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虹,饶雪峰,廖传文,肖冬生(.江西省人民医院普外科,南昌 330006; .共青城市人民医院普外科,江西 共青城 3300)
腹腔镜下多探头射频消融术治疗特殊部位肝癌
曹 虹1,饶雪峰1,廖传文1,肖冬生2
(1.江西省人民医院普外科,南昌 330006; 2.共青城市人民医院普外科,江西 共青城 332020)
目的 探讨腹腔镜射频消融术(LRFA)治疗特殊部位肝癌的疗效。方法 2011年5月至2014年4月对26例肝癌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LRFA。肝癌位于特殊部位(如癌灶毗邻膈顶区、肝门区、胆囊、结肠、胃和突出肝包膜等);26例共35个肿瘤,肿瘤最大直径2~5 cm 20例,最大直径5~8 cm 6例。结果 26例均完成LRFA,单个病灶射频消融时间为28~45 min,手术时间为56~130 min,出血量为10~50 mL。术后均未见胆管狭窄、胆漏、胆囊损伤、肝功能衰竭、胃肠道损伤、大出血等并发症。肿瘤完全坏死率达91.43%。术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8.46%、57.69%、38.46%。结论 LRFA具有简单、安全、微创、疗效可靠的特点,对特殊部位的肝癌有着可治疗性及特别的优势,术野清晰,穿刺点准确,并发症少,并可动态地观察肿瘤的消融过程,使肿瘤消融更彻底,减少肿瘤残余导致病情快速进展的机会。
肝癌; 特殊部位; 腹腔镜; 射频消融术
部分特殊部位的肝癌,如肝门区、结肠、胆囊、胃和突出肝包膜、癌灶毗邻膈顶区等处肝癌患者,因为RFA容易损伤周围组织器官,无法通过B超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RFA)展开治疗。对于此类患者腹腔镜下射频消融(LRFA)治疗可取得理想的效果。笔者选取26例特殊部位肝癌患者,对其进行LRFA治疗,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江西省人民医院在2011年5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26例特殊部位肝癌患者,男14例,女12例,年龄23~74(47.4±6.4)岁;9例肿瘤毗邻膈顶区、4例肿瘤毗邻肝门区、5例肿瘤毗邻胆囊、2例肿瘤毗邻结肠、1例肿瘤毗邻胃、3例突出肝包膜、2例位于尾叶;肿瘤数为35个,19例1个肿瘤,5例2个肿瘤,2例3个肿瘤。肿瘤直径为2~8 cm,其中2~5 cm 20例,5~8 cm 6例。肝功能child分级:A级17例,B级9例。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行B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术前未行任何治疗。手术适应证:均为原发性肝癌,肿瘤个数最多为3个,肿瘤直径均不超过8 cm,且有1个及以上肿瘤为肝脏特殊部位小于0.5 cm。患者必须无严重心肺功能和凝血功能等障碍,能耐受全身麻醉及治疗者。
1.2 治疗方法
根据腹腔镜手术展开常规准备,患者取仰卧位并给予全身麻醉处理,构建CO2气腹(1.463 kPa),脐下缘切口插入10 mm Trocar,腹腔镜探查腹腔。剑突下插入另一个5或10 mm Trocar,以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为依据,根据腹腔镜检查结果对瘤体布针的位置和进针深度加以确定,将射频电极插入,将集束电极针以伞状打开并锁定,连接射频消融器,功率为250 W,靶温设置为100 ℃,若肿瘤直径不足3 cm,则需利用单针进行穿刺展开单点消融;若肿瘤直径为3 cm及以上,展开多位点、重叠、交叉消融,收缩伞状电极针,缓慢拔针,腹腔放置引流管1~3 d,治疗结束。肿瘤累及胆囊床或靠近胆囊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
1.3 术后观察指标
术后对患者腹部症状、体征、肝功能及血常规检查结果进行观察,记录腹腔引流管等情况。1周后复查超声,1个月后复查CT和AFP;此后每隔3个月随访复查。
1.4 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单个病灶消融时间为28~45 min,手术时间为56~130 min,出血量为10~50 mL。术后26例ALT和AST均异常,且在2周内均恢复到正常状态;其中11例患者在术后1~5 d发现消融部位有明显疼痛,8例患者在术后出现发热体征,体温最高为39.5 ℃,且患者在 3~7 d体温疼痛消失、恢复正常;所有患者术后均无胆囊损伤、大出血、膈肌损伤、胃肠道损伤、肝功能衰竭、胆管狭窄、胆漏等并发症。经随访,术后1个月进行血清AFP复查时,26例患者转阴率为73.07%(19/26),5例明显下降至AFP<500 μg·L-1;术后1个月CT检查呈现低密度改变,CT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肿瘤完全坏死率达91.43%(32/35)。7例术后复发,复发率26.92%(7/26),复发时间术后3~24个月;12例死亡:1例死于消化道出血,4例死于肝功能衰竭,7例死于肿瘤复发转移。术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8.46%(23/26)、57.69%(15/26)、38.46%(10/26)。
