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本刊记者 李仕羽
(资料图片)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诚如高尔基所言,一个不爱读书的城市,是没有希望的城市。
“书籍和阅读可以说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我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我国全民的阅读量逐年增加,这是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十分重要的标志。”今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专门就读书问题答记者问时如是说。总理声音背后,是连续两年,“全民阅读”都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星星点灯,星火燎原,在重庆,全民阅读活动已贯穿数年—十里书香,浸润全城。
重庆全民阅读实践始于2004年。自此,每年5月至9月重庆都要开展“好书伴我行—重庆市未成年人读书活动”,迄今已吸引全市中小学生超过3000余万人次参与活动,为全民阅读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7年,第十七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重庆举办,第一次提出全民阅读的办会理念,由此拉开了山城人民阅读的帷幕。借助这次文化盛会,重庆全力推进以“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和谐文化”为主题的全民阅读活动,先后举办了149项主题读书活动,吸引近500万民众直接参与,崇尚读书、热爱读书在全市范围内一时间蔚然成风。
2008年,重庆市政府决定在全市范围内举办公益性质的“重庆读书月”活动,并于当年2月,启动了读书月徽标、主题语、张贴画征集活动。从此,“重庆读书月”承载着“山水之书”的美好寓意,开始了大力推广全民阅读的历程。
读在重庆—2008年8月,首届“重庆读书月”活动如约而至,在为期7天的时间里,共吸引了18.2万余市民前往参观和采购,销售图书26万余册,总销售额350余万元。此后,重庆以读书月为文化品牌,连年定期举办“重庆读书月”活动,将读书作为一个重要文化符号进行打造,激发了全市人民的读书热情,全民阅读的号角越发响亮。
读在重庆—一座座“家庭图书馆”正如春笋般萌发,让社区邻里之间成为传递书香的桥梁。数百户普通家庭依托公共图书馆资源,将图书馆搬到自己家中,带动家庭成员、亲戚朋友和社区居民开展阅读活动。走进其中,城市的喧嚣仿佛骤然消失,只余下静心读书的清凉与安适,而思想与文化,精神与情怀却于无声处肆意澎湃,奔腾不息。
读在重庆—24小时书店的夜灯已经亮起,无异于在这座城市上空,又点亮了一盏文化灯烛。放弃传统的书店卖书模式,围绕“时尚文化生活方式”,这里有无以伦比的阅读空间环境,堆砌着畅销的英文原版图书、港台原版图书,更引入日本、泰国、台湾、香港等地独立创意人的设计作品,一切皆为顾客创造良好文化体验感而呈现,营造出又一个重庆的文化聚集地。
读在重庆—无论是深藏在农家乐里的精致读书木屋,还是场坝上创新开展,乡音嘹亮的“读书广播”,抑或村委会图书室男女老少静静翻看图书报刊的美丽风景,甚至“装在背篓、送到家门、暖到心头”的流动书社,阅读,让山城每一座村庄不再只有鸡犬相闻,袅袅炊烟,更有书香萦绕,沁泽乡风。
读在重庆—经过年复一年的努力和积淀,截至目前,重庆已成功举办了七届读书月活动,吸引超过5000多万人次直接参与,与之相伴随的,则是不断改善的阅读基础设施,更加高涨的大众阅读热情,以及日渐浓厚的城市阅读风气。书香背后,不仅熏染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形象和品位,更为市民打造出一个诗意栖居的阅读家园。
从繁华街巷到村野阡陌,那些散落在全市图书馆、咖啡屋、老洋房、私营书店、校园教室、公园草坪、楼宇会议室、居委活动室,甚至家里客厅的阅读组织,因共同的追求繁衍出一段段心与灵的相约,述说着一个个温馨动人的故事。它们,是推动这座城市全民阅读的强大力量。
重庆,一座书香扑面,诗意弥漫,情怀动人的城市,一座以阅读承载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之都。
读在重庆,只为遇见更好的世界,也为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