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档 案』

2015-04-03 04:32宗金林
档案与建设 2015年12期
关键词:扬州市档案馆工作

宗金林

(扬州市档案局,江苏扬州,225002)

档案不是象牙塔,档案要走出深闺。

档案来自于人民,理应服务于人民。

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资政是它的主要功能。

堆积如山的档案,规范化地管理、利用、传承,是档案人的天职。

与档案结缘

说起“档案”这个词,并不陌生,《现代汉语词典》如是说,分类保存以备查考的文件和材料。一般而言,人们认知档案都从此开始。但从专业学科角度来审视,这样的定义有失偏颇,无论它的内涵还是外延都不全面,它仅仅包括了档案中的一部分。作为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从这个狭义的定义中,只要简单地记住:经过自己亲手起草撰写的“文件和材料”,具有“保存以备查考”的价值,都将成为“档案”。足矣!这就是人们的档案意识。

一个有文化的人,无时无刻都在与文字打交道,对于自己的劳动成果,无论是“宝”还是“草”,敝帚自珍,都倍加珍惜,这就形成档案的雏形。由此可见,有文化的人都是档案工作的参与者和实践者。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作为一个管理者特别是文秘工作者,可资查阅参考的资料,对于履行好自己的职责,顺利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至关重要,往往是一项重大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档案也是管理者、文秘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帮手。

在我40年的工作中,档案与我结伴而行,档案时时刻刻在我身边,这种下意识的认知伴我一生。当我不知“档案”为何物时,就把我自认为有价值的照片、手稿、各种证件等等,分门别类加以整理和保管。几十年的积累,由少积多,比较客观、全面、真实地反映了我的人生轨迹。联想到时下干部档案造假的时弊,我认为除心怀叵测之人外,绝大多数因档案法制意识不强所致。我曾遇见一位老同志,仅档案材料中反映本人年龄的就有四个版本,加上户口和身份证,其年龄就有六个,固然有文化程度低、旧时资料缺乏等因素,不注意保存已有的资料、随意性大是其根本原因。此非小事,说小了,个人的诚信,说大了,对党的忠诚。只有完整地保存好已有的和即将生成的资料,只有具备了档案法制意识,这类顽症才能根除。

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机关文书,此后长期从事文字工作,写领导讲话、编情况简报等等,历史资料要查阅,新的资料要整理,这既是文秘人员职责所系,也是档案工作的应有之义。对这些已形成材料的归类、划控、排序、装订、上架等等程序,均有规范遵循,只要做个有心人就不难,难就难在不被重视。

1986 年夏,我调入刚刚组建的审计部门工作。组建时间不长的审计部门,百业待兴,秘书部门接收了来自方方面面的材料,有的四处散撒,有的堆放在橱柜里,极不方便利用,领导将档案工作交由我和一名专职人员负责,要求迅速改变现状。我们首先制订了《扬州市审计局档案工作暂行规定》,让档案工作有章可循,让档案人员有事可做,让散落的档案有“家”可安。特别是审计业务档案,实行谁主审谁立卷,进一步明确了责任,从此审计档案工作逐步走上了轨道。后来我分管了这项工作,率先在全省审计系统实现了档案管理星级达标满堂红。

2005年,我到县市工作,与我共事多年的身边工作人员也成为县(市)档案局馆长,我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档案工作和档案人员,从情感上缩短了距离。我也开始关注档案,虽然不分管此项工作,但通过自己的影响,帮助协调解决诸如房屋的维修、经费的不足、设备的更新等等小事,也参与接待上级档案部门的领导和专家,留下了比较好的印象。

2010 年,没有想到竟然与档案有了如此的邂逅和亲密接触,我也成为掌管一方的档案局馆长,揭开了我人生的崭新一页。几年来,我和我的同事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强有力的领导下,创一级馆,修二轮志,改扩建新的档案馆,开展系列主题活动,打造工作亮点,赢得了赞誉,得到了好评。事实证明,这是一支能做事、做成事的团队,这是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队伍,这是一个具有高专技能的知识分子群体。

我对档案的理解

我的书房里,有各种版本的《档案学》,可谓是专家之述、权威之论。但对何谓档案,仁者见仁,众说不一。档案学既古老又年轻,时代赋予其新的内容、新的内涵、新的问题、新的挑战,需要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不断地创新、完善和充实。作为一个实际工作者,要揭去档案神秘的面纱,不断提炼实践中的真知灼见。

