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义
山羊痘病的诊疗措施
王仁义
(山西省昔阳县趙壁乡兽医站 045312)
近年来,昔阳县羊群流行发一种以皮肤、黏膜丘疹和疱疹为特征的疾病,经查为山羊痘病,现将诊疗经验介绍如下:
本县地处温带、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一年四季分明,春季温度回升快,少雨多风;夏季雨水集中;秋季多晴朗天气,常有大风、霜冻;冬季寒冷,风多雪少。年平均气温9.3℃。冬季平均气温-6.2℃。全县养羊户共1000多户,年存栏羊约8万只,其中山羊6万只、绵羊2万只,以全年放牧为主要饲养方式。2010年以来发现山羊痘病,发病季节在11月至次年3月冬春季,流行区域主要在东南部较寒冷乡镇,仅见于山羊发病,同群羊一旦感染多全部发病,死亡率12%~20%,未见绵羊发病。
病羊体温升高达41~42℃,精神不振,减食或不食,拱背发抖,呆立或伏卧,呼吸急迫并发喘,有时咳嗽,鼻腔及眼流脓样分泌物,额、面部浮肿,唇、乳房、尾内面、阴唇、会阴及肛门周围以及四肢内面和阴囊出现痘疹,头、背及腹部等处有时也可见到。痘疹呈现黄豆、绿豆及蚕豆大小不等的圆形紫红色丘疹,有的丘疹连成一片,呈紫红色硬实的成片突起,有的形成水疱或化脓并发出恶臭味,或痘疹表面干燥并形成褐色坚硬的痂皮。
检查解剖病死羊和濒死羊5只,除尸体消瘦及体表疹块病变外,见咽及气管粘膜充血并有浆液性分泌物及浅灰色黄豆大结节,第4胃黏膜有大小不等的圆形或半圆形坚实结节,单个或者融合存在肺部呈大理石样硬块结节以及卡他性肺炎区,肠道有少量结节。颌下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切面白色多汁。
(1)立即深埋无害化处理病死羊。(2)隔离发病羊群,全村羊群封闭饲养。(3)羊圈、饲养工具、羊群活动过的场地彻底消毒,清理污物,养羊户坚持日消毒。(4)同群及有接触可能的羊群紧急接种山羊痘活疫苗。(5)治疗病羊:①局部治疗:对皮肤上的痘疮,涂以碘伏;水泡或脓疱破裂后,应先用2%石炭酸溶液洗涤,然后涂药;对口腔等黏膜上的病灶先用0.1%高锰酸钾洗涤后,涂以碘甘油(自配:碘伏70%,甘油30%)。②全身治疗:为预防和治疗继发感染,全部病羊肌注青霉素320—640单位、链霉素1~2g,2次/d;病重羊采取经脉注射给药,青霉素计量加大3倍,链霉素计量不变,同时补充葡萄糖、电解质、维生素C,上午输液,下午再肌注一次青霉素和链霉素。也可选用头孢类抗菌素如头孢V(头孢噻呋钠)、磺胺6甲氧等。③加强护理,注意卫生,给予软嫩而容易消化的饲料,圈舍要暖和而通风,让病羊多晒晒太阳。加强保温,铺上清洁的垫草,供给温水。
(1)山羊痘活疫苗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快,4~6d获得坚强免疫力,紧急预防接种效果好,是预防控制山羊痘病的主要技术措施。发生过疫情的乡镇每年秋季注射羊痘苗可保证冬春安全。(2)山羊痘苗注射部位要求严格,必须是皮内注射,注射部位不准确会影响防疫效果。临床上一般选择尾根腹面皮内注射,操作简便,效果确实。(3)本病死亡一般由于继发感染造成,因而运用抗菌药治疗是保证治疗效果,挽救病羊,减少死亡率的关键措施。(4)发生本病后要早发现、早确诊、早处治,以避免疫病蔓延扩散。(5)诊断本病时应注意与羊传染性脓疱病和口蹄疫区别,羊传染性脓疱病病变多出现在口角和口腔黏膜,蹄部和其他部位较少,虽然也有水泡、脓疱,但不会有坚实的丘疹,并多取良性经过;口蹄疫的发生则不仅限于山羊、绵羊,它会波及猪、牛、羊等所有偶蹄兽,有水泡、脓疱,体温升高,但不会出现丘疹。临床上要加以注意。(6)本病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同时病毒也通过损伤的皮肤或黏膜侵入机体。饲养管理人员、护理用具、皮毛产品、饲料、垫草和外寄生虫等都可成为传播的媒介。在制定防控措施时要十分注意,以保证迅速切断传播途径,迅速控制疫情。(7)自然情况下,羔羊较老龄羊敏感,症状较重,死亡率也较高。在发病数量多的情况下,对发病羊的治疗也应重点观察羔羊情况,及时救治,减少死亡。
(2015–04–29)
S858.26
B
1007-1733(2015)07-00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