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 丽 胡绪明
(1.上海海关学院 基础部,上海 201204; 2.上海理工大学 社会科学学院,上海 200093)
“问题研讨式教学”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和完善
红丽1胡绪明2
(1.上海海关学院 基础部,上海 201204; 2.上海理工大学 社会科学学院,上海 200093)
摘要:在考察国内外问题教学、讨论教学等互动教学以及在“05方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的“问题互动教学法”的基础上,以“问题教学法”为切入点,兼融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对话教学、讨论式教学、论坛式教学及研究性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提出“问题研讨式教学”,尝试从课堂教学延伸到社会实践直至考试方式的全方位改革,初步形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关于“问题研讨式教学”改革的体系建设。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在05方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实施一轮教学之后,笔者曾针对本科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问题互动教学法”的教学改革。在此之后,深感不仅要就教学改革方法本身形成体系思考,还要针对教学改革的每一个环节形成体系思考,同时也要形成对于整个课程建设之体系思考。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教材第一轮教学完成以后,笔者感觉有一些做法,特别是把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考试方式的教学改革整体联动推进,形成一定的系统化的做法和思考,很值得进一步总结、提炼、升华,形成经验和原则以利于全面覆盖推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各门课的教学改革更上台阶。
一、国内外关于问题教学、讨论教学及互动教学的比较及现状
(一)西方“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在国外大学多年来如火如荼。“讨论式教学”在早期西方教育学中被称为“对话教学”。美国教育家哈钦斯(R.M.Hutchins)曾指出,西方文化的根本特征是对话,自古希腊以降,对话教学的发展至少经历了四种思想形态,分别为:苏格拉底式对话教学;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民主性对话教学”;以巴西教育哲学家保罗·弗莱雷(Paolo Freire)为代表的“批判性对话教学”;以美国教育哲学家玛辛·格林(Maxine Greene)、德国教育哲学家波尔诺夫(O.Fr.Bollnow)为代表的“生存性对话教学”[1]。显然,18世纪“启蒙运动”是西方对话教学思想发展的里程碑。“启蒙运动”自由、民主、平等、理性等精神催生了对话教学的现代形态。杜威以后对话教学思想的发展就是一方面继承个性自由、社会民主的启蒙精神,另一方面又努力克服“主体哲学”所导致的人性、社会和自然的异化。对话教学思想由此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哈佛、耶鲁大学的通识教育课通常每三次课会有一次讨论课,由助教引导学生完成。耶鲁大学对本科教育的重视,加上学校里开设的小型讨论课很受学生欢迎,曾使耶鲁大学在1997年的大学排行榜中跃居全美第一。哈佛大学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J.Sandel)教授主讲的政治哲学课《正义》(Justice)是通识教育课,讲课方式采用 “讲故事→诘问→反驳→再追问”的案例与问题交织的讨论式教学,不给结论,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在哈佛很受追捧,每学期选修该课的学生超过1 000名,刷新了哈佛史上听课记录。
(二)国内外问题式教学差异
国内高校对国外大学的“讨论式教学”非常关注,比较研究颇丰。华东师大张华教授2005年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课题“东西方课程哲学的比较与会通”,他认为在中国,先秦以降,对话教学主要有两种思想形态,分别是以德性探究为核心的“儒家对话教学”和以智慧启迪为目的的“佛教对话教学”,由此开辟了中国自己的对话教学发展道路。在课题中,他吸收了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教育学者尼古拉斯·C·伯布勒斯(Nicholas C.Burbules)与伯特伦·C·布鲁斯(Bertram C.Bruce)关于“教学中的对话”思想,并吸收了杜威的“关系教育学”以及哈贝马斯的“交互主体性”思想,提出“对话教学”的概念。他认为对话教学是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合作创造知识和生活的话语实践,开创批判性、头脑风暴式的民主课堂,是师生基于关系价值和关系认知,整合反思与对话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2]。上海交通大学密歇根学院院长倪军在《中国大学“输”在哪?》一文中比较了中美大学的课堂文化,认为中美大学的教学理念差异明显[3]。在教学方法上,中国的教学一般是教授在课堂上讲,学生听讲、记笔记。但美国大部分的老师都是一边教授知识,一边与学生互相学习。在中国的大学讲台上,很少有教授敢讲自己不懂的问题,因为他可能会被学生轰下去。但在美国,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和老师一起探讨问题、一起学习,老师可能关于这个问题也不知道答案,这也是美国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于中国学生的重要原因。在考试方式上,中国学生喜欢在做完了作业或试卷后“对一对”:如果答案一样,大家都放心了。而在美国课堂上,更多的题目是开放式的,很多问题没有唯一解,只有若干个解里面哪个比较好。其实问题有唯一解,老师改卷子反而容易;如果是开放式试题对老师的要求更高。显然,倪军教授强调的是开放式、师生互动研讨式教学的优势,甚至主张延伸到考试环节。
