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丽丽(广东省江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江门529000)
无痛人流术后放置宫内节育环的临床分析
游丽丽(广东省江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江门529000)
目的:研究非意愿妊娠患者在进行无痛人流术后放置宫内节育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10月在我中心行无痛人流术后放置宫内节育环的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月经干净后3~7 d来我中心放置宫内节育环手术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所需时间(17.9±7.1)min、术后流血时间(5.0±1.0)d均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12.0%)明显低于对照组(38.0%),两组比较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在无痛人流术后立即放置宫内节育环成功率高,可以缩短上环手术的时间,减少患者术后的流血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无痛人流术;宫内节育环;临床分析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非意愿妊娠的女性越来越多,对于非意愿妊娠的终止,患者大多采用人工流产的方式,虽可行,但是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影响。为了减小对患者身体的伤害,避免再次怀孕,放置宫内节育环是一种良好的方法。为了研究非意愿妊娠患者在进行无痛人流术后放置宫内节育环的临床效果,特对100例患者进行研究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7月~2014年10月在我中心行无痛人流术后放置宫内节育环的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年龄24~42岁,平均年龄为(33.50±3.10)岁;选取于月经干净3~7 d来我中心放置宫内节育环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年龄28~43岁,平均年龄为(35.30±3.50)岁。所选取的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有上环禁忌证的患者,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患者在无痛人流术后,放置宫内节育环。在手术后,为避免患者发生感染,嘱咐患者常规服用抗生素,并在一个月内应禁止性生活,一个月后应来我中心做复查[1]。
1.2.2 对照组 患者在无痛人流术后,嘱咐患者常规服用抗生素,并在一个月内禁止性生活,一个月后,月经干净3 d后来我中心进行复查,如无感染情况,放置宫内宫内节育环[2]。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所需时间和术后流血时间进行对比;对两组患者放置宫内节育环术后的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
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比较 观察组手术所需时间、术后流血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非意愿妊娠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多数人为了补救意外妊娠会选择人工流产的方法,人工流产这种方法虽然可行性、有效性均较高,但是会给女性带来极大的恐惧感,手术的过程也很痛苦,且患者仍有可能怀孕,可能需要多次人工流产手术,极大地影响了女性的身体健康情况[3]。为了女性的身体健康,防止多次怀孕,在人工流产术后放置宫内节育环是目前一种有效的避孕措施,既能有效避免女性的再次妊娠,也减轻了对女性身体健康的威胁。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手术所需时间(3.3±0.5)min、术后流血时间(5.0±1.0)d均少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2.0%)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无痛人流术后,患者的子宫颈口较松,能够较
清晰地了解到患者宫腔的内部形态,方便放置宫内节育环。另外,在无痛人流术后,患者子宫对异物排斥的可能性小,出血少,减少了由于放置节育环给患者带来并发症的发生率,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在月经期间,患者的宫颈口较紧,宫腔的形态不能清晰了解到,对放置节育环较为不利,造成放置的成功率较低。另外,由于之前的人工流产,给患者的心理带来很大的阴影,患者会有很大的恐惧感,也不利于宫内节育环的放置[4]。综上所述,患者在无痛人流术后即放置宫内节育环成功率高,可以缩短上环手术的时间,减少患者术后的流血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1]王亚纯.无痛人流术后放置节育环的临床分析[J].北方药学,2013,9 (10):131-131
[2]杨焕兴,林锦妹,蔡江慧,等.未生育妇女人流术后即时放置“吉妮致美”节育环的安全性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6):84-85
[3]郭金莲.无痛人工流产同时放置元宫型节育器100例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2010,38(19):50-51
[4]黄仕会.无痛人工流产术后立即放置宫内节育器70例临床分析[J].医药前沿,2012,2(12):159-160
R169.41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5.06.032
2014-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