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伟
(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吉林 吉林 132000)
(1)社会经济效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对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有力补充。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预防学生心理疾病的产生,是针对于学生心理疾病的治本工作,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预防一个人不生病,要比治好一个病人所需的费用少的多。”——崔月梨。教育宣传工作是最大的防御,虽然不能在短时期内显现及效益,但如果能够做好,就能够给学校带来长远的社会经济效益。
(2)直接成本。①人员经费。人员经费很大一部分指学校支付给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职工的基本工资。②固定资产。学校为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而添置的设备,例如心理保健室,大学生活动中心,教师休闲活动中心等。③科研经费。教师的学术研究、出版的教材、课题的研究和专题研讨会等。这一部分费用属于教学成本。④办公费用。有关心理健康与卫生的期刊、杂志、书籍,让学生和老师免费阅读与发放,向学生和老师普及心理健康知识。⑤其他费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一些不定期的活动,如邀请专家作讲座、报告,心理调节培训,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以此让学生学会缓解压力,应对挫折,保持积极情绪,这些项目必然需要成本的投入。
(3)间接成本。心理健康教育的间接成本包括参与者投入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单纯从时间的角度分析,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成本是无法具体计算的,因为某些心理治疗需要长期的、不定期的开展。
(1)定性角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减少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问题行为。学校就会减少为此类事件付出的经济补偿,赔偿等。同时学生问题行为会影响学校声誉,使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和认可度的下降等。心理健康教育对教师自身也是一种教育,同时提升教师质量,所以对于学校而言,可以节省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教师素质提高,可以改变教师之间的人际交往水平,营造学校健康的心理氛围,进而提高教师满意度;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使其改进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效率。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升学生心理承受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学校的社会形象,提高学校就业率。
(2)定量的角度。通过建立学生教师流失率、学生就业率、心理问题发生率、教师学生满意率等档案。通过与同类学校的比率相比,可以得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益。同时可以每年纵向相比,将没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年度作为基期数据,逐年对比。
(1)实际效益不明显。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多从一般高等学校引进及学习而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属于起步阶段,还不成熟。加上心理健康工作的隐蔽性特点,多数院校不能结合自身特点开展工作。多数学生和教师既不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又不能信任工作人员,所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实际效益并不显著。
(2)师生相互信任关系不稳定。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属于高中阶段的问题学生,他们学习兴趣不高,而且往往对教师有一种敌对的态度,和教师之间很难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影响心理健康工作者开展工作。
(3)心理教育的校园氛围还未建立。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投入主要在人员和设施等硬件配备,忽略了校园软环境——心理教育的环境方面的资本投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投入的硬件设施并不能充分被利用起来,影响了其实际效益。
(1)加大心理疾病防御的投入。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大对心理疾病的防御投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帮助学生较短时间内重新树立自信心。在这一阶段,心理辅导教师及政工人员应该了解学生所思所想,理解他们的心理,在关爱学生的基础上抚慰学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在此基础上,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预防学生心理问题严重话,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2)对教师实行全员培训。充分利用学校现有人力资源,节约人本费用。高职院校应该抓住每一位任课教师、辅导员和各学生工作者,使他们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力量之一。加大在任教师的统一培训,例如心理健康培训、心理健康讲座等,从教师的内在机制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3)营造心理健康的校园氛围。许多调查结果显示,在高职生这个群体中,适应性与发展性的心理问题是比较普遍的,适合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来解决学生共同的问题将是事半功倍,还可节约宣传及设施费用。
(4)增加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硬环境,如教育技术设备的更新,图书资料的充实;增加实习基地建设的投入,组织编辑校报,建立文化艺术长廊等。虽然初期投入成本较大,这一系列的建设会沉淀为学校的文化,会对将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5)形成良好的家校沟通模式。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任性、自卑、孤僻、自私、悲观、依赖等,而这些不良的人格特征和心理行为问题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要提高实际效益,应争取家长的参与和配合,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才能提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益。
[1]杨玉红.高职院校新生入学适应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的思考[J].甘肃科技纵横,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