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父子状元朔州安氏

2015-04-02 07:43杜成辉
关键词:进士状元

杜成辉

(山西大同大学辽金文化研究所,山西 大同 037009)

科学制度历经隋唐、五代,到宋朝时更加规范。宋初沿五代旧制,分进士科和诸科,进士科每科只取数人。宋太祖开宝二年(969年)己巳科状元安德裕、开宝五年(972年)壬申科状元安守亮系父子,为五代后晋重臣安重荣的子孙。宋初的这对父子状元,在当时闻名遐迩,深受推崇。

一、五代名将安重荣

安重荣(?-942年),小字铁胡,五代时朔州(今属山西)人,出身累世勋阀,其祖父安从义曾任利州(今四川广元)刺史,父亲安全历官胜州(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二十连城乡黄河南岸)刺史、振武马步军都指挥使。唐代振武军节度使先治单于都护府,即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唐末徙治朔州。

安重荣臂力过人,能骑善射,原为后唐将领,在明宗李嗣源长兴年间(930-933年),任振武道巡边指挥使。后因犯法被下狱治罪。当时高行周(885-952年)为振武军节度使,想杀了他,安重荣之母赶赴京城东都洛京(今河南洛阳),向族人枢密使安重诲求情,重诲奏于明宗,明宗下诏将其释放。

后唐清泰二年(935年),明宗女婿、身兼太原尹、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三要职的石敬瑭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举兵反叛,并向契丹求援,遣使奉表称臣,尊耶律德光为父皇帝,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唐将张敬达围困晋阳,石敬瑭派人招纳安重荣,安重荣见后唐败局已定,便率领1000余名骑兵赶赴太原投奔石敬瑭,石敬瑭大喜,誓以土地。清泰三年(936年),契丹主耶律德光册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改元天福,不久攻灭后唐。天福二年(937年)正月,石敬瑭以安重荣为成德军节度使(治镇州,今河北正定),累加至使相(同平章事)。

安重荣虽为武将,但擅长吏治,其下属什么事都欺瞒不了他。他精明干练,处事决断,遇有诉讼案件,经常亲自明辩曲直,依法裁决。至于百姓徭役、课税、仓库耗费等大事,他都明了于胸,因此手下诸司官员不敢贪赃枉法,胡作非为,又务农桑以实仓廪,通商贾以丰货财,“由此境内以为强明,大得民情”。[1](P1302)

石敬瑭投靠契丹,自称儿皇帝,致使契丹骄横有加,而石敬瑭奉之愈谨。安重荣认为,这是屈中原而奉夷狄,对石敬瑭的卑躬屈膝行径深为不满,常讥诮石敬瑭,“诎中国以尊夷狄,困已敝之民,而充无厌之欲,此晋万世耻也”[2](P583-585),每次见到契丹使者,必定辱骂,甚至将其执杀。

天福六年(941年),契丹使臣拽剌等数十骑路过镇州,安重荣羞辱使臣,拽剌出言不逊,重荣将其全部杀死,并以轻骑攻掠契丹幽州南境之民,安置于其治内的博野(今属河北)。契丹主耶律德光闻知大怒,责令后晋严惩安重荣。安重荣于是秘密联合吐谷浑节度使白承福、赫连公德、山南东道节度使(治襄州,今湖北襄樊市襄阳区)安从进等人,并上表指斥石敬瑭向契丹称臣,自称儿皇帝,起兵声讨。

当时镇州有旱蝗之灾,安重荣领军裹挟数万饥民,向邺都(今河北大名东北)进发。石敬瑭派天平军节度使杜重威率军抵御。天福六年(941年)冬十二月十三日,两军在宗城(今河北威县东)破家堤相遇,安重荣列偃月阵,晋军不能破。杜重威惧阵欲退,指挥使王重胤劝止说:“兵家忌退。镇之精兵尽在中军,请公分锐士击其左右翼,重胤为公以契丹直冲其中军,彼必狼狈。”[3](P9231)杜重威从之。安重荣部将赵彦之临阵倒戈,重荣退至辎重营,晋军乘势进攻,重荣阵列崩溃,其部众被杀和冻死者二万余人。重荣与十余骑逃回镇州,天福七年(942年)正月,镇州城破,安重荣被杜重威执杀。石敬瑭命漆其头颅,函送契丹,并改镇州为恒州,改成德军为顺国军,以杜重威为节度使。

安从进也在襄州同时起兵,与安重荣南北呼应,但因中有阻隔,相互难以协调配合,遭高行周镇压,一年后兵败自焚而死。

安重荣和安重进等人的反抗虽然失败,但在军事上削弱了石敬瑭的力量,石敬瑭在心理上受到沉重打击,不久也忧郁而死。安德裕以一镇之兵而使契丹不敢犯,其民族气节得到了后世的景仰,清代史学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卷二十九点评说:“事虽逆而名正者,安重荣也。”

