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聪,廖 娟
成年人小肠长5~7 m,由于其特殊的解剖结构,常规胃肠镜检查难以对小肠疾病做出诊断。胶囊内镜的问世,实现了小肠的可视性检查,目前已成为小肠疾病的重要诊断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115例行OMOM胶囊内镜 (capsule endoscope,CE)检查患者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3年9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行CE检查的115例,门诊患者86例(74.8%),住 院 患 者 29 例 (25.2%); 男 71 例(62.7%),女 44 例(37.3%);年龄 21~78 岁,平均(51.2±15.4)岁。其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GIB)组57例、腹痛组17例、腹泻组15例,腹痛伴腹泻组11例、腹痛伴腹胀组10例,其他症状5例。受检者中无婴幼儿、孕妇,无吞咽障碍、肠道瘘管,无心脏起搏器及其他电子仪器植入者,常规行胃镜、结肠镜、小肠钡餐及腹部CT检查未发现小肠狭窄或梗阻。
1.2 仪器设备 应用重庆金山科技公司生产的OMOM胶囊内镜系统,包括智能胶囊、图像记录仪、影像工作站、手持无线监控仪。工作原理:受检者吞服大小为 13.0 mm×27.9 mm 智能胶囊,它随着胃肠道蠕动而运行,同时对经过的腔段连续摄像,2帧/s,并传输图像给受检者体外携带的图像记录仪,工作时间达 6~8 h,可拍摄3~5万张照片,在吞服8~72 h后随粪便排出体外。医师通过影像工作站回放图像了解消化道的情况,从而对病情做出诊断。
1.3 检查方法 检查前告知受检者CE检查注意事项,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检查前2 d进食少渣低纤维食物,检查当日禁食12 h,服用聚乙二醇电解质行肠道准备。检查前30 min饮入二甲硅油散0.3 g以减少消化道内的气泡。在断电条件下,为受检查穿戴“背心式”图像记录仪,连接好图像记录仪影像工作站数据线。开启图像记录仪,取出OMOM胶囊内镜,使其脱离磁体,初始化并进入工作状态,确认胶囊内镜性能正常。让受检者用少量温开水吞服胶囊内镜,即可实时观察到胶囊内镜拍摄到的彩色图像。通过实时监控,判断胶囊内镜所处部位,检查过程中可不断变换体位,必要时给予甲氧氯普胺肌肉注射及胃镜辅助下送入胶囊,待胶囊进入小肠2 h后可进普食。一旦明确已进入结肠或胶囊电力不足,即可终止检查。CE于检查结束后2~4 d自行排出体外。整个检查过程中,受检查可自由活动,但应避免剧烈运动。
1.4 观察指标 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阳性检出率;所发现的病变类型;CE通过胃、小肠时间、全小肠检查完成率;胶囊排出时间、胶囊内镜图像质量、操作过程中患者的耐受性及并发症。
1.5 随访方法 结合受检者临床表现、CE表现及其他辅助方法,包括手术、病理学和血液检查、诊断性治疗等,做出最终诊断。
1.6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胶囊在胃、小肠运行时间使用中位数表示,各组之间比较使用 χ2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2.1 病变检出情况 OGIB组患者57例,发现病灶49 例,阳性检出率 87.7%(50/57),其中血管病变 31例(54.3%),炎性病变 13 例(22.8%),小肠肿瘤 6例,小肠钩虫病5例,小肠息肉2例。
腹痛、腹泻、腹胀组17例阳性检出率为82.4%(14/17),9 例为炎性改变,其中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4例 (2例出现小肠梗阻行手术取出胶囊);4例为小肠肿瘤 (1例出现小肠梗阻行手术治疗);3例为小肠息肉;1例为毛细血管扩张。15例腹泻患者发现病灶者 5例,阳性检出率46.7%(7/15),其中发现2处或以上病灶者3例,均为小肠非特异性炎症。11例腹痛伴腹泻患者,9例发现病灶,阳性检出率 81.8%(9/11),3 例为非特异性炎症,3 例为毛细血管扩张,3例为小肠钩虫病。10例腹痛伴腹胀患者发现病灶 3例,阳性检出率 40.0%(4/10),2例为非特异性炎症,1例为毛细血管扩张。
但5例其他症状者发现病灶3例,阳性检出率为 60.0%(3/5),2 例为小肠息肉,1 例子为毛细血管扩张。
115例CE总阳性检出率为75.7%。检出病变多为炎性病变、血管病变、小肠肿瘤、CD及息肉。OGIB组、腹痛组和腹痛伴腹泻组与其他组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CE运行时间及图像质量 CE受检者在胃、小肠中平均运行时间分别为 49.8 min (5~180 min)、251.4 min(29~394 min)。CE 能够拍摄到回盲瓣或结肠,即完成全小肠检查。本文中CE的全小肠检查率(complete rate,CR)为 80.0%(92/115)。OGIB 组、腹痛组、腹泻组,腹痛伴腹泻组、腹痛伴腹胀组及其他症状组 CR 分别为 82.5%(47/57)、70.6%(12/17)、86.7%(13/15)、81.8%(9 /11)、70%(7/10) 及 80.0%(4/5),各组之间的 CR 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获取图像质量良好,符合医师诊断疾病时的观察需要;胃液、小肠液清亮,胶囊内镜图像清晰。部分患者结肠内存在粪质,影响结肠观察。
