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陈力丹教授在2014年第10期《新闻记者》刊发的《习近平的宣传观和新闻观》一文中认为,我国的经济实力已经在世界居于前列,但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与此尚不相称,我们往往有理说不出,或者说了传不开,难以让国际社会对中国有一个客观、充分、理性的认识。问题在于习近平所说的,缺少“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我们习惯于将对内宣传的思维方式、语言、模式简单搬到对外宣传方面,因而造成外宣整体上的成效有限。外宣的成功主要在于对于跨文化传播的深刻理解和运用,而不应把外宣的成功寄托于花大钱。
上海外国语大学崔莉萍副教授在2014年第5期《新闻大学》刊发的《基于“一路一带”推动中华文明在欧亚大陆的再传播》一文中认为,历史表明,人类文明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拐点,当下以西方文明为主导的世界体系已不像从前那样得到世界的坚信,到了不得不做出改变的时候。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发达国家应与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携手创造人类新的文明。正是在这种大的国际时代背景下,“一路一带”的提出与实践恰是这个时代的必然,基于欧亚大陆“一路一带”沿线或周边相关国家经贸的交流与沟通,势必推动中华文明在欧亚大陆的再传播,同时也会促进世界多文明的交流互融共生,营造世界和平的良好局面。
澳门大学政府和行政管理系助理教授陈定定2014年11月25日在日本《外交学者》网站刊发的《人们误解中国的三大原因》一文中认为,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可以做三件具体的事情。第一,承认中国可能真的与西方不同(但又不是完全不同)。普遍性并不意味着大家都要一样。第二,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无论你怎样看待中国共产党,它在很长的时间里将依然是中国的主导政治力量。第三,媒体应该开始用更加平衡的观点来报道中国。目前大部分媒体似乎只关注中国发展的负面消息,这是必要的,但光这样还不够。不一定要赞扬中国,但更加平衡的观点,即既报道负面消息也报道正面消息,将有助于受众更好地理解中国。
法国前总理让-皮埃尔·拉法兰2014年11月25日在法国《费加罗报》撰文称,面对中国新近崛起所引发的忧虑,“习外交”奉行的是清晰的三点原则: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各自独立,与大国展开平衡而加强的合作。中国这一“新路线”具有三维的视野。中国的利益首先是捍卫自己的经济,这要求在推行改革以保持经济增长位居世界前列的同时,令其更具质量和可持续性。这一导向不仅保护了中国的王牌企业,也同样鼓励对外交流。中国的态度是反保护主义的,它提议成立的“亚太自由贸易区”与我们所了解的“共同市场”理念相近。它所涉及的甚至是全球第一大经济空间的建立。经济同样也是政治,正是它构筑了“形势的潜力”,这是中国思维对力量对比的诠释。
@JohnRoss431:中国2016年主办G20峰会意义重大。通常,G20东道主国会主导峰会的准备工作和议程设置。中国主办G20峰会的意愿表明中国希望设置全球日程。所以,接下来两年不仅是对中国经济战略的重要检验,也是对中国外交的检验。(2014年11月19日16:24)
@老辣陈香:@方兴东:今天,首届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召开。这是第一次以中国为主场围绕网络空间治理为中心的全球性大会。打破美国的单极网络霸权,实现全球互联网共治之路注定是曲折和艰巨的,乌镇峰会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必将在未来逐渐彰显出来。(2014年11月19日22:29)
@早报网:【胡志勇:改向的中国外交新战略】2014APEC峰会,是中国今年主办的主场外交之一,成为对外宣示中国国家大战略的重要平台。美国明确表态欢迎中国的崛起,奥巴马积极认可中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地位,亚洲正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倾斜,中国自信地在APEC舞台上正式提出了自己的大战略。(2014年11月20日08:46)
@财经国家周刊:#智库看#【从“我们应该”到“我们要”,习近平改变中国外交姿态】外媒多维网近日刊文,总结评析近期从北京APEC峰会到澳大利亚G20峰会上习近平的外交话语。文章指出,从“亚太应该”到“我们要”,从“我们应该”到“我们要”,习近平彻底改变中国外交姿态。(2014年11月25日16:5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