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传播角度试论针灸国际化发展中的问题

2015-04-03 14:05孙睿睿梁繁荣
世界中医药 2015年4期
关键词:针灸传统文化

印 帅 吴 楠 兰 颖 孙睿睿 曾 芳 梁繁荣

(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成都,610075)

从文化传播角度试论针灸国际化发展中的问题

印 帅 吴 楠 兰 颖 孙睿睿 曾 芳 梁繁荣

(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成都,610075)

随着针灸国际化的深入发展,由中西方文化冲击带来的各种问题逐步凸显,目前主要存在两类问题:1)传统针灸的西化及自身文化淡化;2)知识体系差异造成西方国家对针灸不认可。同时作者提出,通过夯实国内中医文化环境基础、注重针灸的国际化传播方式等思路来应对目前的问题。

文化传播;针灸;国际化发展

中医针灸在医学进步史上为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其“理、法、方、穴、术”的经典诊治体系,在世界传统医学领域独树一帜。针对中医针灸,我们不应仅仅局限于生命科学方面的认识,更应该将其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科学的完美结合体,它承担着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责任。随着全球资讯多元化、文化交流国际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推进中医针灸的国际化发展,不能仅限于从医学、科技等技术层面着手,更应该重视文化环境的构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努力营造一个适合中医针灸继承、生存、发展、发扬的中国传统文化国际环境。

1 中西方文化传播及针灸发展现状

针对文化传播,常常会提到3层含义:第一是日常生活层面的文化传播,指不同文化领域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彼此之间的沟通;第二是文化心理结构层面的传播,指基于不同文化符号意义系统的差异和类同的传播的可能性与可变性;第三是上述两个层面形成的实际传播过程的矛盾、冲突和戏剧性的变化,由此传播过程决定的文化的融合和变异。中西方医学就是文化传播的典型代表。

随着近代西方文化进入我国,西医也凭借着先进的、精准的诊断技术、治疗手段冲击着中国传统医学,同时也改变着针灸医生的诊疗方法[1-2]。上世纪70年代,中国传统文化迅速扩散到全世界,吸引着众多文化爱好者,而针灸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产物,因其卓越的临床疗效而逐步被国际所认可[3-5]。但因为两种医学的意识形态、理论基础的根本不同,决定了这仅仅都是技术层面的简单借用,并非文化层面的肯定及融合,如国外医疗体系并未对针灸的整体理论,如四诊、辨证等非治疗手段予以肯定及研究,仅将其看作是一种有效的替代医学技术,这大大限制了针灸的深入发展和广泛传播。以上都是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结果,文化冲击为针灸的发展带来了很多问题,其背后是对传统中医针灸继承和弘扬发出的挑战,更是针灸国际化的机遇所在。

2 从文化冲击角度看针灸国际化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国际上出现的“针灸热”,让全世界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一根银针上面。毋庸置疑,这是我们中医针灸文化传播的成果,但从另一方面看,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我们却面临着种种的现实问题。

2.1 针灸的西化及自身文化淡化 《黄帝内经》言:“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气血,营其逆顺出入之会。”针灸临床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根本,其诊断、治疗、预防保健都是建立在以中国古代哲学为依据的中医思维的辨证分析上。但近些年来,部分针灸医生已从“理、法、方、穴、术”的整体辨证思维模式逐渐演变为“疾病或症状与特点部位或组穴相对应”的机械式治疗方法,如治疗周围性面瘫均以面神经走行区的穴位为主,而忽略了辨证取穴、循经取穴等方法,有时固然也能治疗疾病,但这大大的影响了针灸诊疗思维的传承和学术发展。同时医师的针灸操作手法亦影响疗效及预后[6-9],《黄帝内经》:“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但随着物理医学的发展,手针操作逐渐被电针、电刺激等所代替。部分医师只知电针参数,不辨行针及补泻,出现“重仪器使用、轻手法技艺”的不良局面。同时国内外众多针灸短期培训机构将针灸作为简单技能传授,而非系统的医学科学理论。这无一不说明,在东西方文明的冲击碰撞下,针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医学思维方式正在面临西化、淡化、孤立的情况。

