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强胜
摘要 介绍了山桃稠李在包头地区的生长表现,经过8年的引种试验,观察山桃稠李物候期、生长状况。研究其繁殖、栽培技术,认为通过种子繁殖驯化效果较好。山桃稠李需经过引种驯化,才能在包头地区园林中应用。
关键词 山桃稠李;引种驯化;播种;生长表现;内蒙古包头
中图分类号 S6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1-0135-01
山桃稠李,原产于中国东北地区,学名[Padus maackii(Rupr.)Kom],小乔木,高4~10 m。叶椭圆形,菱状卵形、稀有矩圆状倒卵形,长4~8 cm,叶缘具不规则带腺锐锯齿,背面沿中脉被短柔毛,被紫褐色腺体。总状花序,基部无叶。花白色,多花密集;花柱和雄蕊近等长。果近球形,径5~7 mm,紫褐色[1-2]。包头市园林科研所于2006年4月于黑龙江省尚志市引种山桃稠李种子和一年生小苗,定植和播种在园林科研所院内。
1 定植地自然状况
包头市园林科研所位于阴山南麓的冲积平原,砂质壤土,pH值约8.6。年平均降雨量约310 mm,7—8月雨量集中。包头市区平均气温6.5 ℃,在最冷的1月,市区平均温度为-12.3 ℃,在最热的7月,市区平均温度22.8 ℃。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2 苗木播种
山桃稠李种子有休眠特性,春播前需进行低温湿沙层积催芽处理。清除瘪粒、杂物后捞出,用0.3%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将种子与沙1∶3混合后进行沙藏,湿度以用手攥紧后放开刚好散开为宜,时间为120 d左右。4月下旬置于室内催芽,温度为15~20 ℃,种子露白达到30%以上即可播种。采用苗床播种和营养钵播种2种方式。苗床为高床,床宽50 cm,长2 m,两床间为排水沟。土质为砂壤土。采用条播方式,覆土厚度为2~3 mm。播种后用苇帘覆盖,保持土壤湿度,7~10 d后开始出苗。营养钵播种基质为蛭石、草炭、沙子1∶2∶3拌匀后装入8 cm×10 cm的营养杯中。播种后,上覆2 mm蛭石,5~7 d后开始出苗。
2种方法播种出苗率均达到60%以上,在一年生小苗生长期间喷洒2次多菌灵,预防立枯病。苗木当年生长量达到20~30 cm。苗木存活率70%左右。
3 苗木定植
黑龙江引种小苗于2006年4月底定植于圃地,株行距为30 cm×30 cm,初期成活率达到95%以上。6月中旬苗木开始出现叶片发黄甚至整株死亡现象,7月中旬至8月初,苗木出现大量死亡现象,8月底苗木全部死亡。死亡苗木的根系先出现烂根现象,地上叶片变黄,导致整株死亡。引种地的土壤为酸性黑土,包头市园林科研所为碱性土,土壤pH值的差异是导致苗木死亡的主要原因。此外,夏季高温高湿导致苗木病害严重。
包头市当地播种小苗在2007年春定植于铺地,株行距为30 cm×30 cm,成活率达到95%以上。苗木的存活率达到80%以上,尽管有部分苗木死亡,但仍然好于直接从黑龙江引种的苗木。由于播种苗从出苗开始一直处于一种碱性的环境,适应了包头地区的水和土壤环境,因此,通过种子引种繁殖是引种山桃稠李的有效途径。
4 山桃稠李的物候期观测
物候期观测从3月开始,每周观察记载1次,遇有物候相的转折时期每1~2 d观测记载1次,到秋季落叶后观测结束。
萌芽期从田间5%以上植株开始萌发算起,抽稍展叶期新梢迅速生长,树冠上10%的新生叶展开,呈平面状;初花期从5%植株开放到20%花蕾开放,盛花期从50%植株开放到50%花谢为止,末花期从残留5%花蕾算起到全部花放谢为止;落叶初期,即树冠上10%的叶片脱落;落叶末期即90%以上的叶片脱落。
山桃稠李的叶芽膨大初期为4月23日,叶芽开放期5月1日,展叶初期5月4日,展叶盛期为5月17日;开花初期为5月10日,开花盛期为5月17日;果实成熟期为8月10日;落叶期为9月20日[3-4]。
5 山桃稠李在包头地区的应用前景
山桃稠李树形挺拔,冠形优美,是优良的园林绿化树种,可用于城市公园、广场、道路绿化。在包头及周边地区还没有在园林绿化中应用。此次通过种子引种苗木,经过8年的生长,最高的苗木达到8 m,胸径达到8 cm。最矮的苗木约3 m,胸径约2 cm。平均高度为5 m,平均粗度4.5 cm。苗木的生长差异较大,这一差异在一至二年生的苗木上有显著表现,在随后的生长过程中逐步加大。在育苗中应该选择生长表现好的植株作为采种母株,剔除长势弱的苗木,尽可能使苗木生长性状接近。山桃稠李为高纬度树种,发芽晚而落叶早,绿期较短。每年的7月底至8月中旬,包头地区即将进入雨季,气温以干热为主,山桃稠李有不同程度的发黄脱落现象,占整株叶片的20%以上。应用与疏林地与湿度较大地段为好。目前,山桃稠李已在包头市的公园中有少量应用,生长良好,未发现有病虫害。当地繁育培养的山桃稠李可以在包头地区大量使用。直接从东北地区引种的山桃稠李大树,在未经过引种驯化的前提下,不可大量使用。
6 参考文献
[1] 李祖清.花卉园艺手册[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 孙明轩.林木种苗手册 上册[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7.
[3] 李作文,王玉晶.东北地区观赏树木图谱[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
[4]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六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