——档案无处不在,档案就在你身边。这是今年“6.9 国际档案日”的主题,它客观地揭示了档案存在的普遍性和大众化。它告诉人们,只要你是一个有心人,档案时刻伴随着你。这样的理念,应从娃娃抓起、从家庭做起。中国传统的家族传承,靠的就是延续不断的家谱,这就是宗族祠堂里的档案。家庭是国家的细胞,这一部部家族档案,构成了完整的家国史。家庭如此,一个单位、一个地区更是如此。一张不被看好的照片,一份不起眼的资料……有可能成为日后重要的历史凭证。今日的遗弃,将会成为日后的遗憾。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档案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档案部门应审时度势,抓住时机,指导人们的行动,激发人们的热情,培植人们的意识,从而推动全社会重视档案、爱护档案、利用档案风气的形成。让档案伴随着你,使你的人生更精彩。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也常常遇到这样的尴尬,某次重大活动、某位领导人的音像资料无档案可查,更有甚者,有的工作人员利用工作之便,违法窃取公共档案,使国家档案资源白白流失。谁之过?追根溯源,档案意识不强、法纪观念淡薄是主要原因。中科院院士吴征铠,大名鼎鼎的科学家,他连一张出国购物报关单,都作为重要的资料留存至今,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档案是精神层面的物态表现。奥地利著名作家弗兰茨·卡夫卡有句名言,叫做“一切归档!”这句话揭示了一切事物的终极状态。一切人类活动,无论是轰轰烈烈,还是默默无闻,都将随着岁月的冲刷和时间的磨蚀而沉寂,简化成一种最纯粹的物质形态而存在,这就是档案。上到帝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概莫能外。一个单位也好,一个地区也罢,你的领导和成员总有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而留下永恒记忆的就是档案,档案馆里将永远寄存着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辛劳耕耘的每一个人的“身影”。

档案如实、客观地记载着人们所付出的辛劳与汗水、智慧和足迹,从而把人们的精神生活通过“档案”这种物态形式保存留世。从这个意义讲,档案工作理应受到社会各界的重现,它存史、资政、育人的三大功能,都是人民创造历史的深化和延续。档案是客观的,既记载社会贤达的丰功伟绩,但也是揭露社会败类的铮铮铁证。

——档案物态形式的多样性,使得实体档案精彩纷呈。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传统档案收集范围远不能涵盖丰富多彩的记忆,而浩如烟海的纸质档案已难以适应现代化的信息索取与传递方式,单一的“点对点”的档案利用服务也不能适应市民多样化利用需求,“碎片化”的档案文化传播习惯也难以满足社会各界对记忆的广泛需求。这些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档案载体具有时代特征和多样化的存储介质,忠实记录社会发展的轨迹和面貌。这几年,我们构建“大档案”工作格局,不求所有,只图所用,整合资源,提升实力;这几年,我们以“兴馆之本”的理念,推进大征集工作,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档案形态,一大批字画、雕塑、工艺品、音像资料、奖牌、证照等多介质档案征收进馆,丰富了馆藏、扩大了服务、提升了实力;这几年,我们大力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打造数字记忆工程,为档案“互联网+”打基础、做准备,今天的档案通过光与磁为媒介,把偌大的档案馆变成随身可携带的光盘、磁盘,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便捷、高效。

——让“沉睡”的档案活起来、动起来,这是档案生命力所在。这几年,我们努力在“两个变”上下功夫。即把死档案变成活资源,把档案库变成思想库,这是对新时期档案工作的新要求。利用是档案工作的“魂”,如果丢弃这个魂,堆积如山的档案形同“废品”。让每一份档案说话,赋予它生命,体现它的价值,无疑是提升档案工作新境界的重要方面。查档服务是很重要的对外窗口,除了人性化的服务措施外,关键要让来者有一个满意的结果。这几年,我们把抢救而来的破产企业档案当中关乎职工切身利益的档案、婚姻档案、知青档案等民生档案,加以规范整理并数字化。目睹一个个为解决实际问题而来、带着具有证明力的档案凭据满意而归的人们,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油然而生。挖掘档案资源,打造档案文化精品,既扩大了对外宣传,又深化了档案工作内涵。《清宫扬州御档》,18 册,洋洋洒洒,赢来殊荣就不足为怪了。类似于这样的文化精品,接二连三,报章刊物上研究性的文章层出叠见,一批档案文化人才走向成熟。馆藏档案的定期不定期向大众展示,成为档案利用的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每逢重大节日、重要活动,中心工作,通过办展览,紧贴主题,展示档案,传播档案文化,发挥资政、育人的作用。

