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仑]
我买车是要365天开的,价钱是按这个定的,实行“单双号”后,等于把车的一半功能给我废了,可是我缴税又没按单双号缴……我觉得政府在公共政策上,一定要保持制定政策的科学性。
我前年在新加坡理工大学读了一年MBA,专门研究他们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比如,交通拥堵问题怎么解决?他们改善信号系统,这是第一种方法;训练司机是第二种方法;还有一个方法相当于收一点钱。新加坡开车是自由选择的,如果你有时间又不想花钱,就走可能堵一点的路。如果你是商务人士,很在意时间,那么你就走快的路线,得交钱。但并不乱收钱,有零有整,很精确,而且开车过去的时候,电子眼照一下,钱就收走了,一点都不影响效率,十分人性化。
所以,在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我们的思维要做一些调整,政策制定应该以人为本,要让人满意、舒服、安全,让人们生活得更方便、更美好,而不仅仅是管理者方便。北京的强制规定,就都是让管理者方便。如果要按人口聚集度横向比较,东京、纽约都比北京高,GDP也更高,但它们也没有强制什么。
城市化发展盲目贪大,基础设施投资巨大,政府过度关注房地产的发展,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重要的是交通混乱,让城市中的人生活、工作极不方便,每天大量时间花在路上。现在普通的北京上班族每天要花3~4个小时在路上。
按照过去的经验,城市的发展一定先有产业,后有就业,先有人的聚居,然后才有商业,有公共医疗、服务、教育,等等。产业是一个龙头,比如说首钢带动北京,比如说纺织业带动英国的曼彻斯特。我们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是由房地产带动城市,怎么带?弄一个新区修一条路,搬几个政府部门盖一堆住宅,然而这个城市啥产业也没有,多少年都是空的,所以变成睡城、鬼城、空城。这是我们应该反思的。我们不应该用房地产和政府牵动城市化,一定要有产业主导,产城一体,才能使这个城市活起来。
长大了就懂事了,懂事了就和周围环境相处得自然了。也许房地产行业都是这样的,早期特别不注意,只想拆,多盖房,赶紧卖。现在就会注意,如果这个地块上有一些历史痕迹遗存,那我们就尽可能地把这个历史——哪怕是一个很小的烟囱、一座岗楼——留下来,让大家有一个记忆的连续性,也增加很多人文思考的场景。现在有相当多的企业,特别是历史相对长久的企业,已经开始注意到这个。我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到这个,保持商业开发和文化保护,历史痕迹、历史遗存的延续性平衡。现在出现了一个好的现象,即拆迁与保留的矛盾越来越小,现在房地产开发商会把这些历史遗迹当成一个卖点,当成一个项目的品质。
摘自中信出版社《风马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