射频消融肝癌为近年来发展的肿瘤微创治疗新技术, 已在国内外广泛运用并取得了肯定疗效,其创伤小, 治疗简便, 患者痛苦少, 恢复快, 安全有效。RFA治疗肝癌原理:电极弹头发出高频率的射频波,产生局部高温达80~100 ℃,导致肝癌细胞发生凝固性坏死,且肝癌周围的血管组织凝固闭塞从而影响肝癌供血。LRFA的适应证[1]:肿瘤直径<5 cm的肝肿瘤;肿瘤临近第一、二肝门,位于膈顶部、心包及毗邻胆囊、胃肠等重要脏器;转移性肝癌及术后复发的肝癌。
笔者对LRFA治疗的体会:1)不要机械地按照厂商给出的消融参数,去累加直径5 cm的消融灶,因为肿瘤体积会随着瘤体内水分的蒸发逐渐缩小,消融范围亦相应大。2)因射频针周围组织焦化程度重,消融疗效难以随时间延长而增加,故要将每次布针所获消融范围发挥到最大程度,以最大可能地降低穿刺次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3)尽量从正常肝组织进针,退针后要充分烧灼针道,减少出血,本组患者平均出血量仅10~50 mL。4)注意热传导至肝周围组织等产生副损失,可牵开肝周组织及器官,或用纱布隔离,减少对周围组织灼伤。5)穿刺针为一次性,勿重复使用,多次使用易断裂,射频完确定完全收针后再拔出。6)5 cm以上者并非LRFA的绝对禁忌证,本组6例肿瘤最大直径8 cm,经LRFA治疗后未出现明显并发症,但风险大。7)疗效好:患者术后1个月肿瘤完全坏死率达90.43%,术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8.46%、57.69%、38.46%。8)术后患者均无胆管狭窄、胆漏、胆囊损伤、肝功能衰竭、胃肠道损伤、大出血等并发症,充分体现该方法的可实施性,且具有简单、安全、创伤小的优势。
但也有学者[2-4]认为,肝癌行RFA后,残留癌可促进肿瘤发生肝内外转移加快,导致病情快速进展,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而LRFA对特殊部位的肝癌而言有着可治疗性及特别的优势,术野清晰,可以在直视下更安全进行多点和多角度穿刺,穿刺点更准确,减少并发症,并可动态地观察肿瘤的消融过程,使肿瘤消融更完全彻底,减少肿瘤残余导致病情快速进展机会,并具有简单、安全、微创、疗效可靠的特点。
[1] Yi B,Somasundar P,Espat N J.Novel laparoscopic bipolar radiofrequency energy technology for expedited hepatic tumour ablation[J].HPB(Oxford),2009,11(2):135-139.
[2] Ke S,Ding X M,Kong J,et al.Low temperature of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at the target sites can facilitate rapid progression of residual hepatic VX2 carcinoma[J].J Transl Med,2010,8:73.
[3] Kong J,Kong J,Pan B,et al.Insufficient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promotes angiogenesis of residua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via HIF-1α/VEGFA[J].PLoS One,2012,7(5):e37266.
[4] Dong S,Kong J,Kong F,et al.Insufficient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promotes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s through Akt and ERK signaling pathways[J].J Transl Med,2013,11:273.
(责任编辑:罗芳)
2014-12-05
饶雪峰,副主任医师,E-mail:njx1007@163.com。
R735.7
A
1009-8194(2015)04-0044-02
10.13764/j.cnki.lcsy.2015.04.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