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颖,王学岭,彭姗姗,赵娜,刘佳
新兵训练伤常见自身因素分析及对策
李颖,王学岭,彭姗姗,赵娜,刘佳
新兵;军事训练伤;相关因素
随着实战化训练的扎实推进,军事训练强度、难度和要求随之加大。由此军事训练伤困扰着部队的正常训练,成为影响部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济南军区采取“七个必须”的重要举措,从科学组训、合理施训、依法管训等环节强化军事训练指导,部队军事训练伤高发多发现象和危及官兵生命的训练伤病得到有效控制。官兵自身因素在军事训练伤的发生中不容忽视。笔者通过对某部2015年应征入伍新兵集训期间军事训练伤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官兵自身因素与军事训练伤的相关性,提出针对性地防范措施。
1.1研究对象选择某部2015年应征入伍的1238名新兵,对其3个月集训期间发生的军事训练伤进行观察分析。1238名战士中,男1138名,女100名;学历或文化程度:硕士2名,本科146名,大专282名,中专及高中以下808名。兵源地:山东籍438名,江苏籍408名,河南籍392名。
1.2诊断标准所有军事训练伤须符合全军军事训练医学研究所《军事训练伤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1],即凡在军事训练过程中所发生的骨、软组织或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影响正常训练1 d以上者诊断为军事训练伤。
1.3统计处理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3个月的新兵集训期间,共发生军事训练伤86名,总发生率为6.9%。其中,男71名,占6.2%;女15名,占15%。学历本科以上4人,发生率2.7%;大专17人,发生率6%;中专及高中以下65人,发生率8%。经统计学处理,性别和学历差距对军事训练伤发生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女士兵的训练伤发生率明显高于男士兵;随着学历和文化程度越高,军事训练伤发生率呈下降趋势。由此说明,士兵的自身因素与军事训练伤发生密切相关。
本次调查,军事训练伤总发生率为6.9%,明显低于全军30%的平均水平。这与采取加强训练伤防护,提高科学组训能力,加强训练督导和专家面对面技术指导,以及新兵基础训练比重大、而战术综合训练比重较少有关。从军事训练伤构成人员分析,表现出明显的自身因素特征。
3.1文化程度因素本次调查发现,军事训练伤发生与文化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与仇赛等报道的不能说明损伤与文化程度有关的结论不一致[2]。笔者认为,不同文化程度的军人,其行为障碍、情绪障碍、环境适应不良的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文化程度高的人对知识的理解力、技术要领的接受能力、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以及遇到障碍、问题采取的积极应对策略,要优于文化教育程度相对低者,而每一个新兵适应环境的能力,战术、技能、技巧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模仿能力都直接关系着其训练的结果。本次调查的新兵训练内容多为基础科目,对技战术要求相对较低,文化程度越高,往往年龄也大一些,情绪更稳定,动作更协调,故此训练伤发生率也相对较低。
3.2性别因素资料表明,由于女性身体顺应性、肌肉收缩力量较差,肌肉、韧带、骨骼不够粗壮,加之生理、心理变化,女兵训练伤发生率较高[3]。本次调理则显示,女兵军事训练伤发生率大大高于男士兵。
3.3体质因素体质是人的有机体在遗传变异和后天获得性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机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特征,包括体格、体能和适应能力三个方面[4]。身体素质强或受过系统训练的人,其身体的承受能力、动作的协调能力以及肌肉的应激力要高于身体素质差的人,也就是说身体素质与训练伤成反比。训练时,肌肉的反复收缩牵拉超过肌肉抵抗阈值,便会使软组织损伤或导致骨折。当强度增大时,身体素质差、耐受力差者发生训练伤的概率大;身体结构不协调如髋关节外旋是发生胫股骨折的高危因素;人在奔跑、跳跃时会使下肢承重负荷成倍增加,肥胖者发生训练伤的概率会加大。
4.1强化健康防护知识教育根据战士的文化程度、接受能力和实际需求,采取上课、网络多媒体、技术指导、互动交流等方式,搞好形象、生动、有趣味、有针对性的训练伤防护知识教育,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同时,注重强化组训军官、医务人员的运动医学知识[5],不断提高指导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4.2突出训练和防护的针对性训练时,根据训练内容和战士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护措施,因人而异,防止一刀切、一锅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针对身体素质、高矮胖瘦、文化程度等细化分组施训,不同的组采取不同的训练强度、难度。要根据训练科目负荷的大小及特点,合理穿插安排训练科目,避免因长时间重复单一动作而发生训练伤[6]。加强骨干的帮训作用,让训练好的与训练差的结成对子,进行指导帮教,共同促进提高。
4.3开展训练伤特点规律研究军事训练的伤病特点表现为“三多”,即慢性损伤多、积累伤多、小损伤多[4]。若对这些损伤不加以重视,则可能导致严重的训练损伤。因此,作训机关、卫生机构、一线训练骨干要齐心协力,立足训练实际,着眼战斗力生成需要,潜心研究各种训练项目的伤病特点、预防策略和保障举措,有效降低军事训练伤的发生率及其对官兵健康和部队战斗力的影响程度。
4.4加强生活和心理服务调剂伙食,尽量适应不同地域战士的生活习惯需求。对心理不稳定的战士,定期进行心理干预疏导,使其学会自我调控和自我减压,降低心理因素在训练中的影响。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在密切关系、增强体质中,舒缓新战士的心理压力,努力使其以昂扬的精神状态投入训练。
[1]黄昌林,张莉,薛刚.《军事训练伤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的编制应用研究及意义[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4,29(4):286-288.
[2]仇赛,王利群,张军,等.某特种部队新兵训练损伤及内在危险因素调查[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0(2):168-171.
[3]张冉,石清.某部新兵军事训练伤调查[J].总装备部医学学报,2012,14(2):94-95.
[4]于晓华.军事训练医学发展现状及思考[J].东南国防医药,2011,13(1):85-87.
[5]于晓华,史新中.当前部队军事训练伤病防治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J].东南国防医药,2012,14(5):472-474.
[6]张敬中,张维斌,谷景先.某部机步兵新兵训练伤调查分析[J].沈阳部队医药,2011,24(4):229-230. [2015-04-08收稿,2015-05-07修回]
[本文编辑:韩松]
R821.53
B
250001山东济南,济南军区司令部门诊部(李颖,王学岭,彭姗姗,赵娜,刘佳)
3.4兵源因素来自不同地方的新兵每年定期被送到统一地方集中受训,其饮食习惯、地理环境、生活规律的改变,也会成为军事训练伤的影响因素。这次训练中,江苏籍战士共408人,发生训练伤34人,发生率8.3%;山东省、河南省等北方籍战士780人,训练伤52人,发生率6.7%。这可能与训练所在地的气候环境、饮食安排等,北方籍战士更容易适应。如南方人到北方来,由于饮食习惯不一样,会导致胃肠的不适易发生训练伤。作息时间、生活规律的改变,对适应性不强的新兵都会有影响,使睡眠质量低下甚至失眠,以至于在第二天的训练中精神萎靡,不能进入正常的训练状态,也容易发生训练伤。
3.5心理因素刚刚入伍,要面对一个严格要求、严格训练的陌生的环境。性格迥异的人际、严格的纪律约束、模式化管理、紧张的生活和高强度的训练使新兵心理处于强烈的应激状态。调查发现,训练前的焦虑性、恐怖性、偏执性、精神病性和躯体化状态将直接影响训练伤的发生。训练中高难度的动作、持久的训练、严格的管理、不良的人际关系等,都可能对新兵的心理带来负性影响,造成心理的不稳定性,更易导致训练伤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