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达,陈汉平
(上海市名老中医工作室,上海中医药大学名老中医工作室,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上海 200030)
从《伤寒论》谈咽喉不适针灸辨证施治
肖达,陈汉平
(上海市名老中医工作室,上海中医药大学名老中医工作室,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上海 200030)
《伤寒论》;针灸疗法;咽喉不适
咽喉不适是临床一个常见的症状,主要有咽干、咽痛。《伤寒论》中有关咽喉病症的记载涉及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厥阴诸经。从经络理论来看,咽喉与十二经脉均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脏腑疾病可通过经脉直接导致咽喉不适,同时咽喉不适又是脏腑疾病的外在表现。因此有人指出,伤寒六经实质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手足十二经脉和所连属的脏腑及其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而言[1]。目前临床治疗咽喉疾患多着眼于(肾)阴虚,故现根据《伤寒论》[2]中的相关条文和十二经脉及其病症,归纳致咽喉不适(咽干、咽痛)的病因病机,为针灸临床辨证治疗咽喉疾病提供参考。
1 少阴、太阳之咽喉不适
在《伤寒论》中,太阳咽喉不适,多为太阳误治,病邪入里,伤阴或阳所致。虚人太阳病误汗阴伤则“咽中干,烦躁吐逆(30)”。太阳病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则“必咽燥唾血(121)”。太阳病误下,邪气内传,寒凝气滞不通则“脉紧者,必咽痛(148)”。若误下致阳热之邪内郁于上则“咽喉不利,唾脓血(371)”。
邪客少阴致咽喉不适,有寒热虚实之辨。如少阴客寒则“咽中痛(327)”。太阳之寒邪飞渡少阴则“法当咽痛,而复吐利(297)”。少阴阳虚阴盛,格阳上戴则“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331)”。少阴有热时,虚火可循经上扰,故有“咽痛,胸满心烦(324)”。少阴客热,循经上扰则“咽痛(325)”。热伤少阴之络则“咽中伤生疮,不能言语,声不出(326)”。少阴热邪由脏及腑,津液枯竭则“口燥咽干(334)”。少阴之咽喉不适,治疗应扶阳消阴,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或散寒祛痰,或以甘寒之药滋阴清热,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也。
《灵枢·经脉》:足少阴之脉“入肺中,循喉咙”;手少阴之脉“从心系,上挟咽”;手太阳之脉“络心,循咽下膈”。《灵枢·经别》:手少阴之正“属于心,上走喉咙”。尽管足太阳经与咽喉无直接联系,但因它与足少阴相表里而与咽喉有着间接的联系,这当是《伤寒论》太阳病发生少阴变证的经络依据。可见太阳、少阴与咽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其病症有嗌干(手少阴心经是动病、足少阴肾经所生病)、嗌痛(手太阳小肠经是动病)、咽肿(足少阴肾经所生病)[3]。
由上可见,咽喉与少阴、太阳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少阴,这也是临床治疗多从(肾)阴虚的原因所在。因此,针灸治疗咽喉疾患可取手足太阳经穴和手足少阴经穴。取手、足太阳经穴者,如《针灸甲乙经》:“头项痛,咽肿不可咽,前谷主之。” “喉痛瘖不能言,天窗主之。”“咽肿难言,天柱主之。”取手、足少阴经穴者,如《针方六集》:少冲“咽肿如有息肉,胸膈痛(宜三棱针出血)。”《针灸内篇》:神门“治五痫,喉痹,心痛。”《针灸甲乙经》:“嗌中肿痛,唾血,口中热,唾如胶,太溪主之。”然谷主“嗌内肿”。“咽中痛,不可内食,涌泉主之。”
