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川渡

2015-04-04 13:36田有福河南省河口村水库建管局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5年23期
关键词:济源河口水库

□田有福(河南省河口村水库建管局)

河流开创了水路,水路也阻断了山路和陆路。但凡有水的地方,因为交通的需要,或者遇水架桥,或者一定会有渡口,是为水陆码头。黄河上比如延津、孟津,长江上比如江津,渤海边比如天津。津者,水渡也。这些均是官渡。沁河上渡口也很多,多为民间小渡,河南境内最著名的就是济源市克井镇河口村东的燕川渡。燕川渡地处沁河峡谷,现在位于河口村水库水利风景区。

太行山与孔山中间,两边高,形似展翅飞翔的燕子,是为燕;南北皆山,中间是东西狭长的冲击平原,是为川;燕川东部是沁河,河滩有码头,称谓燕川渡。

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卢郎中云夫寄示送盘谷子诗两章,歌以和之》诗云:“昔寻李愿向盘谷,正见高崖巨壁争开张。是时新晴天井溢,谁把长剑倚太行。冲风吹破落天外,飞雨白日洒洛阳。东蹈燕川食旷野,有馈木蕨芽满筐。马头溪深不可厉,借车载过水入箱。平沙绿浪榜方口,雁鸭飞起穿垂杨。……”

北宋诗人文彦博《过燕川渡》诗云:“早过燕川渡,千峰插太虚。云间微见日,水浅不侵湖。风急樵歌响,霜岩木叶疏。缘溪东北去,岩后有精庐。”

唐宋两位大家诗中先后提到诸多地名,均在济源境内,距河南省河口村水库近在咫尺。

“天井”即今天克井镇交地村北的天井寺。天井寺建于公元620年,唐太宗贞观年间。这里是交地古道的起点,直达山西阳城,古今闻名。寺后深谷,曲径通幽,流泉飞瀑高挂山巅,故而韩愈发问“谁把长剑倚太行?”

“盘谷”即今天大社村北的盘谷寺。盘谷寺建于北魏太和三年,公元479年,比少林寺建寺尚早16年。至明朝成为辖三省六府36座寺院的“十方大盘古寺”。“盘谷晴烟”是济源九景之一。因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而成名,以乾隆帝钦定“名山胜迹”而鼎盛。

“盘谷子”即处士李愿,韩愈好友,隐居盘谷寺,自号盘谷子。“方口”即今天五龙口镇的五龙分水处。方口又名五龙口和秦枋,位于燕川渡下游九公里的沁河出山口,始建于秦朝,比都江堰尚早60年,是与四川都江堰、广西灵渠和引泾郑国渠齐名的古代水利工程,在明朝形成五龙分水的大格局,它利用河流弯道原理,首开隔山取水先河,至今仍发挥着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五龙口镇因它而改名,五龙口风景区因它而命名。

方口上游一里许名牛王滩,原名沟夹滩,魏晋古栈道的出口,石壁上留存着古栈道的方孔和司马懿石像。枋口附近字板山上韩愈等名家摩崖石刻多处,悬泉飞流直下,济源九景之一“沁口秋风”就在此处。白居易《游悬泉枋口偶题石上》写到:“济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常日听人言,今秋入吾手。孔山刀剑立,沁水龙蛇走。……”

“岩后精庐”说的是化城寺,此寺为唐朝宰相裴休入仕时捐建的佛寺,位于燕川渡对岸的五龙口镇上寺村,附近有裴休读书洞、司马懿钓鱼台等胜景。

而两诗中分别提到的“燕川”特指济源市克井镇河口村东的燕川渡。据济源县志记载,唐朝历史上曾有短暂的燕川县,县治在今天的克井镇原昌村。现在盘谷寺的钟楼上遗存一口明朝大铁钟,钟上铭文:盘古寺位于“大明国怀庆府济源县沁阳乡烟川里。”烟川和燕川同音,一则明与唐相去甚远,二则也许与济源九景之一“盘谷晴烟”有莫大的关系。因此可见燕川作为地名由来已久。

燕川渡上接盘谷,间或天井,更上济渎,下连化城,更达枋口,本一小渡,因为串联了颗颗珍珠,自然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何况渡口两岸山为神聚宝,水为韵献瑞,山明水秀,风光旖旎,难怪历朝历代群贤毕至。韩愈们从洛阳来,卢仝(注1)、李愿相陪,乘顶小轿子吱吱响,雇头毛驴儿昂昂叫,曲水流觞,引颈高歌,乐山乐水,不亦快哉。

燕川渡西邻一个小山村,大约是盘古寺断层(注2)的原因,沁河到这里没有了右侧高山的束缚,只剩下低矮的山丘护岸,仿佛河流开了个口子,所以这个村庄叫河口村,新建的河口村水库因而命名。

燕川渡东岸山村是金滩村,一说古时此村常种油菜,春季隔岸望去,漫山遍野一片金黄。又说村下滩地多沙,阳光下沙子放射出金子般的光芒,故名金滩。似乎后者更为可信。

渡口,多半选择在河流弯道之下。河流经过弯道时,产生向心力和离心力,离心力惊涛拍岸,向心力将岸壁深淘并将沙石抛向河心直至对岸。金滩村的沙滩就是这样累积形成的。河流弯道的下游,由于上游弯道消能,这里风平浪静,适合停靠船只。燕川渡口就具备这个天然优势。