2.2 西方国家对针灸的怀疑 尽管针灸的医疗学术地位也逐渐在一些西方国家合法化,同时这项疗法也正在被更多的西方人所接受、所采用,但是西方国家对针灸仍呈模糊态度,将其作为一种补充替代医学运用,对其文化认同度并不高,这种认同度指“个人自觉投入并归属于某一文化群体的程度”[10],其原因归结于中西方思维模式对待针灸科学性的认识及方法不统一。

针灸治疗疾病的可行性经过了数千年的临床实践证明,其疗效是有目共睹的,从这方面看它当然是科学的。但西方科学认为,科学是可以经过相对统一的、可重复的试验验证的理论或行为,这需要试验的标准化、精确化,恰恰针灸学中存在了太多的非标准化模糊因素,如八纲、气血、阴阳、脏腑辨证,又如经络循行、针刺得气感觉等非可视化、实体化因素,这些都是针灸科学性验证的难点,也对针灸的国际学术认可程度产生影响。

同时,针灸专业术语、文章语言表达所造成的交流障碍,也影响了西方国家深入认识了解针灸[11]。中国文化强调“意合”,而西方人强调“推理”事物发展过程,这种文化思维层面的不同,决定了作为学术传播载体的文章、书籍的接受程度不高,严重影响针灸学术理论的传播,国际穴位名称与传统经络腧穴的不同就是很好的证明。

3 构建传统文化环境,促进针灸国际化

针对以上问题,亟需从文化传播角度,综合分析多种因素,借鉴历史成功经验,构筑有利于针灸学发展的传统文化环境。

3.1 促使国人自觉,夯实本土中医文化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中的人对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即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现代文明对中医针灸造成了巨大的文化冲击,针灸教育、临床、科研等多方面均出现了西化倾向,在运用“科学”技术验证、解释、发展针灸理论,运用现代仪器代替传统针灸操作的同时,我们正在丢失自我传统的知识体系及思考方式,面临严重的文化迷失,亟需国人的自我觉醒。

在国际文化大环境的背景下,中国文化的脊梁已然变形,这是针灸从业者对传统缺乏自信、依附西方科学的根本原因,所以构建本土中医文化环境势在必行。追溯历史,不乏涪翁、华佗、皇甫谧等古代名医,也多见吴棹仙、贺普仁、石学敏等近现代针灸临床大师,他们自身知识的总结及提炼也会是造福针灸界的一笔财富。同时,目前针灸从业者多为各大中医药院校毕业生,知识理论体系的构建决定了他们的诊疗思维模式。邓铁涛老先生曾提到“强经典、重临床”的培养思路[12],在教育培养阶段应加强中国传统文化、针灸基础理论、针灸经典等方面的教育,搭建更适合针灸医生解决问题的思考行为模式。在医疗体系中,尽可能做到“中医为主,借鉴西医”的思路,运用传统诊疗对待疾病,明辨阴阳,审机论治,学以致用。当然,借用报纸、书籍及现代媒体技术,普及针灸基础知识,让民众了解针灸的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方法,不断促进现在及将来的针灸文化国内普及,多角度构建、夯实国内的中医针灸文化环境。

3.2 重视文化传播方式,促进国际认同 当西方文明向世界传播的同时,针灸的东学西渐具有重要的特殊意义,针灸向西方文化的强势渗透,完全是一种自发状态下的“文化逆流”,但有效的文化传播及文化融合是一个难题。针灸的非标准化决定了西方科学对待针灸的怀疑态度,而标准化的科研成果、诊治方案也许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近年来,国内各种大型针灸科研成果,如经穴特异性的研究、针刺手法机理的探析、循证针灸学的创建[13-16]等,都为西方世界更好的理解、接受针灸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针灸优势病种的标准化诊疗方案的制定也让针灸在临床诊治方面的运用更加简便、规范、客观化。这些都是遵循西医从分子生物、生理病理认识人体的角度来阐释针灸理论,更容易被西方世界认同并接受。

