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欲时代心灵的抚慰
——近年来国产青春电影叙事策略与价值观研究

2015-04-03 05:42:08艳,
关键词:都市生活年轻人青春

路 春 艳, 王 占 利

(1. 北京师范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 100875; 2. 五洲传播出版社,北京 100038)

物欲时代心灵的抚慰
——近年来国产青春电影叙事策略与价值观研究

路 春 艳1, 王 占 利2

(1. 北京师范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 100875; 2. 五洲传播出版社,北京 100038)

青春电影已经成为目前中国电影市场上最炙手可热的商业电影类型之一,短短几年内蜂拥而至的大量青春电影虽然在故事内容与表现风格上各不相同,但它们内在的叙事策略与价值观表达却表现出了很大的相通性:一方面高扬精神的力量,通过“治愈系”的叙事机制与表现风格,诉诸情感的力量,来抚慰年轻人饱经挫折、烦恼、困惑的受伤心灵;另一方面又对物质主义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加以肯定,通过精致的视听语言营造了缤纷、奢华的都市生活影像,对现代消费物欲进行无节制地展示,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影片原本要传达的情感主题,造成了影片在价值观传达上的撕裂与分立。

青春电影;叙事策略;都市生活空间;价值观

近年来,以《杜拉拉升职记》、《失恋33天》、《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小时代》等为代表的青春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异军突起,相继取得高额的票房收入,在社会上形成了广泛的话题效应,由此引发了一股蔚为大观的国产青春电影创作热潮。与以往在中国电影市场呼风唤雨的古装大片相比,这批具有鲜明商业与类型属性的青春电影投资不高,没有宏大的特效场面,却凭借贴近年轻人的现实生活、契合年轻人的心理需要的叙事策略与价值观表达,获得了更多年轻观众的认可。这些电影虽然在故事内容与表现风格上各不相同,但它们内在的叙事策略与价值观表达却表现出了很大的相通性,如对现代都市生活空间的建构、对消费物欲的大肆渲染、对受伤心灵的情感抚慰以及对女性话题的重点展示等。借助这些旨在充分迎合年轻人观影需求的叙事策略与价值观表达,国产青春电影得以在贴近年轻人生活现实的基础上构筑了一个梦想的王国。年轻的观众们从中能看到与他们日常生活体验高度吻合的故事情节,也通过电影的造梦机制得到心灵上的慰藉与满足,这正是国产青春电影过去几年来越来越受观众欢迎的内在原因。

一、“青春电影”概念厘定与国产青春电影发展简史

青春电影,顾名思义,就是以青年人为主要角色,展现青年人生活状态,表达青年人情感体验与思想追求的电影。严格来说,青春电影并不是一种具备固定的叙事套路与艺术风格的电影类型。通常所说的类型电影,指的是在好莱坞大制片厂体制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套有关商业电影的分类体系,同一类型的电影,在风格、主题、叙事结构以及人物角色等方面会表现出较高的相似度,有着 “公式化的情节、定型化的人物、图解式的视觉形象”。[1]对于青春电影来说,虽然都是讲述年轻人的故事,但不同的影片经常有着截然不同的故事题材、叙事手法、影像风格与主旨诉求。有的青春电影以唯美的影像讲述浪漫的爱情故事,如日本著名青春片导演岩井俊二拍摄的《情书》、《四月物语》等;韩国、我国台湾、泰国电影人也擅长此类青春电影的创作,《假如爱有天意》、《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初恋这件小事》等具有代表性的韩式、我国的台式、泰式青春电影在亚洲各国的观众中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有的青春电影则以现实的姿态直面青春的残酷一面,表现年轻人的反叛、焦虑、孤独、彷徨等情感体验,内容常涉及暴力、情色、毒品等,艺术风格带有导演强烈的个人印记。这类青春电影在日本和欧洲影坛较为常见,代表作有日本影片《青春残酷物语》、法国影片《怒火青春》、英国影片《猜火车》等。还有些青春电影擅长以年轻人热衷的恋爱、性等话题作为笑料营造强烈的喜剧风格,如美国电影《美国派》、韩国电影《色即是空》等,这类青春电影的主人公通常是在校学生或者刚刚步入社会打拼的年轻人,出于对性的懵懂、好奇与渴望,经常会做出一系列令人忍俊不禁的言行举止。可见,青春电影的创作类型是多种多样的,青春电影这一概念是包罗万象的,它可以是唯美的爱情片,可以是爆笑的喜剧片,可以是具有作者电影风格的艺术片,甚至可以是惊悚恐怖片,如一些以年轻人为主角、具有比较明显的青春话题性的恐怖电影《我知道你去年夏天干了什么》、《死神来了》、《老师不是人》等在年轻观众群体中都非常受欢迎。

