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磊(江苏省淮安市中医院神经康复中心,江苏 淮安 223001)
针刺结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86例
高磊
(江苏省淮安市中医院神经康复中心,江苏淮安223001)
近年来,笔者用补阳还五汤加减结合针刺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共86例,均为我院2014年4月至2015年7月收治患者。男52例,女34例;年龄43~88岁,平均 (56.3±3.6)岁;病程最短7天~6个月,平均(3.6±0.8)月。临床表现为语言困难,感觉麻木 、偏瘫,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失语,单眼短暂失明等。
纳入标准: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诊断标准,属气虚血瘀证,CT检查确诊为缺血型脑梗死。
排除标准:脑出血、腔隙性脑梗死。
针刺:①体针: 针刺部位取侧肢体的腧穴上肢取肩井、曲池、外关、合谷,下肢取阳陵泉、阴陵泉、血海、梁丘、丘墟、足三里、三阴交、太冲。采用平补平泻之手法,留针45min。②头针:针刺部位取运动区。常规消毒后以30号1.5寸毫针从运动区上部沿头皮下分3段接力刺入,快速捻转(150次/min),连续3min,然后留针。门诊患者留针40min,留针期间行针3次,每次5min。住院患者从上午查房时留针,持续至下午4时。可带针活动、休息,留针期间行针3次,每次5min。体针与头针交替进行,1周体针,1周头针,2周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4天。
中药:用补阳还五汤。黄芪60~120g,当归10g,地龙10g,赤芍、川芎各10~15g,红花15g,桃仁10g。偏寒加附子、肉桂,肢软无力麻木者加鸡血藤,气虚加党参、白术,血瘀较重加全蝎、蜈蚣、白花蛇,痰多者加服半夏,语言不利加石菖蒲。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3次。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基本能独立生活。好转:症状及体征好转,能扶杖行动,或生活基本能自理。未愈:症状及体征无明显变化。
治愈55例,好转31例,未愈0例,总有效率100%。
吴某,男,52岁,2014年10月15日晨起突然发生左侧肢体欠力,且伴言语不清,即往当地医院就诊。查头颅CT显示脑梗死,住院1个月症状未见明显好转,神志清,精神欠佳,左侧肢体欠力麻木,思维较为混乱,偶有情志异常。查左侧肢体肌力正常,右侧肢体肌力3级,膝反射与跟腱反射、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显示正常,右侧巴宾斯基征呈阳性。BP200/111mmHg,对光反射灵敏,双侧瞳孔等大等圆。查头颅CT,示双侧基底节区腔梗,右侧半卵圆区腔梗。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西医诊断为脑梗死。中医诊断为中风,中经络,辨证为气虚血瘀。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80g,牛膝、当归尾、远志、石菖蒲、续断各15g,川芎、赤芍、地龙、桃仁、红花各10g,郁金10g,全蝎6g。水煎加300mL,每次150ml,每日3次,饭后0.5h温服。针刺取右侧肩井、外关、合谷、曲池、阴陵泉、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穴,每天针刺3次,得气后留针45min,每5min行针1次,每次10min。治疗2个疗程后,右上肢肢体肌力4+级,右下肢肢体肌力4+级,生活基本自理,好转出院。
中风是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酒等,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脉之外所致。血瘀是脑卒中发展的核心,气虚是脑卒中的根源[1]。
针刺可疏经通络、调和气血,使气血通调、阴阳平衡。研究表明,针刺治疗中风能够改善脑血流,增加脑供血,改善脑电活动,改善微循环以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因阳明经多血多气,针刺可显著改善脾胃功能,从而改善全身的气血运行,达到通经活络的目的。头针可提高相应的大脑皮层功能区的兴奋过程,激发机能活动,体针、头针交替使用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补阳还五汤具有通络、补气、活血功效,方中黄芪大补元气,辅以当归、川芎、赤芍活血养血,桃仁、红花、地龙化瘀通络。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之功,故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葛兆希,赵亚伟.针药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脑卒中的效果评估[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 (27):19-21.
[收稿日期]2015-08-30
[中图分类号]R246.1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814(2015)12-11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