——静心务实是做好档案工作的前提。在这个浮躁喧嚣的时代,档案馆是一片“净土”。这里,没有轰轰烈烈让世人瞩目的伟大业绩,没有鞭炮齐鸣、掌声雷动的“开工典礼”,更没有车水马龙般的人潮涌动……有时静得让你寂寞、让你发慌,让你远离尘世。档案馆里是这样,档案工作也是如此。成年累月,重复劳动,心态不好,工作不好,志趣不高,难入佳境。只有心无旁骛闭门修行,才能使档案工作向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目标追赶。

档案馆里的“宝贝”

馆藏清代《扬州行宫名胜全图》(局部)

扬州市档案馆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新建的市档案馆库房达4000多平米,上下五层。馆藏档案由原小扬州市、扬州专区、扬州市三大板块组成,号称30多万件的库存。其基本特征为,新档案证据力足,老档案考证性强,特殊档案趣味性浓,历史档案收藏价值高。这些年来,档案人开拓思路、开动脑筋,征集了一大批特殊档案。

百年来,仅从扬州中学走出去的院士就有45位,堪称“院士”的摇篮。这几年,我们通过各种渠道与各位院士取得联系,表达家乡档案馆征集档案之诚意,得到了各位院士的纷纷响应。其中以“吴氏四杰”为代表的院士档案就达1400多件。档号为241—323,吴白匋在《宋词三百首》线装本上的注释,精美的“蚁头小楷”严谨而有见解地注解着自己的研究成果,深深地表达了对古人的敬畏,并将这一凝聚心智的心爱之物寄语其书法家侄女“娃侄妥善藏之”,其侄女吴娃女士慷慨捐赠予家乡档案馆,让更多的人有幸了解和一睹“大家”的风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遗产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档案人怀着一种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抢救性地向全社会征集非遗项目传承人档案,得到了有识之士的鼎力相助。目前,已有雕版印刷传承人陈义时、扬州剪纸传承人张秀芳、扬州玉雕传承人江春源、扬州漆器传承人张宇等一批“国字号”大师的代表作、成名作或手稿、模型收入馆藏,为传承和发展积累了第一手资料。其中,档号162—17,为陈义时大师的一块雕版原件,弥足珍贵。档号70—80,为张宇大师摘取全国工艺桂冠的一对《江天一览》雕漆大瓶的原创图稿,具有极高的存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档案馆非艺术馆,但馆藏的300 多幅字画,其史料价值远远高于艺术价值。其中,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30多幅,被列入珍贵特色档案。书画作品本应藏于艺术馆,但扬州市档案馆不仅系统收藏了扬州国画院历任院长的作品,还收藏了具有个性化的书画作品。李亚如,解放后曾担任扬州市副市长、扬州市国画院院长,诗、书、画、印皆精,耄耋之年,老人捐出一批作品。同时,齐白石关门弟子王板哉的字画、享誉全国的颜裴仙的梅、吴砚耕的菊、李圣和的牡丹、何庵之的花鸟、魏之祯的隶书、蒋永义的铁线篆、陈忠南的鱼等一批名家作品尽收馆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外开放的大门随之打开,扬州作为对外门户的重要城市,先后与五大洲数十个国家的城市建立城际间的友好往来。扬州市档案馆馆藏的400 多件文本、实物档案,就是这一件件历史事件的最好见证。这批档案绝大部分由外事部门转交而来,市“两办”每年都定期造册交存。数百件档案,有签署的协议,有互赠的特色礼品,有重大活动音像资料,有重要人物的互通信函……精彩纷呈、琳琅满目,成为一个地区的“名片”,为日后建立友好城市特色档案馆积累了资料。

在馆藏的档案中,建国前的老报纸共有670 册,其中有一份清朝光绪21 年(1895)出版的《新闻报》最为珍贵。《新闻报》,创刊于清光绪十九年正月初一日,即1893 年2月17日,是中外合资的产物。这张出版于当年8 月8 日的报纸,文字密不透风,版式就像奏折,用繁体字竖版印刷而成。且不谈其刊载的内容,手捧120 年前的这份“古董”,你仿佛听到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的慷慨陈词以及甲午中日战争“隆隆!”的炮声……

猜你喜欢
扬州市档案馆工作
扬州市直击一线精准执法 媒体直播显成效
扬州市深化危化领域精准执法
云南省档案局办公室关于表彰2018年度《云南档案》优秀通联组及发行先进单位的通报
不工作,爽飞了?
全省部分档案馆新馆掠影
蓮葉田田清風來——记扬州市廉政文化展示馆
when与while档案馆
选工作
科隆档案馆突然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