与世界范围内青春电影的多样化创作相似,中国青春电影的创作类型也是不固定的,不同历史时期的青春电影往往有着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与主题表达。新中国成立以前,以《风云儿女》、《十字街头》等影片为代表的青春电影侧重于展现民族危亡、国家动荡、社会黑暗等现实问题给年轻人尤其是知识青年的成长造成的影响,关注点是知识青年如何在人生道路上做出正确的、符合时代需求的选择。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将近三十年时间里,青春电影同其他电影一样,成为国家向全社会普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共产主义信仰的有力宣传工具,政治性压过艺术性成为了创作上的第一要务。这一时期的《青春之歌》、《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青春电影的表现内容虽然是年轻人的生活与成长,但“青春主题被更多地赋予了国家、民族、革命等意识形态内容,青春被定义为个体为了革命事业而自我改造的一个重要阶段,个人成长的历史叙事被营造为宏大历史叙事的载体,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和消泯自我的集体主义意识压抑了青春本在的残酷性、私密性、自在性,青春成为意识形态宏大历史叙事的注脚”。[2]“文革”结束后,青春电影又成为饱经十年动乱伤害的第四代导演们借以反思历史、抚慰伤痕的创作类型。这一时期出现的很多青春电影如《我们的田野》、《小街》、《青春祭》等,一方面以现实的笔触揭示了特定历史时期对年轻人的青春和命运造成的伤害,另一方面又带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对美好的未来充满希望。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第六代导演作为一个创作群体登上中国电影的历史舞台,青春电影成为他们最重要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创作类型,张元的《北京杂种》,管虎的《头发乱了》,王小帅的《扁担姑娘》、《十七岁的单车》,路学长的《长大成人》,贾樟柯的《小武》、《站台》等均直面年轻人在成长道路上的迷惘、伤痛与呐喊,显示出了与以往青春电影截然不同的艺术面貌。第六代导演成长于中国社会大变革、大转型的时期,“社会的断层与分裂,这种源自生存母体的疼痛直抵他们的灵魂深处,让他们把镜头更多地对准一群边缘青年的空虚叛逆,感受他们生存的无意义之痛,命运的乖张暴戾之悲,因此带着非常严重的个人情绪化书写”。[3]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中国都市化进程的加快与大众文化的蓬勃发展,中国青春电影开始了商业化探索,出现了以《爱情麻辣烫》、《美丽新世界》、《网络时代的爱情》为代表的一批以现代都市生活为故事背景,讲述年轻人工作、生活与爱情故事的青春电影。与第六代导演对于青春的个人化书写不同,这批青春电影具有鲜明的商业类型电影属性,故事贴近年轻人的生活现实,叙事也更加通俗,追求吸引人的戏剧冲突性。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电影产业飞速发展,为各种类型的商业电影提供了越来越充分的生存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杂糅了时尚爱情片、都市轻喜剧等类型特色的青春电影逐渐成为中国电影市场上一种常见的商业电影类型,并在2010年前后开始展现出强大的票房产出能力,并屡屡在社会上引发强烈的话题效应。围绕这些影片在艺术质量、价值观传达、营销手法等方面或正面或负面的评价常常占据大众舆论的焦点。本文的研究对象即是最近几年来这批在中国电影市场上成批涌现的,具有明显商业属性的青春电影。

