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仁县农机局 单 平 唐爱社
安仁县是双季水稻主产区,全县耕地面积2.34万hm2,拥有农业机械总量达35000多台套。近年以来,随着农业机械数量不断增加,农机维修保养能力更显弱小,难以满足农机化发展要求。因此,采取措施提升农机维修服务能力已是农机部门的一项迫切任务。
目前,全县农机维修市场需求巨大,而专业的维修网点少、等级低。全县具有三级资质的农机维修网点只16家,所有的维修点都兼营农机配件或汽车维修、电焊业务等,且农机维修规模小、设备简陋。每家店点一般只有维修技术人员1~2人,持证率低、维修技能不强,只能从事简单的、技术含量低的维修,对大中型收割机、拖拉机等的复杂故障无可奈何。机手一但机械设备出故障,都是要求经销商的售后维修人员或厂家“三包”维修人员负责维修。
全县从事农机维修从业人员近100人,主要是经营农机配件个体户、农机大户、农机经销商售后服务人员、厂家“三包”服务人员及1990年代的老农机站人员。持有农机维修职业资格证的20人左右,主要是农机主机经销商的售后维修人员。农机维修从业人员一般只能维持生活,如清溪大桥刘师傅的农机维修店,从事农机配件维修5年多,只能维修单缸柴油机、小型耕整机等,因设备与技能缺乏对大中型收割机、拖拉机等束手无策;加上平时卖农机配件,年收入也只有2万~3万元。有的网点年收入在1万~2万元还不能维持生计,有5家维修店已关门停业转向其他行业。近几年基本没有新增从事农机维修职业的年轻人。
农机部门对农机维修行业基本没有履行监管与服务,近年来只对农机购置补贴经销商的产品“三包”服务进行了监管,要求建立了维修台帐。全县农机维修行业基本上处在脱管状态,维修网点的许可审批农机部门没有参与,对16家获得三级维修资质店点的资历、设备、维修服务能力及从业人员的维修执业资格监管也不到位。例如安平镇一家农机维修与配件店,农机维修技术三级证是2007年郴州市技术监督局办理的,之后从没到任何部门年审,也没任何部门上门检查督促。华王乡一家农机维修店,没有任何农机维修技术等级证、职业资格证,从事农机具维修10年多。一家农机销售公司有农机维修人员5个,只有2人持有农机维修职业资格证,公司也没有申办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只对公司销售的农机具售后维修服务。近几年以来农机部门也没有新审批农机维修网点,老的农机维修网点在市场慢慢消失,农机维修技术从业人员越来越少。
造成农机维修监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农机部门工作经费不足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县财政每年给基层农机工作人员的工作经费只有2000元,制约了农机维修服务管理工作开展。
(1)建立监管制度及强化服务意识。农机维修管理与服务是农机化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农机主管部门工作的职责之一。因此,农机部门应强化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加强与工商管理、技术质量监督等部门的联系,制定操作性强的农机维修管理服务制度,既要培育与扶持维修市场发展,又要把行政监督落实到位。农机部门重点要抓好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完善《农机维修操作职业资格证》、《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的管理措施,做到农机维修店点及从业人员100%持证开展业务。
(2)建设区域性农机维修服务中心。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的快速发展,高性能的大中型农业机械保有量不断增加,且大中型农业机械的型号品牌多而杂,零配件的标准化、通用化系数低,维修难问题更显突出。建议政府出台一些优惠扶持政策建立技术过硬、设备先进、配件齐全的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和培训一批年轻的高素质维修服务队伍。
(3)培训一批农机维修专业技术人员。结合阳光工程项目,搞好新老农机维修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修理工对新型农机具的维修技能,指导他们规范经营,扩大维修网点规模,提高其经济效益。同时加大对农机手的技术培训,提高其自修水平和机具维护保养能力。特别是要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培训一批文化程度高、有志于农机维修服务的年轻人,鼓励他们创办农机维修店,并在政策上、技术上、资金上给予扶持。
(4)加大示范网点建设。对现有三级维修店点进一步规范管理,帮助其提高维修技能、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益。开展职业技能比赛及服务质量评优活动,对好评率较高的维修店点,进行扶持奖励,以点带面提升农机维修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