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集浓厚科普情 谱写中国石油梦——访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科普学组组长王大锐博士

2015-04-04 10:35
石油知识 2015年1期
关键词:科学普及普及科普

■ 三 利

王大锐博士,中石油研究院《石油勘探与开发》编辑部主任,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科普学组组长。近年来,先后撰写并发表科普文章200余篇,并有《黑色金子》《探索地下石油奥秘》等多部专著出版。作为一位石油人,王大锐博士长期致力于石油石化科技知识的普及与传播,汇集浓厚科普情,谱写中国石油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前不久,就如何开展石油石化科普工作王大锐博士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三利:作为一名在石油石化科普工作中取得了很多经验和成绩的科普作家,今天很希望和您聊聊关于石油石化科学普及方面的知识,并介绍给大家,以便于互相学习。

王大锐:好啊。我不是什么科普作家,我只是一个科普爱好者,一个喜欢传播石油石化科技知识的爱好者而已。不过我喜欢和大家交流,把自己的知识介绍给大家。

三利:那就请您就先谈一谈您是如何理解科学普及工作的,并准确把握它的内涵的。

王大锐:科普工作即“科学普及”的推广工作,是将目前人类所掌握和获得的科学知识与技能进行传播的过程。科学普及本身是一个科学大众化、民主化的过程。如果民众对科学方法、科学定律和科学语言一无所知或者是知之甚少,怎么能够在一个完全依赖高科学和高技术的社会里成为有见识的决策人呢?如果科学只属于少数人,那么大多数人如何去认定那少数人所担负的责任呢?

传统的“科普”概念,立意较低,带有浓厚的“扫盲”色彩。这只是知识的普及,还谈不上科学的普及。科学的普及应该渗透进对科学精神的普及和传播。

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看,科学普及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必然有其自身的“增长点”。科学普及的生长点就在自然与人、科学与社会的交叉点上。就是说,自然科学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生成了科学普及,同时又作为科学普及的“土壤”哺育着它的生长。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为科学普及不断提供新的生长点,使科普工作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浓厚的社会性、时代性。形象地说,科学普及是以时代为背景,以社会为舞台,以人为主角,以科技为内容,面向广大公众的一台“现代文明戏”。

从本质上说,科学普及是一种社会教育,有别于学校教育和职业教育,具有社会性、群众性和持续性的特点。这也表明,科普工作必须运用社会化、群众化和经常化的科普方式,充分利用现代社会的多种流通渠道和信息传播媒体,不失时机、广泛地渗透到各种社会活动当中。

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我们石油工业是一个极其庞大而复杂的立体结构体系,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种社会职能。在科普工作中,既要注重科技知识的外在功利,又不可忽视其内在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三利: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您能不能在这个大背景下,谈一下科普工作的重要性与目的?

王大锐:我国人均接受正规教育年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公民也缺少接受终身教育的机会。科普长效运行机制尚未形成;科普设施、队伍、经费等资源不足;大众传媒科技传播力度不够、质量不高。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公共服务未能有效满足社会需求,公民提升自身科学素质的主动性尚未充分调动。根据有关调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公民科学素质的城乡差距十分明显,大多数公民对基本科学知识了解程度较低,一些不科学的观念和行为普遍存在。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偏低,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之一。

全民科学素质建设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基础性社会工程,是政府引导实施、全民广泛参与的社会行动。国家大力开展这项活动,旨在全面推动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尽快使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成年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长远目标。这当然也是当前科普工作的主要目的。

三利:您觉得石油石化科普工作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呢?

王大锐: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石油天然气和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人们的衣、食、住、行也离不开石油天然气。如果人们对石油天然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比如,知道它是一次性稀缺能源,人们就会更加合理地利用石油资源与产品,关注和支持石油工业的发展;青少年了解了石油,就会热爱石油,立志为我国的石油工业发展而努力。因此,石油科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中国是一个产油大国,同时又是一个油气消费大国。石油天然气已经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社会各界、各行各业、各个层面,对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关注。石油天然气工业,不仅对国民经济、现代国防有重要意义,世界局势和国家安全也与石油紧密相关。因此,普及石油知识,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

和全国其他领域的科普工作一样,石油科普工作这几年也有长足的进步与发展。石油科普图书、杂志、报刊、影视作品等,在普及石油知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利:如何开展石油知识的科普工作?

王大锐:我个人认为,开展科普工作要坚持两个面向。

一是面向社会。我国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走向现代化,离不开石油工业的发展。可以说,“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上行的”都离不开石油。社会上也有很多人希望更多地了解石油与天然气知识。多年来,一提起中国石油工业,不少人就想到电视、电影里的钻井井架、采油树,石油人的艰苦奋斗,但对石油人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有关石油的科学技术知识却了解甚少。一些社会问题,比如,汽油、柴油的涨价原因与决策等,也需要科普知识。面向社会的石油科普不仅是普及各种石油的理论和技术,也是普及科学思想、科学方法。

二是面向青少年。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他们对奥妙的石油天然气,有自己的遐想。青少年对身边的石油天然气有无限的兴趣,同时有许多问题需要给他们回答。向青少年普及石油知识,用他们的语言和思维方式,循序渐进地把他们引进石油王国,让他们遨游在石油的知识海洋中,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走近石油,了解石油,热爱石油,将来为祖国的石油做贡献,这对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非常重要。

三利:您写了很多的科普文章,也编辑过一些科普书籍。您个人认为如何提高石油石化类科普图书的知识普及实效呢?

王大锐:一本好的科普读物应当是科学性、知识性、通俗性、趣味性的统一。科学性、知识性就是指向读者普及准确的科学知识,是基础;但是要让读者喜欢看、看得明白,就必须写得通俗易懂、引人入胜,这就是通俗性。为此,我们要在读者定位、内容定位、语言定位上下功夫。

科普读物是针对性比较强的图书,读者对象不同,其内容选取、语言表述就大不相同。面向社会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群的石油科普书籍和面向中小学文化程度的青少年的读物,在取材与写法上有很大的不同,因此,首先要读者定位,然后站在读者的角度,换位思考,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内容的定位和选取上,既要从石油天然气基本知识出发,又要考虑读者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找出两者的结合点,写出的东西才能受到读者欢迎。

在读者、内容确定之后,怎样用科普的语言文字表述出来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是一部作品成败的关键。科普作者既需要有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也需要有非常扎实的文字功底,能用读者看得懂、喜欢看的文字语言把要普及的石油知识表述出来。通俗化、故事化、趣味化的手法,以及恰当的比喻、活泼的语言、生动的插图等都尽量加以应用。

猜你喜欢
科学普及普及科普
5G手机打响“普及战”
科普达人养成记
科普漫画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广州市海洋科普基地活动效果调查研究
民国时期科普教育的开创与探索
利用大数据开展科普工作的设想①
高校教师参与科学普及工作的激励策略研究
天文知识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