(三)上海高校近年来思政课教学政策实践
国内问题教学、讨论式教学、互动教学的现状。05方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实施以后,上海高校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风起云涌。其时,复旦大学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课)提出案例教学;华东理工大学的基础课提出实践性教学;上海市教委编篡“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论文集”题为《新课程 新教学 新探索》出版,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展开全方位的探索。其中,有上海交通大学胡涵锦教授撰写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教学互动的若干思考》,重点探索了课堂提问的互动方式;上海大学顾晓英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访谈式教学实践与思考》,主要尝试引名师进课堂与学生对话,称为“珍珠项链模式”;华东政法大学何益忠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主要探索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侧重点不在讨论式、互动式教学模式。可见上海高校的问题教学、讨论式教学及互动教学的展开如火如荼,影响显著,为其他各校展开同类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样板和借鉴的条件。
鉴于上述原因,笔者近年来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将“问题研讨式教学”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带动社会实践、考试方式的同步改革,初步形成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改设想体系。
二、“问题研讨式教学”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和完善
(一)“问题研讨式教学”的定位、宗旨和特色
“问题研讨式教学”是体系建设,不是零敲碎打的,是在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行“问题互动教学法”的基础上提出。宗旨是:砥砺思想,分享观点,交流文化,丰满人格。特点:全方位、多模块、多元化、体系化。关键词是:问题、讲坛、论坛。“问题研讨式教学”实际上是融多种教学方法、多个教学模式、多种教学理念于一体的系统教学改革。在教改对象上,不光针对课堂教学,还应该包括社会实践和考试方式;在教学方法上,以“问题教学法”为龙头,兼融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对话教学、讨论式教学、论坛式教学及研究性教学等多种方法;在教学模式方面,以体系教学为主导,兼融专题教学、热点话题、视频观摩于一堂;在教学理念上,以民主、平等、开放、交互主体的互动教学理念为核心,兼收其他教学理念之长。
(二)“问题研讨式教学”的设计程序及把握原则
(1)问题从哪里来?问题主要来源于四个点:1)教材重点、难点;2)学术热点;3)社会焦点;4)学生的思想困惑点。基于这四点再结合教材内容,教师进行整合、概括、提炼出问题;也可以像上海市教委德育处组织的“超级大课堂”那样从学生中征集问题,但教师要依据课程内容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类,不同问题放到相契合的章节原理下进行讲授。
(2)设计问题有哪些原则?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把握。1)问题要有聚焦性。最好当下社会倍受关注的热点事件或问题,比如“小悦悦事件”是道德问题还是法律问题、摔倒的老人要不要扶等。2)问题要有学理性。所提出的问题背后要有学理支撑,通过讨论要能扩展学生的理论视野。3)问题设计要关涉学生的兴趣点、困惑点。有些重大社会热点问题虽然重要,但学生感到很隔膜,或者无力关注,也不宜放在课堂研讨。4)问题要有时代感。有些问题发生的背景可能已经时过境迁,但它所关注的内容仍然关涉当下人的心灵生活,直解人的精神困扰。5)问题要有经典性。有些问题不论哪一届学生讨论都备受争议、高度关注,都可能会生发出新的讨论点,都会讨论出新的可能性。6)问题最好有两难特征,具有辩题特点。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在讲到法治专题时,让学生辩论“在现代国家和社会管理方式中,是德治重要还是法治重要?”这个辩题就很受学生欢迎,比较有生命力。7)问题要有争议性。比如让学生讨论“思想家的贡献——以鲁迅为例”时,设计了十个问题如鲁迅算不算思想家及是否存在一个被神化了的鲁迅等,这些问题都是民间和学术界备受关注、颇有争议的问题。8)问题设计时一定要下移,要比书本学术知识降低一个层次,让学生有探讨的空间和可能。比如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中,讲到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时可以让学生讨论“如何重建社会信任?”;讲到开放性原则,可以让学生讨论“改革开放的哲学基础”;讲到阶级分析法时,可以让学生讨论阶层固化;讲到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及杰出人物的作用,可以让学生讨论思想家的贡献。9)重大问题要形成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就分成十个专题,其中,政治文明建设、社会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专题分别邀请沪上著名教授讲学,也留有时间与专家互动。
