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福
中国国际移民的新形势、新挑战和新探索
刘国福
人员跨国迁徙已经成为不可阻挡和逆转的全球化趋势。中国的国际移民规模会越来越大,层级会越来越丰富。中国出现了入出境外国人规模下降,在华居留、工作和投资外国人数减少等国际移民方面的严峻新形势;面临着国际移民观念尚未完全建立、发展规划欠缺、制度体制机制不完善等国际移民方面的重大新挑战。解决国际移民问题,需要规划国际移民事业,推动政府部门国际移民治理的法治化和服务化,健全国际移民管理体制,树立发展国际移民事业的自信。
国际移民; 人员跨国迁徙; 外国人; 出入境
近年来,中国出现了入出境外国人规模下降、在华居留、工作和投资外国人人数减少、从非常规移民来源国转向目的地国等国际移民方面的严峻形势。
(一)入出境中国外国人规模下降,国际移民逆差严重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入出境中国的外国人规模不断下降。2013年,外国人入出境中国5251万人次,与2007年的5207万人次持平,比2011年5412万人次下降了3%,比2012年5435万人次下降了4%。从入出境外国人占一国总人口比例看,中国的国际化程度和与发达国家相比,有非常巨大的提升空间。2013年,外国人入出境中国5251万人次,仅占中国人口13.7亿的3.83%。而美国签发了1.73亿张非移民签证,外国人入出境美国约3.5亿人次,占美国人口3.15亿的111.1%*Katie Foreman and Randall Monger. Nonimmigrant Admissions to the United States: 2013. U.S. 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 2014.。在出入境本国的外国人人次方面,美国人均是中国人均的29倍*关于入出境中国的外国人规模和内地居民出入境规模方面的数据,出自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公布的历年出入境人次。。
中国国际移民逆差严重。2013年,内地居民出入境1.95亿人次,比2007年8,133万人次增长了139%,比2011年1.40亿人次增长了39%,比2012年1.66亿人次增长了17%。入出境外国人规模与出入境内地居民规模之间的差距日益拉大,从2007年的2926万人次扩大到2011年的8588万人次,2013年扩大到1.42亿人次。出入境内地居民规模持续扩大。外国人永久居留、归化是中国国际移民逆差表现最为突出的领域。1985年到2012年,总计约有6000多名外国人取得中国永久居留权。在中国,永久居留、归化作为重要国际移民制度的凝聚、吸纳作用远未发挥出来。近年来,中国每年约有15万人、10万人分别取得其他国家的永久居留资格和国籍。2006年到2013年,共有61.99万名中国人获得美国永久居留资格,年均7.75万*Randall Monger, James Yankay. U.S. Lawful Permanent Residents: 2013. U.S. 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 2014.。共有27.98万名中国人获得美国国籍,年均3.5万*James Lee and Katie Foreman.U.S. Naturalizations: 2013.U.S. 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 2014.。
(二)在华居留、工作和投资的外国人人数减少,与海外侨胞、在外国工作和投资中国人人数反差巨大
(三)来中国留学的外国留学生、我国出国留学和留学后回国人员均持续增加,在华留学生不享有工作权
2013年,35.6万名外国人在中国留学,分布在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46所教育教学机构,保持了2008年以来来华生总人数的持续增长态势。其中14.8万名外国人在中国接受学历教育,同比增长10.77%。与此同时,41.4万名中国人在外国留学,35.4万名中国人学成回国,分别比2012年增长3.58%和29.53%*2013年度我国留学人员情况。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87/201402/164235.html, 2014年10月26日访问。。
中国将接收和培养留学生作为“应尽的国际主义义务,促进我国同各国教育、科技、文化交流和经济贸易合作,增进我国人民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了解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1985年《外国留学生管理办法》第1条。,没有将留学生作为外国人才的储备,不允许留学生和毕业生在华工作。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允许外国留学生就读期间有条件工作和向外国留学毕业生签发工作签证,已经成为常态。2007年,日本向10262名外国留学毕业生签发了工作签证,其中7539名是中国留学毕业生。
(四)中国从非常规移民来源国转向目的地国,从难民来源国转向难民输入国
