型变化不明显或不见病变。急性型和慢性型基本相似。尸体剖检观察,胃壁、大肠系膜水肿及某些部位皮下水肿,特别是胃大弯部、喷门部和胃底部,严重水肿。切面有清朗无色至黄色渗出液,或呈胶冻状,水肿厚度有的达2~3cm。结肠肠系膜也明显水肿,整个肠壁呈凉粉样,肠系膜也有不同程度的水肿。眼睑水肿明显,结膜苍白或瘀血。额部、颌下、后颈、股前等皮下也有水肿,胸腔、腹腔、心包有不同程度的积液,混有纤维蛋白。全身淋巴结有不同程度水肿和不同程度增大。有的病例缺乏明显水肿,却呈明显出血性肠炎。
2.3 诊断要点 行走时步态不稳,共济失调,无目的乱冲撞或转圈运动,有的两前肢跪地后肢直立或四肢下卧,突然向前猛跃。不能站立或爬行,强迫行走时,四肢乱蹬。皮肤感官敏感,触之惊叫,声音嘶哑。有时发生呕吐,皮肤有水波动感。生前可见眼睫膜高度充血,发红;眼睑,头部水肿及神经症状,死后剖检发现胃壁及大肠系膜水肿,再结合发病原因、流行病学、染色和显微镜检查,即可确诊。
3.1 预防 (1)加强仔猪断奶前后的饲养管理。断奶不要太突然,更换饲料要两料逐渐减加,并防止饲料单一和蛋白质含量过高,同时适当添喂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特别是维生素E和亚硒酸钠,可于断奶前注射维生素E和亚硒酸钠复合针剂,有较好的预防作用)。(2)防止饲养管理条件的突然改变。特别是从普通饲料突然改变用营养价值高的蛋白饲料,一定要逐渐改变;管理方式要注意圈养的仔猪出窝后不能突然散养,运动加强会导致抵抗力下降。(3)适当提高日粮纤维素水平。日粮纤维素可以促进消化液的分泌,降低日粮营养,维持营养摄入量与仔猪消化之间的平衡。通过日粮纤维素的发酵,降低水分吸收,增强肠胃蠕动,促进大肠杆菌毒素的排出,能很好的预防仔猪水肿病和腹泻病的发生。(4)注射预防。母猪产前7d注射恩诺沙星、病毒灵、得米先各2ml。仔猪出生后3d内注射制菌磺、牲血素等进行预防。(5)搞好卫生防疫工作。猪舍、运动场、用具要进行定期冲洗消毒,保持猪舍清洁、干燥、卫生。(6)接种免疫疫苗。仔猪断乳前7~10d肌注1~2ml猪水肿多价浓缩灭活菌苗,可预防该病的发生。
3.2 治疗 (1)及时隔离:对患病仔猪及时进行隔离,防止患猪与健康仔猪接触。未发病的健康猪实行预防投药,呋喃唑酮每头按0.25g计算,与饲料混喂,1次/d,效果很好。(2)免疫接种:紧急接种仔猪水肿病油乳剂三价灭活苗(10ml/支)2~4ml,4~5d后便可产生免疫力。(3)药物治疗:对发病猪每千克体重肌注链霉素12mg、地塞米松5mg,同时每头患猪肌注磺胺嘧啶钠5~10ml,每8h肌注1次,连用2~3d后发病仔猪逐渐痊愈。(4)强化消毒。在治疗的同时,对猪舍和周围环境用0.015%百毒杀溶液进行喷雾消毒,2次/d,连续7d。
S858.28
B
1007-1733(2015)05-0035-01
2015-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