2.3 受检者耐受性及并发症 受检者耐受性良好,无吞服失败及误入气管。15例(13.0%)因CE停留于胃内超过1~1.5 h给予肌肉注射甲氧氯普胺或胃镜辅助下将CE送入小肠。3例受检者吞服胶囊后1~3 d发生小肠梗阻,经药物治疗失败,均行腹腔镜取出CE。其中2例受检原因为OGIB,1例为腹痛,术后病检证实为CD,1例为小肠肿瘤。其余112例2~4 d自行排出体外。
对于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疾病,通常的检查手段有胃镜、结肠镜、X线全消化道造影及小肠镜等,但这些检查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胶囊内镜能够动态、清楚地显示胃肠道黏膜改变,因其安全、无创而广泛应用于临床,为胃肠道特别是小肠检查提供了新途径。
国内外研究表明 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总体检出率达50%~88%。本组115例CE检查中,小肠疾病的总阳性检出率为75.7%,与王瑞及陈伟婵等[1,2]报道的OMOM胶囊内镜检出结果一致。检出病变多为炎性病变、血管病变、小肠肿瘤、CD及息肉。OGIB病因方面,血管病变仍是其最常见原因,占 54.3%,与既往文献报道的结果类似[2,3]。对OGIB、腹痛或伴腹泻患者,CE对小肠疾病有更高的检出阳性率,对此类症状患者,更适合用胶囊内镜进行检查。
在完成全小肠检查率即CR方面,本研究为80.0%(92/115),低于文献报道的 93.2%[2],可能与本研究中部分患者CE过长时间滞留于胃而未及时采取处理措施有关。不同症状组患者之间CR无显著性差异,提示症状对预测全小肠检查率无重要价值。有研究建议CE检查过程中,通过变换体位,必要时肌肉注射甲氧氯普胺可提高CR[2]。对CE滞留食管及胃内者,必要时可借助胃镜将胶囊送入小肠。
CE仍存在不足和检查风险,其中CE滞留是其最主要的并发症。CE滞留是指CE滞留于体内2周以上而未排出体外。CD、小肠肿瘤、NSAIDs相关性肠病、腹部手术史及放射性肠炎等是CE滞留的高危因素。一般而言,总的滞留率为 1%~2%[4]。在不同人群中其滞留率存在差异[5]:健康人群0%、疑诊CD者1.4%、确诊CD者8%,OGIB者5%、怀疑小肠梗阻者高达21%。部分CE滞留经药物治疗可排出体外,多数情况下需外科干预或内镜下取出胶囊。本文中有3例(2.6%)胶囊嵌顿于小肠并发生小肠梗阻,由于检查前患者腹部CT、小肠钡餐未见狭窄及梗阻表现。已有文献报道,即使预先行全消化道造影及小肠CT检查排除肠腔狭窄,CE滞留仍可能发生[6]。国外使用探路胶囊(patency capsule)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滞留风险,但同样不能完全避免[6]。实际上,CE滞留处往往为病灶所在部位,这些病灶本身或许就需要手术解决,因此对于拒绝接受手术或不能耐受手术的受检者才是CE检查的绝对禁忌证。本文中3例CE滞留患者最后通过手术解除肠梗阻并获得确诊,预后良好。
总之,CE自2001年应用于临床,已完成了数百万次检查。CE由于其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正日益普及,已大大提高了临床医师对小肠疾病的诊断水平,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仔细询问病史,发现CE滞留的高危因素,告知CE检查风险,对降低CE滞留是十分必要的。
[1]王 瑞,杨锦林,黄明慧,等.186例OMOM胶囊内镜临床应用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40(1):175-177.
[2]陈伟婵,陈伟庆,吕 琳,等.251例OMOM胶囊内镜临床应用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2,37(8):724-728.
[3]李君玉,吴雄健,付曲波,等.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1):184-185.
[4] Hoog CM,Bark LA,Arkani J,et al.Capsule retentions and incomplete capsule endoscopy examinations:an analysis of 2300 examinations[J].Gastroenterol Res Pract,2012(2012):518718.
[5] Waterman M,Eliakim R.Capsule enteroscopy of the small intestine[J].Abdom Imaging,2009,34(4):452-458.
[6] Ho KK,Joyce AM.Complications of capsule endoscopy[J].Gastrointest Endosc Clin N Am,2007,17(1):169-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