河口村是个出山口,上游从这里出山,下游走这里更快捷,河口村地多富饶,过去多以种地为生。而金滩村山多水多,多以渔牧为业,故而家家养鱼鹰,户户有渔船。燕川渡上船只都来自金滩村,娶媳妇、嫁姑娘、卖山货、走亲戚、进县城都走燕川渡。燕川渡是两岸交通的唯一依赖。

燕川渡除了两岸往来外,也留下了燕川人祖祖辈辈生活的印记。在渡口上方,几个村联合修渠引水建造了水磨房,几盘石磨日夜轰鸣,河口人磨面,大社人磨香,磨面的粮食排队排,磨香的邻居喊上香。比起驴拉人推方便了很多,甚至月夜里孩子们捉迷藏都多了个好去处。燕川渡的水磨房是附近百姓生活的可靠保障。

燕川渡河心里久存一块石头,半间房屋大,足有几吨重,砥柱中流,山洪暴发也傲然屹立,汛期是燕川人查看水位的标尺,汛后是两岸群众游泳休息的龙床。燕川渡是燕川人的温馨眷恋。河口村1970年通电后,村里安装了粉碎机、磨面机,燕川渡边上的水磨被闲置,随后引水渠淤塞,房子被拆除,直到1975年汛期被冲垮,在1982年的大洪水中被淹没。河口村水库工程建设在后期的河道治理过程中,施工单位还挖出了两盘厚重的大石磨,睹物思情,勾起了人们无尽的怀念和些许遗憾。

历史上金滩村渡船都选择在汛后过河,解放后也曾架设简易木桥,开始是独木桥,后来是荆巴桥,每年洪水季节垮塌。也曾拉铁丝,方便行船来往,但是只方便渡人,无法更多地进出货物。也曾修建漫水桥,同样解决不了行洪期间交通问题。因为燕川渡地处两个乡镇的交界处,最后一公里的两岸交通问题一直困扰着两岸群众,他们的生产生活如孤岛般艰辛。

河口村水库工程开工后,投资1000余万元,架起了一座长367米、宽9米、高21米、由12孔双柱式桥墩组成的钢筋水泥大桥,雄伟的金滩大桥既满足了工程建设的需要,也彻底地解决了两岸群众的交通问题。2013年济源市政府也对原来金滩村至五龙口的简易公路拓宽、修整及铺设沥青,天堑变通途,若历代先贤地下有知,亦会倍感欣慰。

今日的大禹人——河口村水库工程建设者发扬愚公精神,学习大禹智慧,传承鲁班技能,打造精品工程。本着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的理念。在工程建设中坚持“五个结合”——建设与管理结合、永久与临时结合、工程与文化结合、工程与景观结合、功能与信息化、自动化结合。先后修建了大坝、泄洪塔、溢洪道、电站、码头、展览馆、坝顶文化园、金滩大桥及湖心岛等工程建筑,还规划设计了景区大门、停车场、科技园、安全园、健身园等休闲观光的旅游设施。

如今大坝巍峨,泄洪塔屹立,溢洪道高耸,坝前高峡平湖,山水一色,坝后是由金滩大桥、220平台和人工堆渣填筑的小岛组成的坝后公园。外形似巨轮的湖心岛,似一艘整装待发的巨轮就要起锚远航。俯瞰水面湖平波碎,仰视蓝天白云悠悠,近岸鸟语花香,远山争奇竞秀。河口村水库除了防汛、供水、发电等功能外,还将为济源乃至南太行增添又一个山水胜景。

面前青山绿水、风景如画,仍然令人无法忘怀古老的燕川渡,燕川渡故旧的风骨和神韵,无需着墨,依然在我们心中绽放。

悠远的燕川渡,韩愈走过,孟郊走过,贾岛走过,卢仝走过,白居易走过,元好问走过,文彦博走过……历史上无数文人墨客走过。现今的古渡口,新建的河口村水库为古渡口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两岸群众穿行如梭,河口村水库的建设者从此坚定地走向胜利和辉煌。燕川渡,古老的起锚港湾,当下的开拓之路,未来的理想摇篮,永远的求索风帆。

追古溯源,感慨万千。展望未来,信心倍增。立足当下,行百里者半九十,河口村水库一直在路上。

注1:

卢仝(约795-835)唐代诗人,汉族,“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系子孙。祖籍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生于河南济源市武山镇(今思礼镇),自号玉川子。他刻苦读书,博览经史,工诗精文,不愿仕进。是韩孟诗派重要人物之一。传世名作为《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俗称七碗茶歌,人以诗名,诗则又以茶名。卢仝著有《茶谱》,被世人尊称为“茶仙”。

注2:

盘古寺断层,位于太行山南麓,是区域性断裂盘古寺——新乡断裂的一部分,该断裂西起克井盆地以西的山区,向东经盘古寺、河口、柏山至新乡郎公庙附近,全长160余公里,断距达千米左右,在地貌上构成了太行山和山前平原的分界线。

猜你喜欢
济源河口水库
漳河有一水库群
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济源
出山店水库
河南济源:产业扶贫大格局 助力群众脱贫致富
济源钢铁六十年积淀发展捐款三千万元实现工业反哺农业
出山店水库
济源钢铁嬗变之道——探寻河南省人大代表李玉田的治企哲学
他们为什么选择河口
河口,我们的家
特殊的河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