(3)互动模式有小组讨论、主题发言、自由发言、辩论、演讲等。在时间点的把握上,布置问题一定要让学生提前准备至关重要,最好是上完这次课后接着布置下一次课的讨论题,要硬性规定每个人都准备发言提纲,这样才能达到全民参与的效果。在课堂上讨论问题时,最好先分小组头脑风暴,然后推举发言人主题发言,最后激励先进,让那些想冒一冒还没来得及说的人表现一下。每个环节都要有教师参与点评。可以是穿插引导式,也可以是当头棒喝式、总结提炼式的。教师点评要到位、要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要有力量。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推出“问题研讨式教学”不是说每节课都在讨论,至少是在讲了两节课的教材体系内容之后再讨论,即使是专门的讨论课,教师也应该有至少15分钟的正面论述。如果研讨的分量过多,导致知识体系碎片化,会导致强调了学生的独特见解,却忽视对文本的基本尊重;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却忽视了教师的引导性;强调对学生的激励和赏识,却忽略教师对学生的正面教育。
在这里特别选取一例呈现问题研讨的流程。比如,《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的社会实践是参观钱学森图书馆,在参观钱学森图书馆之前,笔者就让学生做好以下功课:1)了解钱学森的生平(如求学、归国经历和爱情婚姻)、学术领域、科学成就、社会贡献;2)思考“钱学森之问”的涵义及其与“李约瑟之问”的内在联系;3)探索钱学森对思维科学有哪些贡献?4)梳理钱学森在科学研究中提出哪些方法论并运用过哪些方法论?5)思考方法论对于钱学森进行科学研究的指导意义。参观之后,要求每个学生任选某一感兴趣的问题撰写至少1 000字的发言提纲,要求要有关于教材原理的运用。然后再在课堂分成每6人一组共5个小组进行讨论,要求每个小组每位成员都需在小组里发言,同一小组的发言选题尽量不要重复,最后每组择优一位在班级发言。在班级发言中,学生的观点会有交锋、争论直至辩论,学生发言会聚焦在“钱学森之问”——中国大学为何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学生尝试从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教学方法、家庭育儿期望及传统文化中耕读传统影响等多方面剖析原因,教师在此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从一个问题过渡到另一个问题,并就有些同学发言中的疑点或不准确之处提请后来的发言者解答,最后进行点评,指出讨论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综合学生的发言给出自己的观点。
(4)就考试方式如何运用“问题研讨式教学”进行探索,形式是开卷最佳。比例结构是由课堂发言+社会实践+期末测试组成。考核宗旨是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考题特点是探究式、研究型、开放式。其一,关于教材知识原理的考核要带有探究性。比如,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第一轮教学结束之后,A卷设制了一道综述题:“请任选教材一章或一节内容进行综述,包括以下环节:提炼(对本章或本节内容进行概括总结)、诘问(对于教材内容困惑之处提出问题)、发现(发现教材中让你产生共鸣、深有感触之处)、期待(对于教材内容中需要扩展完善之处提出你的设想)。”其二,考核内容最好以研讨内容为线索。《马克思主义和社会科学方法论》课B卷考了这样内容:“在本学期所讨论的热点话题或案例中任选一则,撰写不少于1 000字的述评,要求观点鲜明,层次分明,说理透彻,运用原理准确。”但这类考题只能考一次。其三,题型以开放式为主。单选和多选以逻辑推导、原理运用为主,辨析题是属于比较适合开卷考试的题型,材料题以社会热点、课堂中的焦点案例为出题来源,主要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原理分析问题,并写出几百字的评论。
三、关于“问题研讨式教学”运用和完善的感想和体会
笔者所尝试的教学改革对于转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起了转折作用。在开发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参与教学,开创互动教学的不同局面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方面,开辟了多种渠道;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尝试了多种途径;在培养学生的交往理性方面,开发了民主课堂的形式;在促成学生交流上,提供了多元文化交锋融合的平台;在培养、丰满学生个性和人性方面,发展批判性民主,倡导自由之精神,培育独立之人格;在价值观引导方面,特别重视发挥教师对于学生的价值引领和价值提升,向学生传递了正能量。其中有几个关键环节有一些深刻感触,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理论支撑
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4]。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丰厚的理论储备才能做到彻底。俗语说“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当然,这桶水必须是纯净水,环保水,而不能是泔水。目前,各门思政课的协作组都在编教师学养书,笔者认为思想理论课教师的学养这样构成:是个正三角,最下面的是马恩经典著作,中间是西马、西哲、中哲等大家专著,最顶端是国内大家关于某个原理知识的解读的最新研究成果。如《新华文摘》、《哲学研究》、《哲学动态》及《中国社会科学》最新发表的专家论文,对于教师了解最新学术动态,关注学术前沿信息,深化教学内容,颇有裨益。