传统上,中国是非常规移民和难民的来源国。1978年改革开放后,由于中西方国家收入差距巨大和合法出国困难等原因,内地居民偷越国境严重。2008年以后,中国和西方国家收入差距缩小,西方国家加强非法移民执法,中国取消非法移民整治地区护照调控政策,于是,内地居民偷越国境人数大幅减少。2013年以后,内地居民偷越国境人数急剧下降。但不少在海外的中国非法移民不愿回国,这样,中国非法移民返回(遣返)问题开始凸显。多年来,中国向发达国家输出的难民人数居高不下。以美国为例,中国一直是美国第一大难民来源国。2013年,8601名中国人获得美国难民资格,占总数的34.4%*Randall Monger, James Yankay. U.S. Lawful Permanent Residents: 2013. U.S. 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 2014.。
近年来,中国开始从非常规移民来源国转向目的地国,从难民来源国转向输入国。由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中国的外国非法移民人数不断增多,主要以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于中国的非洲国家、大湄公河次区域的越南、缅甸等国家人员为主。他们在中国非法工作和非法居留,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2013年,在中国约有8万名非法就业外国人,其中经常性非法就业外国人4万人,季节性非法就业外国人4万人*刘国福:《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在华移民基础性研究的报告》,国际移民组织驻华联络处委托课题,2014。。美国连续9年将中国评为第二级反贩运人口观察名单国家,2013年又将中国降级为第三级国家。近年来,向联合国难民署驻华办事处寻求避难的外国人不断增加,每年约有几百人。中国周边某些国家政局不稳和双边关系紧张导致大量边民涌入中国。2009年以来,仅缅甸果敢、克钦地区就有数万边民因战事涌入中国边境地区。
(五)在华外国人融入中国难,海外侨胞更深融入住在国主流社会
在华外国人融入中国面临巨大挑战。受语言文化差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等因素影响,除与中国人通婚的外国人外,在华外国人很难融入中国。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外国人与中国人的冲突。一些政府部门采取了积极措施,促进外国人融入中国社会,但帮助在华外国人融合,势必要赋予和保障他们在我国的权益,这可能会触及国人权益,考验国人对外国人的吸纳和包容。赋予和保障过多,会引起国人的不满和抵触。赋予和保障过少,则有违人权和法律的基本准则,不利于外国人与国人和睦相处以及融入当地社会。成功的移民融合制度应该是能够正确把握赋予和保障外国人权益度的制度*宋全成:《从民族国家到现代移民国家——论法国的移民历史进程》,《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与在华外国人融入中国面临巨大挑战不同,广大海外侨胞更深融入住在国主流社会,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逐步提升。海外侨胞公民意识、参政意识和维权意识增强,进入住在国各级议会和政府人数越来越多。海外侨胞更加注重保护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避免恶性案件的发生,更主动关注所在国利益,更积极地与当地居民和谐相处。海外侨胞在融入住在国主流社会的同时,仍保持中华民族和文化的特性,与祖(籍)国保持紧密联系*李印泽:《北京海外交流协会工作报告》,2013年9月28日。。
(六)中国国际移民的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面临着国际移民观念尚未完全建立、发展规划欠缺、制度体制机制不完善等国际移民管理方面新的重大挑战。
(一)国际移民观念尚未完全建立
中国有关政府部门尚未建立起完全的国际移民观念。不同程度地将外国人混同于国际移民,但前者偏于从静态角度看待跨国迁徙,后者偏于从动态角度看待跨国迁徙。将出入境管理混同于国际移民管理,然而,前者注重分别调整外国人的出境、入境、居留等跨国迁徙各环节,后者注重统筹调整外国人的出境、入境、居留等跨国迁徙各环节。将来华外国人服务管理混同于国际移民融入管理,但前者总体上视来华外国人为客人,后者总体上视来华外国人为主人。将居留混同于永久居留,然而前者主要侧重国际移民的停留和临时居留,后者主要侧重国际移民的定居。将归化混同于不忠诚,但前者体现的是国际移民法律身份的变化,后者体现的是国际移民个人感情的归属。由于尚未建立完全的国际移民观念,所以解决国际移民问题的政府相关部门缺少统筹性和协调性。实践中,审批外国人工作许可证的部门不负责查处非法工作,审批外国人入境的部门不甄别申请人是否保留中国国籍或户籍以及管理入境后居留,招收外国留学生的部门基本不管学习以外事务,等等。
有关政府部门认识海外侨胞不透,基本上将外籍华人、华侨分别等同于其他外国人和其他中国公民,很少予以区别,采取针对性的倾斜性政策。广大外籍华人和华侨在推动中国发展进步中具有独特优势,是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的重要桥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目前,中国约53%的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签发给外籍华人,70%的中国外商投资企业由海外华商创办,60%的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来自海外华人,94%的入选“千人计划”者是华人华侨。德国、法国、英国*宋全成:《简论穆斯林人口移民英国的历史进程》,《人文杂志》2013年第4期。、意大利、日本、韩国、土耳其、中国台湾地区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处理国际移民问题时,对本国(或本地区)裔外国人或者前殖民地国家公民均采取了有别于其他外国人的倾斜性政策。