《册府元龟》卷八百二十记有:“晋安重荣为成德军节度使。天福二年,副使朱崇节奏镇州军府将吏、僧道、父老诣阙,请立重荣德政碑。高祖敕:安重荣功宣缔构,寄重藩维,善布诏条,克除民瘼。遂致僚吏、僧道诣阙上章,求勒碑铭,以扬异政。既观勤政,宜示允愈。其碑文仍令太子宾客任赞撰进。”[4](P9747)其敕文也见于《全唐文》第一百十六卷晋高祖《允成德军请立节度使安重荣德政碑敕》。

2000年6月,在河北正定出土一尊巨型青石赑屃碑座和18块巨碑残块,记载了碑主人“进检校太傅、进封武威郡开国侯”之事。凡涉及到碑主人名字、官职处均被砸断,故残存碑文数百字中不见碑主的名字,表明该碑是故意被砸毁,为的是要毁灭其主人业绩。碑文中还残留“(成)德军节度使安”和“军节度使、镇深等州观察处(置使)”的字样,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在其《新出石刻唐代文学研究》中认为,“此碑应即《册府元龟》所载后晋天福二年太子宾客任赞撰文的《安重荣德政碑》。几年后,安重荣谋反被杀,碑也遭砸碎”。

二、安德裕独占鳌头

安重荣之子安德裕(940-1002年),字益之,一字师皋,天福五年(940年)生于真定(今河北正定)。两年后安重荣兵败被杀时,危急之中,乳母抱着幼小的德裕藏于贮水的地窖中,欲出时被守兵抓获,送交军校秦习。秦习为安重荣故交,便将孩子藏匿起来。秦习早年收石守琼为养子,及至壮年仍然没有子嗣,便将安德裕交付石守琼抚养,德裕于是改姓秦。《宋史》称安德裕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但河南既非其祖籍,也非其出生地,当属其后来成长之地。

秦家世代习兵,经常舞枪射箭、养狗骑马,然而德裕从孩提时就喜欢笔砚,遇到文字就作诵读声。秦习的其他儿子都看不起德裕,秦习却觉得这孩子不同常人,岁及童蒙,便送他上学。德裕于是博览群书,贯通古今,精于《礼记》、《左传》,尤嗜《汉书》。

秦习死后,德裕依礼服孝三年,然后复还安姓。秦习家人愿将珍宝送给德裕,价值白金万余两,德裕坚辞不受,说:“斯秦氏之蓄,于我何有?丈夫当自树功名,以取富贵,岂屑于他人所有耶!”[5](P13036)德裕这种高尚的品格受到了时人的称赞。

宋太祖开宝二年(969年),安德裕参加己巳科考试,获进士第一名,时年30岁。先任归州(今湖北秭归县归州镇)军事推官,历任大理寺丞、著作佐郎。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迁秘书丞、知广济军(治定陶,今山东定陶县西北)。正值新建广济军城,德裕便作《军记》和《图经》三卷,受到太宗嘉奖,不久改迁太常博士。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德裕任秦州(今甘肃天水市)通判,就地任知州。秦州北宋时为秦凤路治所,为宋朝西北重镇。雍熙元年(984年),迁为主客员外郎,通判广州。未及赴任,宰相李昉举荐他有史才,即以本官入直史馆。端拱初(988年),改任金部员外郎。

淳化初(990年),安德裕任开封(今属河南)知县。开封县为赤县,其地位高于其他县,待遇从优。当时正值充实三馆(昭文馆、史馆、集贤院)职官,以德裕改直昭文馆。昭文馆原为弘文馆,建隆元年(960年)二月避赵匡胤父弘殷讳,改为昭文馆。淳化三年(992年)春,廷试贡士,德裕与史馆修撰梁周翰(929-1009)并为考官,太宗对宰相曰:“此皆有闻之士而老于郎署,周翰狭中,德裕嗜酒,朕闻其能改矣。”[5](P13036-13037)。遂并赐金紫。俄迁司勋司员外郎。淳化四年(993年),出任“壬辰科”主考官。

至道元年(995年),德裕作《九弦琴五弦阮颂》进献,太宗称赞其词彩古雅。至道三年(997年),真宗即位,转任金部郎中,出知睦州(今浙江淳安)。回京后,判太府寺。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卒,享年63岁。

