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郝同战 张雪艳
北京市平谷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北京市平谷区共有食品生产经营主体7523家,位置相对集中,流动人口较少,食品市场供应相对集中,风险较低,监管难度相对较小;食品安全纳入区政府总体规划,执法力量、执法保障不断强化。但该区民俗旅游业的发展、传统饮食产业的旧习俗、监管力量的相对薄弱给该区食品安全监管带来很大压力,也对食品业态健康有序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对此,平谷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市场风险为导向,创新监管模式取得良好效果。
平谷区共有食品经营企业4356家,大型商场超市6家,从事食品经营的市场26家。其中,1家区域性食品批发市场,2家互联网食品经营企业、8台食品自动售卖机,暂无食品物流配送企业。北京东寺渠农副产品有限公司是区唯一的一家区域性食品批发市场,全区80%的集贸市场供应来源于此。
全区共有餐饮服务单位3099家。其中、特大型餐馆7家、大型餐馆63家、中型餐馆250家、小型餐馆328家、小吃店718家、快餐店15家、饮品店20家、餐饮具清洗消毒7家、集体用餐配送单位6家、学校食堂85家、托幼机构食堂59家、建筑工地食堂42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食堂420家、乡村民俗旅游户1079家。无证308家,无证率9.9%。
平谷区已经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68家(含2家食品添加剂企业)。其中,生产方便食品、白酒、配制酒、肉制品、乳制品、食用植物油等8类高风险食品的生产企业有22家;中风险等级共15类产品,涉及企业37家;低风险等级共7类产品,涉及企业12家。
平谷区功能定位为生态涵养区,民俗旅游业发展良好,地方特色浓厚兼具经济实惠的“农家饭”吸引诸多游客,但这种家家是旅馆、户户办餐馆的经营模式,也存在一定食品安全隐患。
2014年平谷区食品统一抽检1762件,合格率为98.24%。在2013年98.11%的基础上稳步提高。2014年不合格样本主要分布在流通环节,为22个,其次在餐饮环节,为9个。2014年最具风险性的食品前5项为:炒货食品、熟肉制品、豆制品、果脯蜜饯、酱腌菜加工产品。2014年不合格产品产地分布平谷占25.80%,北京其他区县占6.45%,其他省市占67.75%。市面上的不合格食品多数源于外埠。
平谷区2014年度食品立案共80件。其中,食品流通44件,餐饮服务28件,食品生产8件。案由主要为无证生产经营(含餐饮服务)、经营过期变质、细菌、重金属超标、油脂酸败等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食品等违法行为。案件来源监督检查发现占34.38%、监督抽检占36.41%,投诉举报占19.21%,其他占10%。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食源性疾病等是当前食品安全的主要风险。食品流通环节问题主要集中在从业者不执行“冷链”销售、销售过期、变质等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餐饮服务领域主要表现在餐饮企业、集体食堂、农村红白喜事食物中毒突发事件,包括:细菌性食物中毒、亚硝酸盐中毒、有机磷农药中毒、鲜黄花菜中毒、食源性寄生虫病等。目前,无证流动商贩、无证民俗旅游餐饮等无证食品生产经营行为仍一定程度存在。主要分布在旅游区、城乡接合部、外来人口聚集地、校园周边和农贸市场周边等地区。部分乡镇监管不到位,底数不清,情况不明,存在局部突发食品安全事故风险隐患。
传统生产饮食习惯也是风险隐患的成因之一。熟食加工曾是该区食品生产经营和百姓收入的主要行业,在周边六区县(密云、怀柔、顺义、三河、蓟县、兴隆)享有较高声誉,高峰期从事熟食加工户近300家。当前个别民居关门生产,地下加工,难发现、难监管。一些无证食品生产经营、餐饮服务违法场所因涉及部门众多,成因复杂、存在时间久,取缔难度大,成为隐患。同时,平谷区功能定位为生态涵养区,民俗旅游业发展良好,地方特色浓厚兼具经济实惠的“农家饭”吸引诸多游客,但这种家家是旅馆、户户办餐馆的经营模式,也存在一定食品安全隐患。农民就地转化成餐饮服务经营者,大部分食品安全意识淡薄,专业知识匮乏、没有经过系统培训。经营与生活融为一体,资金投入有限,管理水平低,呈现出规模小、分散、隐蔽、季节性强等特点,是监管难点之一。
此外,平谷区紧邻三河、兴隆、蓟县,较北京相比,其总体监管水平较低。省市交界路口多,交易频繁,且随着地下交易增加,监管难度逐渐加大。而区域食品安全水平受经济和社会发展制约,平谷区经济基础水平相对薄弱,制约消费水平,促使低端产品流向区内,安全指数下降。
平谷区食药监管局依托优势,分析形势,以市场风险为导向,通过对食品安全监测、监管、执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风险进行数据收集,结合疾病的集中性等因素,系统分析食品安全风险在产品种类、业态、季节及区域的聚集性,深度挖掘食品安全危害及影响因素、探索食品安全监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拓宽监管思路,创新监管模式,不断提升该区食品安全水平。