(二)国际移民发展规划欠缺
(三)国际移民管理制度、体制和机制不完善
中国尚无政府部门专司国际移民事务,却有20多个政府部门事实上管理着国际移民事务。目前,外国人来华事务管理以公安部和外交部为主管机关,以教育部、商务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家旅游局、国家外国专家局等部门为辅助管理机关。2012年发布的《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享有相关待遇的办法》由25个部级部门联合发布*25个部门是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安部、外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学技术部、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铁道部、商务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旅游局、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国专家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08年成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小组,负责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中央统战部、外交部、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财政部、中国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外专局、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等18家单位分管领导及相关司局负责同志组成*2008年《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第2条,中组发[2008]28号。。政府部门管理国际移民权限分散和交叉并存,管理责任难以厘清,容易造成错位或缺位,也增加了来华外国人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成本。有关政府部门对国际移民的管理多限于自身所辖事务,对必要的相关事务考虑较少,工作重心多放在解决和处理问题,关注防范和消除问题的不多。
为了解决多头管理外国人产生的问题,中国在国际移民领域建立了多套工作统筹协调机制。公安部牵头建立了外国人管理工作部际协调机制、反对拐卖妇女儿童行动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和境外来华人员服务管理工作机制*2007年,公安部牵头与外交部、教育部等17个部门共同建立了外国人管理工作部际协调机制,加强信息交流和协作配合。2008年,公安部牵头与中央宣传部、中央综治办等26个部门和单位共同组成了反对拐卖妇女儿童行动工作部际联席会议,落实国家反拐行动计划。2011年,公安部牵头与外交部等20个部门建立了境外来华人员服务管理工作机制,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和重点工作任务,加强了外国人服务管理工作协调配合。,外交部*2004年,外交部牵头与公安部等部门联合成立了境外中国公民和机构安全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一指挥、协调国外涉中国公民和企业的重大领事保护事件的处置工作。、教育部*2011年,教育部牵头与外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安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成立了来华留学工作部际协调机制,推动新时期新形势下来华留学工作持续、健康发展。、民政部*2014年,民政部牵头与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公安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24个部门和单位共同建立了全国社会救助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全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中央纪委、监察部*2010年,中央纪委、监察部牵头与中组部、公安部、司法部、外交部等多个部门建立了防范违纪违法公职人员外逃工作协调机制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国务院侨办等部门也分别牵头建立了多部门参与的有关国际移民工作机制。一些地方政府建立了外国人管理工作厅际、市际协调机制。然而,这些工作统筹协调机制仅限于外国人的管理服务或者管理服务的某一方面,相互之间没有实现有机统一和整合。每一个协调机制也未能完全发挥应有作用,存在着协作能力不足、社会资源浪费等问题。