二、“接地气”——青春电影对都市生活空间的营造

在探讨国产青春电影的叙事特征以及它们取得商业成功的秘诀所在时,“接地气”是媒体和学术界经常使用的一个评价词汇。所谓“接地气”,其实是一个民间俚语,顾名思义就是指人或事有现实根基,不浮于表面。应用到艺术批评中,“接地气”的大体意思是形容艺术作品贴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能够反映出底层普通群众的生活愿望和利益诉求。电影作为一种面向大众、娱乐大众的文化艺术形式,按道理来说,“接地气”应该是最基本的创作原则之一。但是自《英雄》拉开国产大片时代的序幕后,“接地气”就成了中国主流商业电影创作的一个大问题。远离普通观众的日常生活体验,自然很难赢得观众的真正认可。

有了“不接地气”的古装大片在先,当国产青春电影以贴近年轻人生活现实,表达年轻人情感体验与欲望渴求的面貌批量出现在中国电影银幕之时,观众和评论界才惊喜于它们的“接地气”,而集中体现这份“接地气”特性的便是影片对现代都市生活空间的精心营造。电影作为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与生俱来具有都市文化属性,生活在城市里的年轻人一直是最为活跃的主力观影群体。对于有着鲜明商业诉求的国产青春电影来说,城市中的年轻学生、白领是它们显而易见的目标受众,而要想获得这一年轻观众群体的认同,就必须要在银幕上再现他们日常的生活空间——现代都市;表现他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婚恋、求学、职场打拼等;传达他们的欲望渴求——事业有成、爱情美满等,这正是近年来的国产青春电影几乎是清一色都市题材的原因。

对都市生活空间的营造,首先是对流光溢彩的城市风光的尽情展示。近年来的国产青春电影中,北京、上海、香港等国际化大都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霓虹闪烁的城市风光都在绚烂旖旎的影像画面中加以呈现,众多地标性建筑时时闪现于银幕之上,似乎是在提醒观众“这里就是你们生活于斯、工作于斯、奋斗于斯的城市”。由此,影片中的城市已不仅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地,而是主动参与到了影片的叙事进程之中。其间频频出现的无论是时尚的购物中心、高档餐厅、现代公寓、写字楼,还是简陋的胡同小巷、出租房、建筑工地等,都是影片的叙事载体:它们一方面为主人公们提供了活动空间,由此形成了剧情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在外在的视觉层面完成了对都市生活空间的建构。在电影《杜拉拉升职记》的片头部分,北京迷人的城市风光在一组快速的画面剪辑中展露无疑,演职人员的姓名则以发光的字体印刻在了高楼大厦的玻璃表面上。这一颇具新意的片头设计为北京这座城市和影片的关系写下了注脚:北京不仅是故事的背景城市,它更是叙事的参与者,它和导演、编剧、演员们一起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关于年轻人在城市职场中打拼奋斗的故事。在2013年引发过广泛争议的电影《小时代》中,上海这座时尚之都被塑造成了一座充满未来感,处处流光溢彩的奢华之城。在片中几乎每一处重要的故事情节中,都能看到上海地标性建筑的身影,陆家嘴、国际时尚中心、泰晤士小镇、马勒别墅等上海地标都是影片的重要场景。