(二)思维方式
钱旭红在《创新源于改变思维》一文中认为,当今时代思维方式比知识更重要,以今天的认识看,知识都有边界,如果不能深层次地把握规律一定会失误。早年培根讲知识就是力量,那是因为那个时代知识极度贫乏,一个人能看到的东西非常之少。所以我们今天要从知识就是力量进化为“思维就是力量”[5]。 通过改变思维,尊重各种观点并超越这些观点,实现思维方式的超越或改变,才能真正改变中国、改变世界。政治理论课的首要功能是训练学生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只有以问题为导向,以启发学生思考为目的,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理性思维水平、改变学生思维方式的目的。笔者提出的“问题研讨式教学”就试图在做这样的努力。
(三)价值导向
原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接受文汇报专访时说:“说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我认为需要强调价值观问题,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可以说是成功的前提。”[6]哈佛大学提倡“一个人能不能有所成就,不单单看智商,还应该看他的情商,进而看他的德商”[7]。西方有价值澄清学派说价值观只可选择和尊重,不可教。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的道德教育对主张价值中立的“价值澄清”理论进行了彻底反思,后来这一学派的创始人放弃了这一观点,被倡导核心价值观的“品格教育复兴运动”所逐步代替[8]。学生的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形、成熟,如何引导非常重要,我们要带给他们希望,传递正能量!
参考文献:
[1]池野正晴,钟启泉.走向对话教育——论学校教育中引进“对话”视点的意义[J].全球教育展望,2008,37(1):3-7.
[2]张华.对话教学:涵义与价值[J].全球教育展望,2008,37(6):7-16.
[3]倪军.中国大学“输”在哪?[N].文汇报,2010-02-04(12).
[4]郭凤志.现代教育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路向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0):71-75.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6]钱旭红.创新源于改变思维[N].文汇报,2013-10-09(12).
[7]杨逸淇.访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对我们的教育应该有自信[N].中国教育报,2013-12-18(3) .
[8]杨福家.大学的使命与文化内涵[N].学习时报,2007-08-31.
[9]葛晨虹.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J].教学研究,2013(5):96-103.
(编辑: 巩红晓)
The Issues Discussion Way of Teaching in The Application of Postgraduat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Hong Li1,Hu Xuming2
(1.College of Shanghai Customs,Department of Foundation,Shanghai 201204,China;
2.School of Social Science,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0093,China)
Abstract:The author reviewed the teaching approaches of political theori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universities,and the 05 design of interactive teaching in undergraduat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he put forward a reform of “problem-driven teaching”,which is based on a fusion of dialogue teaching,case teaching,heuristic teaching,discussion-based teaching,BBS type teaching and research-based teaching for graduat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The teaching reform tries to extend from classroom teaching to social practice way of evaluation it is a comprehensive reform,initially forme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Key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teaching reform;teaching methods
DOI:10.13256/j.cnki.jusst.sse.2015.04.016
中图分类号:G 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895X(2015)04-0378-05
作者简介:红丽(1964-),女,副教授。研究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E-mail:redli2000@sina.com
收稿日期:2015-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