(四)国际移民工作手段和能力不强
首先,国际移民工作媒介落后,没有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对国际移民工作的引领作用。一些涉及国际移民的政府部门工作媒介仅限于发送通知、现场申请、当面交流,很少运用互联网和社交网站等新媒介。工作和网站语言使用中文,几乎不使用外文。一些政府部门开发和建设了自己使用的内部管理系统,却很少开发和建设由国际移民利益相关者使用的外部应用系统。一些政府部门官网内容集中在办事流程、工作动态、部门公告等基本信息,很少公布统计数据和调研报告,不设置检索功能和公布咨询电话,外文版本内容极其简单,甚至没有。落后的政府部门的工作媒介,从管理者而不是从受众角度设计的官网,远离习惯于互联网和社交网站等新媒介的国际移民,不利于与国际移民沟通和互动,影响了工作效率的提高。
一些政府部门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不够,他们习惯于外国人管理或者出入境管理,对国际移民管理陌生,熟悉以本部门为中心进行审批式管理,对以市场为中心进行服务式管理陌生。现实中,不重视甚至忽视国际移民干部专业化的情况并不鲜见,一些政府部门的管理人员所具有的国际移民、移民国家、少数族裔、侨民、融入、国际化移民制度等专业知识不足,把握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有关国际移民工作及其政策法律情况不深,缺少推进国际移民事业的能力和动力。
由于国际移民工作手段创新不够,工作能力不足,重审批、轻监管,重打击、轻防范,重行政手段、轻经济和社会手段,重眼前、轻长远,重实践、轻理论,某种程度上出现了工作手段和能力与工作目标的背离。我国希望通过规范出境入境管理,促进对外交往和对外开放,却依然保留着一些繁琐的程序和过高的申请条件。将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定位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2008年《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第一部分。,计划完善外国人永久居留权制度,吸引外籍高层次人才来华工作,加大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力度*201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第四部分。,却又使中国技术类永久居留资格成为世界上最难申请成功的永久居留资格。认同海外侨胞在推动中国发展进步中具有独特优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却没有完全解决他们面临的身份和出入境方面的问题。明白外籍劳工和外籍新娘对中国的利与弊,却没有能从根本上实现高效管理外籍劳工和外籍新娘。清楚做好外国人工作需要理论指导,但是一些政府部门没有给予国际移民理论工作者必要的支持。
(五)国际移民法治建设亟待加强
中国国际移民法治建设在内容上,以政府行政管理而非规范市场为主要指导思想,不恰当地将行政管理手段当成了立法目的,忽视了独立工作签证和独立移民,政府管理以行政许可为主,重在资格审批,简单粗放,逆向引导外国人才流向现象严重,没有建立雇主担保或提名制度,缺少对用人单位责任的规定,没有给予与中国有密切联系群体适当照顾。尽管2008年《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提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更宽广的眼界、更宽广的思路和更宽广的胸襟做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但是中国目前实施着限制型临时居留类国际移民制度——外国人居留制度中最保守一类*刘国福:《中国引进海外人才法律问题探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第1期。。国际移民法律应该通过规制国际移民,吸引外国人才和资金,维护外国人在中国权益,维护国际安全,不能仅为管理出入境秩序而管理国际移民。国际移民制度应该以行政保障为主,重在市场引导、行为调整和责任监督。中国国际移民法律不应该排除更需要外国人才的其他机构、高校和企事业单位,支持外国人才申请永久居留中国。但用人单位由于没有责任的约束,容易不认真控制雇佣的外国人才的质量,疏于管理其雇佣的外国人和为其提供服务。另外,不解决海外侨胞的国际移民问题,也不利于凝聚海外侨胞,中国移民法与发达国家移民法的差距就会进一步拉大*刘国福:《中国技术移民政策构想》,《理论与改革》2011年第2期。。
中国国际移民法律在形式上,主要通过国务院各部门单独或者联合发布的规范性文件和政策性文件以及一些部门规章规范引进外国人才,例如1983年《关于引进国外人才工作的暂行规定》、1996年《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规范性文件和政策性文件不适当地直接规范着引进外国人才,缺少适时修正,适应性差,行文笼统和模糊,不便于实施,公开透明度不够,影响实施效果*刘国福:《试论中国技术移民法立法》,《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7期。。政策性文件和规范性文件往往带有密级,只为政府部门内部掌握,缺乏公开透明性,海外人才作为被管理的主体不知道它们的存在*张建国:《论加强引进海外人才工作法制化建设》,《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7期。。例如,2008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在转发《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时指出,“此件发至县团级”。