如果说关于城市景观的影像展示更多的是在外在的视觉层面构建都市生活空间,那么,国产青春电影所讲述的植根于年轻人生活现实的故事内容则是在内在的层面构建了都市生活空间,这也是影片能够被年轻观众群体认可,并引发共鸣的根基所在。爱情友情、职场打拼、励志奋斗等年轻人的都市生活话题构成了国产青春电影常见的故事元素。年轻的观众从中可以看到故事的主人公们处于同他们一样的生活状态,经历着同他们一样的困惑与烦恼,追求着同他们一样的梦想。在由同名小说改编而来的职场爱情电影《杜拉拉升职记》中,女主人公是一个刚刚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年轻女孩,与同龄人的经历类似,她小心翼翼地开始了在职场闯荡的社会生活,其间经过辛苦努力克服各种困难,走向了升职加薪、事业有成的成功之路。经过电影手法的加工与修饰,杜拉拉的升职故事不可避免地被蒙上了一层梦幻的童话色彩,但即便如此,影片所讲述的职场打拼故事依旧具有很强的现实基础,能够得到大量年轻观众的认同,他们能够从杜拉拉的身上看到自己在大城市的生活与工作经历。在2013年情人节期间上映的浪漫喜剧《101次求婚》中,男主人公是一个长相和事业均平平的包工头,作为大龄青年时刻准备结婚却连续遭遇相亲失败,按照当下流行的评价标准来看,属于不折不扣的“屌丝”。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女主人公则是一位长相气质俱佳的大提琴手,享受着优越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按照当下流行的评价标准来看,属于当之无愧的“女神”。在影片中,经过不懈努力,外加各种机缘巧合的帮助,男主人公如愿把女主人公追到了手,并求婚成功,上演了一出“屌丝逆袭”的好戏。“屌丝与女神”、“屌丝逆袭”都是当下年轻人热衷的话题,《101次求婚》可以说是围绕这些话题,为年轻人定制的一部青春爱情电影,自然得到了大量年轻观众的追捧。2013年引发了广泛话题讨论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也可以看作是为年轻人定制的一部缅怀青春岁月的电影。年轻的观众们可以在片中看到熟悉的大学生活场景,重温当年求学岁月里的点滴记忆。可见,国产青春电影对都市生活空间的精心营造,一方面是以华丽的影像语言构建时尚缤纷的现代城市空间,另一方面则以贴近现实的姿态展示年轻人的生活状态与情感体验,传达他们的欲望诉求。正是这样一种在叙事机制上的创作特点,决定了它们在剧情内容和思想主题方面所展示出的“接地气性”。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以“接地气”来评价近年来国产青春电影的叙事特点,并不是说这批电影在以严肃的现实主义姿态直面并反思当代年轻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境遇。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创作流派,现实主义追求艺术作品对现实的客观再现与理性思考,与其对应的是推崇感性认识、高扬理想旗帜的浪漫主义创作流派。具体到国产青春电影的创作, “接地气”只是用来表明它们与以往常见的国产商业大片相比,在故事题材与主题表达上更接近活生生的社会现实,同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观众存在互动、对话的基础。贴近现实、关照现实并不等同于“现实主义”,“接地气”的国产青春电影也并不是真正的现实主义创作,相反,它们善于运用商业电影的“造梦”机制,面对年轻人在生活与工作中经常遭遇的种种挫折与苦恼,往往施以情感的热度加以化解,以此来抚慰年轻人时常焦虑、彷徨、孤独的都市心灵,这是国产青春电影在叙事策略与价值观表达上所体现出的另一个鲜明特点——情感抚慰机制。