肺、胃有热,必相互影响,火热循经上攻,其人必咽痛,如“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210)。”“阳明中风,口苦咽干(20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234)。”治疗应清胃泻火。故《景岳全书》有“胃气直透咽喉,故又为阳明之火最盛。”因此临床有阳明之火所致咽痛,若屡用消炎药未效,可投以调胃承气汤,以“盖扬汤止沸,不及釜底抽薪耳”。
《灵枢·经脉》:手太阴之脉“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足阳明之脉“循喉咙,入缺盆”。《灵枢·经别》:手太阴之正“循喉咙,复合阳明”。手阳明之正“属于肺,上循喉咙”。足太阴之正“上结于咽,贯舌本”。可见太阴、阳明与咽喉有密切关系,肺和胃之间在经络上还有密切联系。其病症有喉痹(手阳明大肠经所生病、足阳明胃经所生病)。
因此,临床咽喉不适,若为太阴、阳明病变所致,针灸治疗可取手足阳明经穴和手足太阴经穴。取手、足阳明经穴者,如《针灸甲乙经》:“喉痹不能言,温溜及曲池主之。”“喉痹不能言,丰隆主之。”《卫生宝鉴》:“天鼎,暴瘖并喉痹。”取手太阴经穴者,如《西方子明堂灸经》:列缺主“喉痹,咳嗽不止”。《子午流注针经》:少商主“饮食不下咽喉痛,三棱针刺血为功”。而足太阴经穴,则较少单独使用,可能与临床脾胃有热多泻阳明、泻胃有关,若为太阴之阴液不足所致,则又多从养阴润肺或滋阴益肾着手,如《针灸甲乙经》:“喉痹,胸中暴逆,先取冲脉,后取三里、云门,皆泻之。”(此处冲脉当为公孙)《针灸大全》:“咽喉最急先百会,太冲照海及阴交。”(此处“阴交”当为三阴交)《针灸集书》:“喉痹结胸痃癖块(先公孙,后内关)。”
肝胆失疏泄或有郁热,均可上扰致咽喉不适,如胆腑郁热上熏则“口苦、咽干、目眩也(276)”。寒邪中厥阴,阳复太过,热邪上行则“咽中痛者,其喉为痹(348)”。
《灵枢·经脉》: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顙”。《灵枢·经别》:手心主之正“别属三焦,上循喉咙”。足少阳之正“上贯心,以上挟咽”。可见咽喉与厥阴、少阳也有密切的联系。临床上也常可见到一些病人,其咽喉疾病的发作与情志有着密切的联系。其病症有嗌干(足厥阴肝经是动病)、嗌肿(手少阳三焦经是动病)、喉痹(手少阳三焦经是动病)。
因此,厥阴、少阳之咽喉不适,针灸治疗可取手足少阳经穴和手足厥阴经穴。取手、足少阳经穴者,如《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液门主“咽外肿”。《子午流注针经》:关冲“喉痹针刺取其灵”。《针灸甲乙经》:阳辅主“喉痹”。《针经指南》:(足)临泣主“咽喉肿痛”。取手、足厥阴经穴者,如《针方六集》:中冲主“喉痹”。《针灸甲乙经》:大陵主“喉痹嗌干,喘逆”。太冲主“胁下支满,喉痛,嗌干”。
综上所述,六经、脏腑病变,功能失调,均可通过经络反映至咽喉,导致咽喉不适。其病机有寒热、虚实、阴阳的不同,分寒凝气滞、郁热上扰、虚火上熏、格阳于上等等,因此临证应“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而非仅从阴虚诊治。临床针灸治疗,可先定位,辨明症属何经,辨经选穴;其次定性,依据上述《伤寒论》条文,辨明病机,辨证配穴。或远道取穴,或局部选穴,或远近结合,或刺血,或针刺,一般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1] 吕黎明.《伤寒论》六经实质探要[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 33(3):15-16.
[2]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 李鼎.针灸学释难[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6:74-77.
R222.2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5.02.0182
2014-06-20
1005-0957(2015)02-0182-02
上海市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ZYSNXD-CC-MZY047)
肖达(1963 - ),女,主任医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