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灵
前段时间,无意中翻看到中学时学过的一篇课文《最后一课》。文中的韩麦尔老师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最清晰、最严谨的语言。”又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韩麦尔老师之所以这样强调民族语言的重要,是因为语言是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载体和传承工具,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符号,重视语言就是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
我国的新一届政府也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去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与师生交流时说,很不赞成把古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北京市一直以来就十分重视在中小学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比如持续开展中华传统美德实验,编写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教材,有制度性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还有常规性的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在深化首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中,特别是结合在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笔者以为,还需要进一步积极努力,推出一系列新的重要举措。
首先,提高中小学校长及干部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和重视。要在中小学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要让校长高度重视,要让干部有深刻认识,要让教师有基本素养。因此,要抓好从校长到学校各级干部、学科教师的分层培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基础知识的通识性培训,同时针对不同学科教师组织专题性培训,全面提升广大中小学干部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比如,对写字教师、书法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为写字课、书法课提供师资保障;对语文教师进行专业素养培训,为蒙学、经典诵读、古诗词鉴赏等课程提供师资保障;对体育教师进行一些适当的培训,为传统体育、民族体育课程提供师资保障。
其次,课程、教材、教学中要增加并保持适当份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安排。课程设置要有相应的制度设计和安排,比如应安排由写字课或书法课,引导学生把汉字书写好,对汉字要有敬畏之心。关键是要让孩子养成认真的习惯,从写字认真引申到学习认真、做事认真、做人认真。教材是教学之本,应适当提高古代优秀诗文的比例,比如,诗词、成语、故事、文句等。同时,还要加强教学环节。不论是语文、数学还是历史、地理,以及音乐、美术等学科,都要进行传统文化基础知识的普及,其中语文是最为关键的,要充分体现母语学科的地位。去年市教委研究制定的中小学部分学科教学改进意见已经对部分学科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在语文教学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如古诗词、汉字书法、楹联等内容,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古今文学名著,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此外,考试评价一定要有相应的导向性,从目前出台的语文高考方案来看,已经有这方面的信号。
再次,课外做一些工作。比如,可以开展诵读工程,每天上学用一刻钟的时间用来诵读,不影响原有的课程安排。学校可以选用一些质量有保证的诵读读物,也可以自行组织编写一些小册子,选编一些篇目、名句,内容要适合不同学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和学习兴趣。作为配套的工作,学校文化建设中要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如在校园内张贴名言、名句、楹联等,并定期更换,形成氛围。还可以组织知识竞赛、趣味抢答、朗读活动、成语故事会等,但是不要走到偏、难的角落里。像宣师一附小的创编新童谣、史家小学万平老师讲授的蒙学、呼家楼中心小学的茶艺等都是很不错的。去年,全市推出了中小学课后活动计划,政府提供经费支持,这是广大中小学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好契机。各学校可以挖掘周边的资源,请民间艺人到学校面授绝技,组织师生参观展览、参加社会大课堂体验活动等,让学生感受非物质文化。
优秀的传统文化充满了正能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广大中小学干部教师和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更好地引导他们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依然任重道远,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同时,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希望影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及社会各有关部门都来关注传统文化的资源开发、宣传、利用和教育,让广大中小学生更加便捷地享受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切实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力量。
编辑 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