三、“治愈系”—— 青春电影的女性叙事视角与情感抚慰机制

作为现代文明的标识,城市的出现给人们带来全新的生活体验,给予了人们从未有过的丰富想象。现代化的都市空间在彻底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生活节奏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与心理状态。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奥尔格·西美尔在其名篇《大都会与精神生活》中曾指出:“都会性格的心理基础包含在强烈刺激的紧张之中,这种紧张产生于内部和外部刺激快速而持续的变化。”[4]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们,整日在快节奏的工作与生活中疲于奔命,同时还要经受四面八方汹涌而来的各式各样的信息的包围与轰炸,难免会产生焦虑、无助、孤独、迷惘的心理感受。对于在城市中打拼的年轻人来说,严峻的就业形势、残酷的职场竞争以及日益高涨的都市生活成本,都使得在城市中站稳脚跟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近年来不断被媒体曝光,引发广泛社会关注的“蜗居”、“蚁族”群体就是对相当一部分年轻人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物质生活的捉襟见肘又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精神生活尤其是情感生活的困乏。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压力,使得年轻人的心理经常呈现焦虑、迷茫的状态,对改变生活现状感到无力,对未来的人生道路感到彷徨,与这些负面情绪伴随而来的则是内心对个人成功、物质财富以及美满情感生活的渴望。国产青春电影的创作正是抓住了年轻观众们这种典型的心理特征与心理需要,充分发挥了电影的“造梦”机制,以轻松自然的轻喜剧格调讲述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故事,诉诸情感的力量试图去抚慰了被都市生活刺伤的年轻心灵。

在国产青春电影惯用的叙事机制中,主人公(通常是女性角色)往往被设定成经受过挫折与伤害的人生失意者,或是情路坎坷,或是工作不顺,总之是对于物质或者情感的某些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在滕华涛执导的电影《等风来》中,女主人公程羽蒙是一名在时尚杂志工作的小编辑,满以为能得到去意大利托斯卡纳边旅行边工作的机会,并为此精心准备了好几个月,最后关头却被上司无情地改成了去尼泊尔旅行。虽然影片在宣传时主打“不是心灵鸡汤,没有标准答案”的口号,但就内在的故事情节与主题表达来看,影片却确确实实地为都市白领们烹制了一道饱含异域风情,试图缓解精神压力的“心灵鸡汤”。去尼泊尔之前,在职场中疲于奔命的程羽蒙住在简陋的出租房内,过着捉襟见肘的物质生活,既渴望通过个人奋斗享受到优越的、有品位的物质生活,又带有愤世嫉俗的情绪,对上流社会尤其是暴发户们的品位不屑一顾。到达尼泊尔后,程羽蒙最初还是一如既往地虚荣,刻意在同伴面前假装出一副阅历丰富,对尼泊尔根本看不上眼的模样和姿态。但随着旅行过程的深入,尼泊尔优美的自然景色、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以及尼泊尔人悠然闲适的生活状态,还是慢慢地影响到了她对生活与工作的态度。这期间,程羽蒙在旅行中结识了“富二代”大男孩王灿。在他的带动下,程羽蒙重新拾起了被自己嫌弃的本名“程天爽”,这意味着她又找回了在快节奏、物质化的都市生活中所失掉的本真。透过程羽蒙的尼泊尔之行,影片似乎是在告诫年轻的观众,在拼搏奋斗的路上,不应过度沉陷于对物质的追求而迷失了自我,精神上的自由比物质上的充足更加重要。遗憾的是,影片在整体叙事线索及人物行为逻辑发展上还有诸多生硬之处,令一场美丽的旅行成了略显乏味的说教。