(六)国际移民法律制度研究水平不高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加强国际移民法治建设需要国际移民法律制度研究成果的理论支撑。国际移民法律制度的国家级项目空缺,省部级项目很少,鲜见著作、论文和研究报告。专项国际移民制度的研究远未跟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法学、政治学方面的研究对世界主要国家的国际移民法和引进外国人才政策进行了论述*宋全成:《论欧洲国家的技术移民政策》,《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但没有延伸到中国的国际移民法律制度。人口学、历史学、社会学、人才学研究在探讨国际移民和民族国家建构问题时,分析了国际移民法律制度,梳理了世界主要国家国际移民政策的演变和影响,但多缺乏关联性阐述和分析。非学术性期刊和报纸发表了不少国际移民法和政策方面的消息,但这些消息仅具有很强的新闻性和时事性,缺乏法律制度研究所必须的学理性和批判性。
应对国际移民的新挑战,需要法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多学科协同,公安部门、外交部门、教育部门、民政部门、侨务部门、外国专家等多政府部门合作,共同规划和发展国际移民事业。
(一)规划国际移民事业
国际移民事业是党和国家坚持和扩大对外开放、吸引人才和资金、维护非传统安全、增进国际流动人员融合、保障国际流动人员合法权益的一项综合事业。奉行开放政策和希望融入国际社会的国家都需要规划和发展国际移民事业,中国也不例外。当国际移民活动成为国家的一项事业以后,便需要有完善的组织机构、完善的法律规章、明确的部门和人员责任,等等。
国际移民事业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形成多维立体、全方位、持久性的国内外工作格局。既要有分领域专项对口工作,又要有全球性整体运筹;既要有现阶段目标任务,又要有长远战略考虑,必须根据国际移民的种类层级和分布状况谋划布局,围绕国家和国际移民需求规划国际移民工作。要考虑国际移民事业长远发展,加强全局性、基础性、长效性建设投入,逐渐构建起多层次和多方位的国际移民工作体系。国际移民工作要根据不同种类、不同地区移民情况和我国国家战略需要,确定当前和长远目标和重点,采取更具有整体效应和带动作用的方式方法,把资源和力量更多用到涵养和引进优秀国际移民资源上,用到服务国家战略和维护国际移民正当权益上,实现既便利促进人员的跨国迁徙,又服务国家内外战略需要的双重目的。
(二)推动政府部门国际移民治理的法治化和服务化
发展国际移民事业必须推动政府部门国际移民治理的法治化和服务化。要研究制定和完善国际移民方面的法律,强化涉外法律服务,维护我国公民在海外及外国公民在我国的正当权益,依法维护海外侨胞权益*2014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七部分“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逐步实现规范外国人从出入境向跨国迁徙的转变,从来华外国人向国际移民的转变,从分别规范跨国迁徙某领域、某环节向整体规范国际移民各方面、各环节的转变。适当放开外国人申请中国永久居留,渐进地推进双重国籍政策。健全外国人法律援助、诉求表达、纠纷化解、利益协调等权益保障机制。坚持互利共赢,注重扶持、帮助和回馈侨胞,引导侨胞结合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发展自身事业。
同时,还需要加大国际移民方面的公共服务投入和体系建设,认真落实积极引进海外人才的国际移民政策。按照依法行政要求,各级政府增强社会服务和管理职能,建设长效化、全覆盖和新科技的国际移民服务网络平台。疏通社会力量为国际移民服务的渠道,促进外国人与我国公民、海外侨胞与住在国居民和谐相处和共同发展。为外国人提供更适宜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将外国人管理纳入网格化管理和志愿者服务体系。
(三)健全国际移民管理体制
发展中国国际移民事业,要改革和完善现有的出入境、外国人、侨务、难民、外国专家、外国工作人员等国际移民方面的管理体制。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成功做法,以外国人签证、居留、人才身份认定三大事项为切入点,探索建立国际移民管理职能相对集中的新模式。合并外国人就业和外国专家主管部门,取代以前的外国人就业劳动主管部门、外国人就业一般行业主管部门、外国人就业特殊行业主管部门和外国专家主管部门,统一负责管理外国人才在中国工作,实现单一窗口面向外国人才,提高引进外国人才的效率。合并因私出入境管理、边防安全检查管理部门,将出入境管理部门的警察职能移交给刑侦部门和治安部门,提高综合管理合法移民和严厉打击非法移民的能力。建立国家层面国际移民工作统筹协调机制,用好外国人管理工作部际协调、境外中国公民和机构安全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等现有协调机制。支持地方设立省委或省政府领导下的国际移民综合协调机制,协调指导和统筹管理地方国际移民工作。
