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亚鹏
(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江苏苏州,215004)
我国的丝绸织染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技艺也高超。自古以来,苏州就是丝绸之乡,苏州丝绸润泽着苏州这方土地,给苏州人文、社会的发展带来辉煌的荣耀。在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的馆藏档案里,保存着苏州近现代丝绸工业发展中所包含的一项既古老又现代的技艺档案——丝绸织造纹样工艺中的意匠图。意匠图的设计制作是丝绸织造工艺技术发展的文化、美术等特性的完美表现。
在丝绸织物的织造中,特别是提花织物的织造,想要通过不同颜色的丝线织出丝绸特有的质地感,织出丝绸面料上的各种花纹图案,需要通过手动控制、机械控制或自动控制等不同方法来对织物的经、纬线进行复杂而又有规律的上下摆动、穿梭,从而织出需要的丝绸面料花样图案。各种花样图案的编织需要通过织造工艺中的纹制工艺来完成。自战国至秦汉,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改进,到唐宋时期,纹织工艺逐步趋于完善。据记载,直到明代以前,我国传统的纹制工艺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8世纪末,法国纺织工匠综合前人的革新成果,发明了结构简单而又合理的纹版提花机,用机械提花代替手工牵花。目前,丝绸织造纹制工艺已发展到当今提花织造的自动化控制。
我国在唐代已开始用手动拉花机织制提花丝绸织物,手工拉花机上经纱是用独立束综手动的提升,提升束综以“花本”为依据,花本的制作称挑花结本,这就是早期的纹制。传统的纹制工艺以“挑花结本”来完成,包括三个工艺过程:挑花、倒花、拼花。挑花是花本最基本的工艺,对于织物花纹正确显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从古代直到近代,由于都是手工传统工艺织造为主,要把花纹图案织制到织物上去,仅以直观的实物展示。而且,古代没有意匠纸,只能用画稿直接挑花,难度更高。
传统的挑花技术将花稿纸样以九宫格方式,分作若干个方格花布或长格,计算出每个纵、横格内所占有的经线与纹纬数,按组织结构进行编纹挑花结本,首次挑花完成的花本,俗称“祖本”,亦称“花脚子”。
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近代按九宫格原理和织物的经、纬密度之比与纹格的关系,发展为意匠专用格纸,作纹制填绘之用。把不同的图案纹样织制到丝绸织物上,需要根据图案纹样结合丝织物的组织结构将各种不同图案纹样放大,绘制在一定规格的格子纸上,这种格子纸称为意匠图纸,格子纸上的图纹统称意匠图。
意匠图的绘制和设计,在整个丝绸织造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在丝绸织造过程中,不同图案和花纹最终要在丝绸面料上体现出来,需要通过人工绘制意匠图,把复杂的图案和花纹经过简化后,形成不同的经线通过特殊的装置,让其分别进行上下的摆动,同时让不同纬线进行来回穿梭,最终织出预先设计的花纹图案。
要织出预先设计好的花样图案,首先要采用自然景物、几何图案和变形文字等设计纹样。然后,结合织物的组织结构和织机条件,用铅笔将纹样的图案按比例放大到特定规格的意匠纸上,称放样。
第三步将意匠纸上的图案轮廓线按花纹的组织结构以不同颜色描绘成意匠图,称勾边。在勾边的花纹轮廓内,涂以与勾边相同的颜色代表花纹的各种组织;然后点绘间丝点(经纬交织点),以赋予花纹姿态和控制花纹中经纬纱的浮长,增加提花织物的牢度。最后,根据意匠图规定的经纱提升和下降规律,用纹版轧孔机对纹版进行轧孔。每一块纹版控制提升经纱形成一次梭口。将一个花纹循环所需要的轧孔纹版顺序用绳或线编联成纹版帘(俗称花本),供提花织机织制大花纹织物。传统的纹制工艺流程很长,工作费时,对手工技能要求也高。
意匠图形的大小用一个花纹循环所需要的纵、横格数表示,在意匠图设计绘制中,根据花样图案,结合不同织物的组织结构,需绘制不同纹版的意匠图,如果把花样用意匠图来表达,需根据织物提花的经纬线用四张意匠图来分解,即每一幅意匠图控制着一块纹版上的经纱。
意匠图上涂绘的颜色只代表织物中不同的组织结构,并不代表花纹的色彩,也不必与纹样色彩一致,只要求用色醒目、花界分明,便于识图和纹版轧孔。如果同一纹版内有不同的经纱时,则需用不同色彩画出,以区分不同的经纱。
花纹图案仅一种颜色,并有规律分布,用一张意匠图也可。
20 世纪60 年代出现了纹制工艺自动化系统。它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应用光电装置对纹样进行扫描,向电子计算机输入花纹的色彩信息形成意匠图,然后将意匠图信息输入纹版轧孔机自动轧孔。因此,意匠图还可存储以备用,这一方面扩大了意匠图的使用范围,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意匠图的制作效率。我国直至20 世纪80 年代从国外引进全自动织造机后,才开始运用高效率的自动提花织机,织造生产的丝绸面料花纹和图案千姿百态,既体现了中国传统花纹图样,又体现了现代气息。如原苏州东吴丝织厂80 年代开始投入生产的著名丝绸面料花塔夫绸,就有近百种意匠图设计纹样,此外还有90年代定制生产出口到日本消费市场的丝绸纹样图案意匠图。
钱小萍主编:《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丝绸织染》,大象出版社,200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