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 王贺勇
(1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人民医院内科 洛阳471000;
2河南省洛阳市解放军150中心医院肾病风湿科 洛阳471000)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观察
王君1王贺勇2
(1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人民医院内科 洛阳471000;
2河南省洛阳市解放军150中心医院肾病风湿科 洛阳471000)
目的:观察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糖尿病胃轻瘫的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均以7 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总疗效、中医证候疗效、食管底部横截面积、胃排空时间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的总疗效、中医证候疗效、胃排空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食管底部横截面积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糖尿病胃轻瘫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糖尿病;胃轻瘫;中药保留灌肠;临床观察
胃轻瘫是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主要表现为早饱、上腹饱胀、灼热感、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不仅明显影响患者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还影响口服药物的吸收,同时由于患者饮食无法按时按量,影响胰岛素的注射从而不利于患者血糖的控制,临床上应用止吐、增强胃肠动力西药效果并不理想[1]。笔者应用中药保留灌肠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糖尿病胃轻瘫患者35例,并与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的35例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2010年10月~2014年10月在洛阳市老城区人民医院内科住院的糖尿病胃轻瘫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男15例,女20例;年龄30~65岁,平均(45±10.2)岁;病程2~30年,平均15年。对照组男17例,女18例;年龄32~64岁,平均(45± 10.3)岁;病程2~31年,平均16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糖尿病诊断标准 参照2013年版糖尿病防治指南[2]。(1)具有典型症状,空腹血糖≥7.0 mmol/L (126 mg/d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200 mg/dl)。(2)没有典型症状,空腹血糖≥7.0mmol/L(126mg/d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200 mg/dl)应再复查1次,仍达以上值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3)没有典型症状,空腹血糖≥7.0 mmol/L(126 mg/d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200 mg/dl)及糖耐量实验2 h血糖≥11.1 mmol/L(200 mg/dl)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1.2.2 胃轻瘫诊断标准 如符合下列前2项或前2项中任一项加上(3)~(6)中任一项则诊断确立:(1)具有厌食、早饱、餐后上腹饱胀、恶心、发作性干呕或呕吐、腹胀、嗳气等消化道症状中三项以上的症状;(2)内镜或胃肠钡餐或超声波示胃内禁食12 h后仍有胃内食物残留;(3)胃排空试验有固体排空和液体排除障碍;(4)上消化道压力测定证实胃十二指肠动力不正常;(5)胃电图异常;(6)胃近端张力性收缩和舒张异常[3]。并排除胃肠道器质性病变,或其它原因引起的胃排空障碍。
1.2.3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辨证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痞满证中脾胃虚弱湿热证标准:脘腹痞满,食少纳呆,身重困倦,恶心呕吐,口干口苦,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
1.3 纳入标准 (1)符合糖尿病诊断及胃轻瘫诊断;(2)中医辨证属脾胃虚弱湿热证者;(3)年龄18~75岁;(4)糖尿病病程≥2年;(5)有餐后饱胀、恶心呕吐、腹胀、厌食、便秘等消化不良症状,并持续4周以上;(6)胃部饱满,震水声阳性;(7)X线钡餐检查,胃蠕动收缩力减弱,排空延迟;(8)知情同意。1.4 排除标准 (1)患有消化道溃疡、肠梗阻、消化性肿瘤、胃肠炎等疾病导致的消化道症状;(2)有严重的心、肝、脑、肾、血液系统等重大脏器原发病;(3)合并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4)不符合纳入标准,或未按规定治疗,无法判断疗效,或因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5)精神病和妊娠、哺乳期或正准备妊娠的妇女;(6)不能耐受治疗者。
1.5 方法
1.5.1 治疗方法 基础治疗:患者在进入治疗前两周,即开始严格控制饮食,按规定量运动,治疗前1周不新加使用任何影响消化道运动功能的药物。控制血糖药物继续使用原方案。对照组采用西医基础
治疗:马来酸曲美布汀片(国药准字H20000390)0.2 g/次,每天3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保留灌肠,药物组成:黄芪30 g、大黄(后下)10 g、芒硝(冲)10 g、厚朴15 g、枳实15 g、炒莱菔子30 g、赤芍l0 g、桃仁l0 g,水煎300 ml保留灌肠。两组患者均以7 d为1个疗程。
1.5.2 疗效观察 总疗效判定标准:参照2002年版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4]。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食管底部横截面积下降≥50%;有效:临床症状有所好转,食管底部横截面积有所下降但不足显效标准;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食管底部横截面积无变化或升高。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 100%。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50%;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1.5.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
2.1 两组治疗后总疗效比较 两组总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食管底部横截面积比较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食管底部横截面积(30 ml球囊容积)均有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治疗后食管底部横截面积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见表3。
2.4 两组治疗前后胃排空时间比较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胃排空时间均有显著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胃排空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中医学中无糖尿病胃轻瘫的病名,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可归入中医“消渴、呕吐、痞满、便秘”等范畴。病机为消渴日久,损伤脾胃,脾胃虚弱,纳运失职,水湿不化,酿生痰浊,痰气交阻于胃脘,升降失调,胃气壅塞,而成痞满[5]。如《兰室秘藏·中满腹胀》曰:“脾湿有余,腹满食不化。”本病的病机总属本虚标实,脾胃虚弱,健运失司,既可停湿生饮,又可食滞内停;而实邪内阻,又会进一步损伤脾胃,终至虚实并见。方中黄芪能补益气血;大黄苦寒通降,泻下实热积滞;芒硝咸寒润降,泻热通便,软坚散结;厚朴、枳实下气除满,行气消痞;莱菔子消食除胀,降气化痰;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诸药合用,共奏补气运脾、行气消胀化湿除满之功。且采用中药保留灌肠疗法,弥补了口服给药的不足,减轻了药物对胃肠的刺激,解决了因药物格拒、吞咽困难、限水等不能口服的难题,增加了新的医疗手段。药物高位灌肠,不仅有效成分不易被消化破坏,且有利于肠黏膜的吸收,并可避免病人的呕吐反应。本法简便易行,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洪兵,王旭.糖尿病性胃轻瘫中医诊治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 (11):2009-2011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4,6(7):447-496
[3]刘云,孙岩,薛绮萍,等.糖尿病胃轻瘫的诊断及发病机制[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7,15(3):290-293
[4]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66-368
[5]周红,钟毅,钟灵.糖尿病性胃轻瘫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J].江西医药,2005,40(5):301-304
R587.1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5.06.009
2014-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