同时,针灸传统文化又与当代科学有着惊人的联系,而这些联系对针灸实现国际认同亦很重要。以“治未病”为例,古代针灸专著多次提出,如《千金方》言:“凡入吴蜀之地游宦,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则瘴疬瘟疟,勿令疮暂瘥,毒气不能着人也”。“治未病”思想与现代预防医学相呼应,如果将针、灸的预防保健思想向国外传播,定会对大众了解针灸的功效起到重大作用。所以,重视与西医有对应关系或共同认识的方面,着重进行文化层面宣传,加强政府部门及社会联系,促进普通民众对针灸的认可,将为针灸在国外生根发芽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4 结语

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化的交融,作为拥有浓重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针灸学,如何在其国际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如何作为中医学国际化传播的先锋站稳脚跟,如何作为全世界人类的医学宝库为更多民众更好的服务,值得我们针灸人去思考和探索,笔者也希望更多有识之士对之进行探讨。

[1]吴予敏.跨文化传播的研究领域与现实关切[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75-81.

[2]杨华元,马忆南.现代针灸治疗仪器的研究现状[J].中国医疗设备,2011,26(4):46-49.

[3]刘国伟.浅析中医跨文化传播[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5):1047-1050.

[4]王敬.首个ISO中医药国际标准发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2):249.

[5]许能贵,刘步平,李敏,等.国际针灸人才培养的思考[J].新中医,2014,46(9):1-4.

[6]卞金玲,张春红.石学敏院士针刺手法量学的概念及核心[J].中国针灸,2003,23(5):38-40.

[7]于彦平.针灸手法对针灸疗效影响的探讨[J].陕西中医,2012,33(3):328-330.

[8]杨霖,洪菲,杨华元.针刺手法数据挖掘的关联规则与分类[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11):1064-1070.

[9]唐乐微,陈亮,任玉兰,等.针刺手法的发展演变规律及理论价值[J].中医杂志,2014,55(9):728-731.

[10]Oetting,E.R.Beauvais,F.Orthogonal cultural identificationtheory:The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of minority adolescents[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dictions,1990,25(5A&6A):655-685.

[11]牛喘月.从西方第一次“针灸热”看语言与翻译问题对中医西传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4,2(1):78-80.

[12]陈凯佳,邓铁涛.国医大师邓铁涛中医教育思想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8):1715-1716.

[13]梁繁荣,唐勇,曾芳.经穴效应特异性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展望[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12):43-45.

[14]李春华,刘玉祁,张鹏,等.“十一五”期间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进展[J].中国针灸,2013,33(6):573-576.

[15]石学敏.针刺手法与临床效果的相关性研究——同一穴位针刺方向、深度、施术与对应症的关系[J].中医学报,2012,27(9):1077-1079.

[16]郭太品,任玉兰,李骥,等.循证针灸学及其转化应用[J].中医杂志,2014,55(12):999-1002.

(2015-03-02收稿 责任编辑:洪志强)

On Global Development of Acupunc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Dissemination

Yin Shuai, Wu Nan,Lan Ying, Sun Ruirui, Zeng Fang, Liang Fanrong

(CollegeofAcupuncture-MoxibustionandTuina,ChengduUniversityofTCM,Chengdu610075,China)

Development of acupuncture worldwide has met cultural ‘shocks’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western cultures. There are two main categories of issues: 1) traditional acupuncture culture has become less of its original Chinese features and more of western culture. 2) Difference of knowledge system between East and West become an obstacle of acupuncture acceptance.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we should enhance the domestic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mode of transmission in foreign countries.

Cultural dissemination; Acupuncture; Global development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编号:2012CB518501);四川省科技厅青年基金项目(编号:15QNJJ0008)

印帅(1988—),男,博士研究生,E-mail:yinshuai880910@163.com

梁繁荣(1956—),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经穴效应特异性规律的临床与基础研究,E-mail:acuresearch@126.com

R229

A

10.3969/j.issn.1673-7202.2015.04.001

专题——针灸研究现代化

猜你喜欢
针灸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