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江县农机局 龙德军 高葵花
桃江县目前拥有水稻插秧机334台,其中高速机74台。2014年机插秧面积12067hm2,占水稻种植面积的20.3%,机插秧已在全县15个乡镇全面推开,机插秧育秧通常采用基质育秧和淤泥育秧两种方式。桃江地处丘陵地带,气候多变且乡镇之间差异较大,难以形成单一的育秧模式。丘陵地区如何育出高规格机插秧苗?桃江县农机推广站多年来针对本县实际,对水稻机插秧育秧技术进行了改良实践。
全县现有70%的机插秧用户采用基质育秧和使用育秧流水线作业,基质育秧具有节省人工、盘根好、易转运等优势。但统计近3年早稻基质育秧情况,成秧率仅为60%。基质育秧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育秧生产成本高,每亩早稻使用2.5包基质需55元;盘内的基质不易灌水漫浸及均匀湿透,基质营养成分容易流失。尤其是早稻育秧易带来外界菌种,引发霉腐病等烂秧现象;为防控霉腐病,多次施药造成药害僵苗。基质保水性能差,遇高温晴天,易发生缺水性青枯,增加了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根部多孔,保温性差,难以抵御持续低温,最终导致坏秧死苗。使用基质育秧,在秧龄期秧苗根须发育过旺,机插到大田后根须数量增加较少,从而影响禾苗分蘖。
全县已有30%的机插秧用户采用淤泥或自制床土育秧,一般采用手工操作。淤泥育秧具有节省材料成本、秧田容易管理等优势,但遇高温多湿天气易烂秧。经统计,近3年淤泥育秧烂秧率达30%。具体存在的一些问题有:淤泥中砾石不易清除干净,导致机插时卡壳,伤害秧针;不能进行流水线作业,人工费用高;淤泥密度大、孔隙少、营养性差,较难形成毯状秧苗,不利于卷秧机插;秧龄期长,插后返青时间长,延长了全生育期,影响双季稻品种搭配,加大了晚稻生产的风险,最终导致减产。
对比基质育秧和淤泥育秧两种模式的优缺点,桃江县农机推广站科研人员经反复实验实践,把两种育秧模式有机结合,探索了淤泥-基质育秧农艺流程。
(1)翻耕培肥秧田。育秧前30天开始翻耕培肥秧田,播种前7天进行第二次精细化耕整并整平秧厢;播种前用耕整机再次精细化秧田沟泥,使其成糊状。
(2)播种。用滤网滤出沟泥,瓢入秧盘中,滤网宜用孔径为0.8cm左右的铁丝网,两侧用木方嵌住;搁置装满沟泥的秧盘30分钟,让盘内水分适当析出,沟泥不够量的秧盘应追加;在秧厢上摆齐秧盘,抛洒一层基质,均匀撒播芽谷,用薄层基质没籽。这道工序也可通过育秧流水线完成。
(3)叠盘覆膜。早稻育秧,叠盘程序不可或缺,选择背风向阳处叠盘,叠盘高度8~10层,顶层用纤维袋覆盖,或用秧盘翻过来盖上,然后覆膜;培育中、晚稻秧苗,叠盘比不叠盘的效果好,可选择直接在秧厢上叠盘,也可以选择秧田旁边的田埂、干田等处叠盘,然后覆膜。
(4)摊盘。秧盘因芽谷生长出现倾斜,则是摊盘的最佳时机。摆盘到秧厢后,早稻拱膜促生长,中、晚稻视情况及时补充水分。
淤泥-基质有机结合的育秧技术优势:①成本低。基质用量仅为单一基质育秧的1/4,每亩节省成本约40元,全县13334hm2(20万亩)机插水田,则能节本800万元;同时还可节省秧龄期的管理成本约70%。②盘根良好。能形成毯状秧块,盘根效果优于淤泥育秧;耐寒、耐旱、耐高温,减少坏秧烂秧;盘根成块的时间为10~12天,快于淤泥育秧,适宜栽插的时间得以延长。③机插作业效果好。根部为泥质抱团性好,机插时不易漂浮,易稳蔸,早稻可实现浅插,栽插效果优于基质育秧;滤网滤去了砾石,无卡秧针故障。④能保证秧苗质量。秧块中的有机质含量能保证育出高素质秧苗,有利于两季夺取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