同样由滕华涛执导的电影《失恋33天》有着类似的叙事套路。女主人公黄小仙与程羽蒙一样,是一个在城市中打拼的普通上班族。不过,与程羽蒙职场失意不同,黄小仙受到的伤害是私人情感领域的——结婚前夕被相恋七年的男友抛弃,而抢走男友的是自己相交多年的闺蜜。这种情感上的双重伤害几乎瞬间将她击垮,她情绪消沉,无心工作。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时期,黄小仙同程羽蒙一样,也遇到了一个类似于王灿的“阳光天使”——男主人公王小贱。作为同事,王小贱在其失恋后为其提供了无微不至的关怀,有时甚至会用刻薄的语言激励黄小仙振作起来,开始新的生活。王小贱的关怀与激励使得黄小仙很快就从失恋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两人开始了同租一间公寓居住的合租密友生活。凭借“接地气”的失恋故事以及轻松诙谐的表现手法,《失恋33天》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话题效应,深受年轻观众喜爱,并被年轻的网民们冠以了“治愈系”的称号。所谓“治愈系”,并不是一个正统的艺术流派或者审美范畴,而是一个在网络上流传的、年轻人喜欢使用的词汇。“治愈系”的文艺作品在表现风格上较为清新自然,在节奏与情绪表达上较为舒缓,不采取激进的宣泄方式缓解现代人的精神压力,能够在较长的时间内起到放松心情、温暖人心、净化心灵的作用。具体到《失恋33天》等国产青春电影,“治愈系”即是指影片讲述的故事充盈着情感的力量,能够温暖人心,并且叙事手法采用的是较为克制的轻喜剧表达方式,摒弃了癫狂恶搞式的搞笑手法,不堆砌大量的疯狂笑料来令观众宣泄情绪,而是力求在一种淡淡的幽默氛围中放松观众的心情,抚慰观众焦虑不安甚至是受过伤害的心灵。

除了上述两部影片,观众在《摇摆的婚约》、《意外的恋爱时光》、《分手合约》、《被偷走的那五年》、《101次求婚》等近年来问世的众多国产青春电影中,都能轻易地发现与黄小仙、程羽蒙类似的在感情、事业甚至是生理方面受过伤害的女主人公形象,而在影片的叙事进程中,为她们抚平心灵伤痕,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的男主人公基本都是与王灿、王小贱一样的性格乐观、感情细腻、有责任心的“阳光天使”形象。

国产青春电影在创作上之所以普遍采用女性叙事视角,一方面是因为在传统的社会生态格局中,女性相对男性处于弱势地位,在两性关系中处于被保护的位置。在影片“治愈系”的叙事机制中,将经受挫折与伤害的主人公设定为女性角色,让男性角色施以慰藉与呵护,符合两性的传统关系和观众的心理预期。另一方面,在现代的都市生活中,女性无论是在工作事业、家庭关系还是社会地位上,都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独立性。越来越多的都市女性摆脱了传统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被动位置,变得和男人一样主动地追求事业成功,追求真爱。女性身份的这种变化是现代都市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由此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社会话题,为国产青春电影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故事素材。从受众接受的层面看,国产青春电影选择以女性角色为叙事中心,诠释各种各样的女性话题,也有利于影片在女性观众群体中的传播,充分挖掘电影市场中的女性消费潜力,因为相较男性,女性内心柔软,情感世界更加丰富,更容易与影片的故事情节产生共鸣。

四、“拜金”——青春电影对消费物欲的传达与价值观的撕裂

近年来,国产青春电影除了普遍采用女性视角与情感抚慰机制外,另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这些影片均花费了大量笔墨刻画现代都市丰富、时尚、华丽的物质生活,对于消费时代的物欲有着正面、直观、近乎是赤裸的传达,形形色色的时尚品牌与各式各样的高端生活方式频频出现在影片的故事情节中。如《杜拉拉升职记》邀请了好莱坞“时尚教母”、金牌服装执导帕翠西娅·菲尔德为片中角色量身打造一件件绚丽缤纷的时尚服装,将影片在一定程度上变作了一场90分钟的“时装秀”。国产青春电影不吝笔墨、不惜成本地营造奢华、高端的物质生活场景,从外在层次看,这可以营造出充满现代气息的都市生活空间,并可以为各种品牌广告在片中的植入创造有利条件,从而增加影片的收益渠道;从内在层次看,这种对消费物欲的传达则契合了当今消费社会的大众心理,能够满足年轻观众对物质主义生活方式的各种想象。在现代都市社会里,商品的种类与数量都极大丰富,人们在进行消费活动时关注更多的是商品的符号价值与文化特性,消费的主要目的不是享受消费品的使用价值,而在于消费品的符号象征意义。“一件商品,无论是一辆汽车、一款大衣、一瓶香水,都具有彰显社会等级和进行社会区分的功能,这就是商品的符号价值。”[5]对于商品的需求由具体的使用价值偏转为抽象的符号价值,这便是现代都市生活中消费主义的核心内容。消费主义的威力是巨大的,它“借助大众传媒等形式,以推销商品为动力,无形中将社会不分阶层的所有人都裹挟于崇尚消费至上的价值系统和生活方式中”,[6]而年轻人正是现代都市里最活跃的消费群体之一。相较于他们的父辈,当下的年轻人大都没有极度匮乏物质资料的生活体验,缺乏艰苦朴素的生活态度。这使得他们更加容易以积极的姿态拥抱消费社会与消费主义文化,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最大限度的物欲享受和消遣,通过对物的消费和占有体现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身份地位。可见,国产青春电影对都市物质生活的全方位展示以及消费物欲的传达迎合了消费时代年轻观众们的心理特征与心理需求,满足了他们对都市生活的华丽想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实现了对高端物质生活方式的想象性占有。