(四)在非法移民和难民事务上有更大的责任和担当
(五)树立发展国际移民事业的自信
制定国际移民政策法律和建立完善国际移民制度,是解决国际移民事业发展过程面临问题的技术层面问题,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如何树立起对中国道路成功和中国文化海纳百川的自信,对把握和遵循国际移民规律的自信,对洞悉和运用国际移民制度的自信。解决国际移民问题的自信心不强,影响了国际移民方面的制度、体制和机制创新,也迟缓和僵化了一些相关政策和法律的出台。中国开创和发展国际移民事业面临的问题和调整,或多或少在其他国家都曾经出现过,有许多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值得学习和汲取。从国际视野看,发达国家的国际移民事业已经有了几百年历史,不仅存在于美国等传统移民国家,而且存在于德国、意大利、英国、日本等非传统移民国家等。今日的欧洲大陆越来越成为非典型意义的移民大陆*宋全成:《欧洲移民研究:20世纪的欧洲移民进程与欧洲移民问题化》,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页。。国际移民事业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新问题和新挑战,引发观念变革、制度调整、利益划分的阵痛。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尊重国际移民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需要突破国际移民观念障碍和利益固化藩篱,以最深层次的改革、最广领域的开放,谋求更大范围的国际移民事业发展空间。
[责任编辑:林 舒]
New Situations, Challenges and Exploration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Immigration
LIU Guo-fu
(School of Law,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081, P.R.China)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has been an unstoppable and irreversible international trend. The size and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immigrants will be larger and richer in China. The new situations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immigration are mainly that the number of foreigners entering into and exiting from China decreases as well as the foreigners who are residing, working and making investment in China. The challenges that China are facing are mainly that the ideas of international immigration has not been accepted; international immigration development program has not been established; and the international immigration administration system and mechanism is not advanced. To explore the problem of international immigr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carefully map out international immigration development program, to push governmental authorities to govern international immigrants by law and through service, to improve international immigration administration system and mechanism, and to establish the confidence of developing international immigration.
international immigrants;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foreigner; exit and entr
2014-11-03
刘国福,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德国洪堡学者,国务院侨办专家咨询委员(北京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