平谷区食药监管局对繁华地区、交通枢纽、集贸市场、城乡接合部等重点地区重点整治。加强豆芽、即食鲜切蔬果、牛羊肉片(卷)等高风险食品监管及后续风险监测,强化冷链食品、食品物流配送业态规范化管理。积极探索对无店铺经营(自动售卖机、网上经营)等新兴业态的监管方式和监管方法。指导市场主办单位落实《食品集中交易市场管理制度》,对不符合相关要求的产品,禁止进入本市食品集中交易市场内销售。
在餐饮企业监管方面,平谷区食药监管局还加强“小饭桌”、“老饭桌”、农村红白宴席等重点难点问题的监管,下大力气解决无证餐饮服务等“历史遗留”问题。推行餐饮服务单位量化分级管理,推进明厨亮灶建设工作,食药监管、工商、城管、环保等部门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对影响恶劣的无证照餐饮服务行为加大打击力度。对无证餐饮户进行分类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规范与打击相结合,坚决取缔不符合餐饮安全标准的商户。
同时,平谷区食药监管局坚持问题导向,统筹技术手段、执法监管力量,发挥和动员全社会参与。开展粮食加工品、食品添加剂、食用植物油等专项检查。重点加大对食品中食品添加剂、重金属、微生物、兽药残留、非食用物质等安全性指标的检查。对重点品种(肉、蛋及乳类制品)、风险隐患较大的经营者加大抽检频次,确保检测数据及时进行分析评估。对连续检测出的问题食品、非法添加、违法经营、以及可能危害百姓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追根溯源,采取严厉查处、下架退市、限制准入,持续开展有效打击,力争以品种带行业,通过整治一个行业,净化一个区域。
在行刑衔接方面,平谷区食药监管局继续严厉打击无证生产、使用非食品原料和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滥用食品添加剂、使用过期变质食品、生产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行为。强化食品监管各部门协作联动,严厉打击食品药品领域违法犯罪行为、做好涉刑案件的移送,决不以罚代刑,提升执法震慑力。建立执法办案考核制度。各部门要完善投诉举报受理、转办、核查、立案、结案等系列制度和程序,提升举报核查和执法办案力度。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平谷区食药监管局在2015年实现了市、区、镇三级监管网络互连互通,市局、区局、镇乡食药监管所审批、监管、抽检、执法数据实时对接,建立了集应急指挥、远程执法、行政审批、日常监管、抽检监测、督查考核一体化的数据化监管系统;建立了食品药品应急指挥中心,整合和利用现有资源,采用现代信息等先进技术;建立了集通信、指挥和调度于一体应急管理系统;建立单兵系统,实现远程可视化互动执法。通过现代化管理手段达到各项工作系统化、规范化、痕迹化、责任化,以信息化支撑现代化,全面提升监管和服务现代化水平。
在宣传方面,他们依托区食品药品行业协会对食品从业人员开展专业知识及法规培训,引导企业诚信自律。面向公众开展多层次、多样化宣传,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树立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和消费信心。以期刊、报纸、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及“八进”宣传活动为载体,以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为重点,形成主题统一、上下联动的宣传格局。将食药安全宣传重心下移,发挥镇乡街道宣传阵地的作用,开展有新意、接地气的科普宣传活动,增加科普吸引力。
在社会共治方面,平谷区食药监管局坚持政府主导,履行好区、镇两级食品药品监管机构的监管职责,发挥好食品药品安全监察员、信息员作用。通过各层次信息员开展食品安全信息收集,发现最直接、最初期的食品安全风险因素和问题线索。发挥区、镇乡食药安委会综合统筹、协调各方的作用,定期或适时召开食药安委会工作会议,及时通报工作情况,协调解决重大疑难问题,加强督查考核。卫生、农业、工商、城管、公安等食药安委会成员单位强化食品药品各自职责履行和协调配合,形成整治合力。发挥监察部门对食药安全重点工作、重大事项的监察督查力度,继续推行一票否决制。推行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制度,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引导社会参与,促进社会共治。
此外,平谷区食药监管局还深入挖掘影响食品安全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风险因素。针对残疾率、癌症发病率等生命健康指数及食品安全相关因素,开展“食品安全与生命指数关系”的探索,区食药安委会拟通过5~10年对土壤、水质进行监测,对全区18个乡镇街道的重点自然村的土壤、水质进行监测,查找影响该区食品安全和生命健康的问题因素和存在风险,同时发掘相关资源的优势因素,逐渐摸清生存、宜居和生态环境指数,扬长抑短,从源头上提高辖区食品安全总体水平。目前该区食药监管局已对平谷区140个自然村的土壤、水质进行了抽样,采集450个样本,进行了近万次实验,开展重金属和氰化物等十几个项目监测,经过3年对土壤、水质的监测,对主要污染物、污染程度及分布已有了一定数据积累,并对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