但是,国产青春电影这种对于消费物欲的充分展示,与它内在的情感抚慰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是矛盾的,这导致了影片一方面在主题上推崇精神至上,诉诸情感的力量可以治愈年轻人受伤的心灵,主张精神上的自由与情感上的满足比物质享受更重要;另一方面却又在具体的叙事进程中以近乎炫耀的姿态尽情展示高端、优越的都市物质生活,毫不掩饰对消费物欲的肯定,这无疑会导致影片出现价值观撕裂的状况,影响对情感主题的传达。如在《杜拉拉升职记》中,女主人公最后辞去了高薪工作选择与爱人在泰国重聚,抛弃优越的物质生活转而追求精神情感上的自由与幸福。但在具体的叙事过程中,影片又费尽心思地构建了一个处处灯红酒绿、流光溢彩的北京城市形象,到处都充斥着物质主义至上的气息。正是由于影片营造了一个如此高扬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的都市空间,影片最后杜拉拉所做出的抛弃物质拥抱情感的选择,才显得有些突兀,与影片整体的叙事情境并不融合,从而很难真正打动观众。

由于对现代消费物欲所做的无节制的传达,而造成影片在价值观上的撕裂,这种状况在电影《小时代》中有着极端的呈现。影片在服饰、道具的使用上极尽奢华,各种顶级奢侈品牌轮番登场,将以往都市爱情电影所惯常的时尚包装手法发挥到了极致。年轻的主人公们不管身份和职业如何,都毫无例外过着身穿华服、纸醉金迷的浮华生活。客观来讲,拜金、炫富并非《小时代》的故事主题,四姐妹之间的深厚“闺蜜情”才是影片旨在表达的重点。但是,虽然影片通过主人公的自述口吻不断强调四位姐妹超越物质的深厚友情,但仔细分析四人关系,不难发现,“富二代”顾里明显占据中心位置。对于其他三人的生活、工作以及情感问题,在四人关系中占据支配地位的顾里最具有话语权,不管在物质上还是情感上,其他三位姐妹对顾里具有明显的依赖性。三人选择依附于顾里,表面上是由于顾里具有“女王”性格,对事务的掌控欲望强烈,本质上则是由于顾里作为富二代所拥有的财富优势,对于顾里的依附与崇拜也就等同于对物质和财富的依附与崇拜。由于将青春与爱情跟财富和物欲紧紧捆绑在了一起,毫不掩盖对奢侈品牌所代表的高端物质生活的崇拜,毫无节制地在银幕上炫富,以致原本应该占据影片叙事中心的友情、爱情、奋斗、励志等主题反而沦为了可有可无的配角,影片彻彻底底地沦为了一场全方位诠释消费物欲的华丽盛宴,留给观众最深印象的是主人公们一件件高端定制的时尚华服与一处处富贵奢华的生活场所,自然缺少了真正打动人心的情感力量。

