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水县文峰卫生院(331600)李彬文
尿道癌是一种临床比较少见的肿瘤类疾病,并且其原发性更低,女性患上尿道癌的几率要远高于男性,其中较为常见的为肉阜瘤、转移瘤、鳞状上皮细胞瘤等多种类型。在患者患病早期,其临床表现为尿道流血、尿急、尿痛等症状,很容易被患者误认为是其它尿道疾病,因此延误了治疗时机。
1.1 一般资料 本文分析的对象是从2012年1月~2014年1月来我院治疗尿道肉阜瘤的患者病历中选出的13例,患者的年龄从43岁~69岁不等,平均年龄为(57.23±6.17)岁,患者的病程从0.5年~2年不等,平均病程为(0.81±0.13)年。经过对患者的临床检查后了解到,患者均出现了明显的尿道出血、尿痛、尿急等症状,经过影像学检查后发现患者尿道肿瘤的直径从0.8cm~3.5cm不等,均未发现肿瘤对患者阴道前壁有所侵犯,并且癌细胞也没有向腹股沟淋巴结进行转移。患者的一般资料没有较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经过对本次13例患者病历的分析了解到,患者均先进行尿道肉阜切除术,对切除的肉阜进行癌变检查,然后再采取肿瘤切除手术,并行膀胱粘膜重建术。
其中在进行膀胱粘膜重建术时,首先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进行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处理,取截石位,在尿道的外口边缘进行环切,至6点钟方向时进行阴道前壁的中纵切,切口长度在3.5cm左右即可,将尿道进行分离,大约到膀胱颈部即可[1]。其次,为患者置入导尿管,并向膀胱内注入适温生理盐水,直到膀胱充盈为止。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注入过多的生理盐水,以免膀胱涨裂,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伤害。待膀胱适当充盈后,切开其表面的肌肉层,利用手术器具将其撑开,对膀胱粘膜进行剥离,剥离面积大约在6.0cm×4.5cm。最后利用导尿管将患者膀胱内的生理盐水和尿液转出,恢复膀胱正常状态。第三,将剥离至膀胱颈部的尿道切断,采用冰冻切片的方法保证切口的边缘呈阴性。然后将剥离的膀胱黏膜上的光滑面朝向里侧,利用5-0肠线对膀胱黏膜进行缝合。置入18F导尿管,将膀胱粘膜的另一端围绕导尿管进行包缠,并检查导尿管的直径或规格是否能够与原尿道相匹配[2]。第四,对将包缠后的黏膜用肠线进行缝合,形成筒状的黏膜通路,将多余的膀胱粘膜切除,在距离膀胱颈部大约4.5cm的位置将黏膜外翻,然后将边缘与尿道切口处的皮肤进行缝合,将导尿管拔除。第五,在导尿管被拔除后,选择多孔硅胶管对其进行代替,硅胶管的直径大约在6mm左右,起到的作用是对植入的膀胱粘膜进行支撑,避免其出现粘连的现象,产生尿道阻塞。在手术结束后还需要在患者的阴道内填入2-3块碘伏纱布,经过稀释之后能够对患者尿道起到加压的作用,促进患者快速恢复[3]。
针对于可能出现的术后并发症,还需要对手术后的患者进行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在手术结束后的前期,需要每天为患者选择庆大霉素进行抗菌治疗,将庆大霉素与生理盐水混合,浓度大约是每8万单位的庆大霉素混合入40ml的生理盐水中,利用纱布浸湿后对手术切口进行包覆。另外,护理人员每天还必须对患者手术切口处的血痂进行清理,并对阴道口的分泌物进行及时的清除,如果患者的切口附近出现了坏死的组织,也要对其进行清理。在手术3d后才能够将阴道填充的纱布去除,并且给予患者洁尔阴生理盐水溶液对阴道进行清洗。在手术12d后可以尝试检测患者尿道排尿情况,如果排尿功能恢复正常,则可以拔除膀胱导尿管。在手术治疗0.5个月之后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共持续4个疗程[4]。
经过对尿道膀胱粘膜重建术的术后并发症资料进行分析了解到,在手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尿失禁、尿瘘、黏膜坏死、黏膜脱垂以及术后感染等症状,这些并发症都会严重影响患者手术的效果,并且对尿道的恢复有着较大的阻碍作用[5]。本次分析的13例患者在术后均得到了科学合理的并发症预防护理干预,因此在治疗结束后并没有出现严重的并发症。13例患者手术均一次成形,患者在手术后(3.17±0.13)d尿道外口黏膜轻度紫红色,在术后(5.29±0.21)d转为红色,在术后(9.68±0.41)d时取出尿道支架管。同时,在随后的6个月至2年的随访过程中,患者的排尿功能均恢复良好,尿线较粗,尿道口与正常人无异。同时患者在随访的过程中没有出现肿瘤复发的情况,手术成功率为100%。
人体内的膀胱粘膜具有着极强的保护作用,同时也是人体尿道手术过程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人体组织,在治疗尿道肉阜瘤的过程中应用膀胱粘膜重建术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效果[6][7]。同时,对患者进行合理的术后并发症预防护理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增加手术成功率。从本文分析中可以看出,经过合理的预防护理干预,13例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为100%,并且无一人发生术后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