但是,从电影的造梦机制上看,《小时代》同众多国产青春电影一样,都是成功的。它们迎合了现代都市中年轻人的心理需要,在银幕上勾勒了金碧辉煌的浮华都市生活,片中有各种各样的时尚品牌,有身着华服的俊男靓女,有年轻人的友情、爱情与职场奋斗,满足了一群即将或者刚刚以独立身份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对现代都市生活的各种想象。这正是近年来国产青春电影屡屡创造票房佳绩,广受年轻观众认可的基础所在——贴近年轻人的都市生活体验,契合年轻人的心理特性与心理需求。但是,国产青春电影一方面高扬精神的力量,通过“治愈系”的叙事机制与表现风格,诉诸情感的力量抚慰年轻人饱经挫折、烦恼、困惑的受伤心灵;另一方面又对物质主义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加以肯定,通过精致的视听语言营造了缤纷、奢华的都市生活影像,对现代消费物欲进行无节制地展示,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影片原本要传达的情感主题,造成了影片在价值观传达上的撕裂与分立。所以,国产青春电影想要取得更大的发展成绩,获得艺术与商业上的双重成功,还需要继续在叙事策略与价值观表达上多下工夫,在银幕上更为准确、更为精彩地呈现出年轻人真实的生活状态与内心渴求,与年轻人实现深层次的互动与交流。

[1] 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31.

[2] 韩琛.后革命时代的青春期小史——论青年亚文化与“第六代”电影的青春叙事[J].东方论坛,2007(3):52-56.

[3] 陶然.《致青春》对中国大陆青春类型片的转折意义[J].小说评论,2013(S1):202-204.

[4] [德]齐奥尔格·西美尔. 时尚的哲学[M].费勇,等,译.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186.

[5] 陶东风. 大众文化教程[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41.

[6] 毛华栋,章晓佳.中国当代的消费主义文化探索——以电子产品的消费为例[J]. 当代社科视野,2011(11):12-17.

(责任编辑:李孝弟)

Soul Consolation in the Materialistic Times——Research into Domestic Youth Films in Terms of Narrative Strategies and Value Outlook

LU Chun-yan1, WANG Zhan-li2

(1.SchoolofArtandCommunication,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 2.ChinaIntercontinentalCommunicationPress,Beijing100038,China)

Youth films have currently become one of the hottest commercial film types in China′s film market. In the past few years, youth films surge in great number. Despite their difference in contents and styles, they share great similarities in narrative strategies and outlook on value. On the one hand, they sing highly of moral force, and resort to the emotional consolation through "healing" narrative mechanism and expressive style to comfort the youth whose souls are saturated with setbacks, troubles and confusions. On the other hand, these films affirm the materialistic life style and attitudes by exquisite visual and aural language to create magnificent, luxuriant metropolitan life images, demonstrating unconstrained materialistic desires for consumption in modern society. This has in a great degree impaired the intended emotional themes and caused avulsion and opposition in conveying value outlook.

youth film; narrative strategies; metropolitan life space; value outlook

10.3969/j.issn 1007-6522.2015.02.005

2014-09-22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3BC026)

路春艳(1971- ),女,辽宁沈阳人。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J912

A

1007-6522(2015)02-0066-09

猜你喜欢
都市生活年轻人青春
荆棘玫瑰
微探险:见识不一样的世界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当代年轻人有多惜命
意林(2020年19期)2020-11-06 04:05:35
跟着网友游,开启一场都市生活美学之旅
现代苏州(2019年16期)2019-09-27 09:30:36
年轻人如何理财
想你所想 不止于车
汽车生活(2018年5期)2018-06-21 06:31:04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Coco薇(2017年10期)2017-10-12 19:26:55
年轻人
智族GQ(2017年1期)2017-09-13 04:35:16
青春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