安德裕性格耿直豪放,为政干练,在官场数十年,担任过不少官职,但因酣饮太过,故未受到大的奖擢。

三、安守亮少年夺魁

在安德裕中状元后的第三年,即开宝五年(972年),其子安守亮也金榜题名,成为壬申科进士第一名。父子俩中状元仅时隔三年,间隔两科,世所罕见,成为千古佳话,京师争睹其风采。安氏父子是历代父子状元中,及第时间相距最短的。安德裕中状元时已到而立之年,而安守亮中状元时,其父也不过33岁,安守亮不愧为少年英才,虽然不知道其及第时的确切年龄,但应当不超过18岁,无疑是历史上及第年龄最小的状元之一,甚至可能比已知及第年龄最小的状元(18岁)还要小。《宋会要》选举一之一载:

开宝二年二月二十日枢密直学士赵逢权知贡举,合格进士安德裕已下七人。……五年闰二月三日,知制诰扈蒙权知贡举,合格进士安守亮已下十一人。[6](P4231)

选举二之一又载:

太祖开宝五年闰二月三日,礼部奏合格进士安守亮及诸科二十八人,帝诏对于讲武殿,始下诏放榜,新制也。[6](P4245)

《文献通考》卷三十《选举三》也载:

(开宝)五年,初岁取进士不过十数人,知贡举奏合格人姓名而已。至是礼部试到进士安守亮等十一人,及诸科十七人,召对讲武殿,始下制放榜,新制也。[7](P284)

宋初依五代旧制,录取进士之权完全掌握在主考官手中,皇帝并不干预。从开宝五年开始,太祖命主考官录取的进士11人和诸科17人“召对讲武殿,始下制放榜”,皇帝开始参与新进士的录取,成为新制,此后殿试成为一种常式。安守亮后曾授成德军节度使,余事不详。《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三载:

(闰二月)壬辰,权知贡举扈蒙奏合格进士京兆安守亮等十一人,诸科十七人。上召对于讲武殿,始下诏放榜,新制也。[8](P280)

《宋史》卷二也有相同记载,说明安守亮时系籍京兆(今陕西西安市)。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载:“国朝父子状元三家:张去华,子师德;安德裕,子守亮;梁颢,子固。”[9](P182)张去华为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辛酉科状元,比安德裕早8年,其子张师德为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辛亥科状元,比安守亮及第晚39年。梁颢为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乙酉科状元,其子梁固为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己酉科状元,比安守亮及第晚37年。因此,安氏父子实为宋朝最早的父子状元。

四、安德裕诗作

安德裕博学多才,文学成就尤高,著述颇丰,《宋史》将其列入《文苑传》,著有《滕王广传》一卷,又有文集40卷传世,均已散佚。《全宋诗》卷四十录其《送僧归天宁万年禅院》诗一首,诗云:

迹自青门远,田衣贲在躬。旧房千峤外,归棹五湖东。地力姜畦沃,年支芋盎充。从支乃荣道,一与祖心同。

万年禅院即万年寺,在浙江天台西北万年山麓,为天台山名寺古刹之一,建于唐太和七年(833年)。北宋雍熙二年(985年)改寿昌寺,建中靖国初(1101年)毁于火,崇宁三年(1104年)重建,绍兴九年(1139年)改为报恩、广孝和光孝,后复为万年寺。安德裕此诗当作于雍熙二年之前,为其早年游览吴越之作,被收入《天台续集》中。

安德裕乐于奖掖后辈,著名文学家王禹偁、状元孙何初入文坛时,都得到过他的推荐和帮助。安德裕与王禹偁(954-1001年)多有诗歌酬唱,王禹偁对其诗歌也推崇备致,[10](P2320)其《酬安秘丞见赠长歌》云:

我闻进士登科换凡骨,信知不是风尘物。贡籍由来数百年,直疑空却神仙窟。其间最贵龙虎榜,乘时得路为卿相。一从巢寇犯阙来,梁氏礼闱还草创。庄宗明宗虽膺命,晋朝汉朝俱不永。其中纵得神仙材,太平不见哀之哉。上玄应恐天地闲,安仙又谪来人寰。二十把笔疏辞源,黄河倾落昆仑山。有周道衰犹叹凤,天公留得归皇宋。天水夕郎掌贡时,禹门万仞连云耸。不是真龙不能过,嗔波怒浪浇雷火。是岁北极七个星,一时下降为门生。安仙堂堂冠其首,六星煌煌愿随后。驺虞赋就铿金石,丹水诗成摛锦绣。玉皇殿前受恩渥,一时命入芙蓉幕。独得归州近巫峡,十二晴峰长在睫。郡斋狂醉复狂吟,书尽巴东一川叶。迩来游宦五六年,吴山越水供新编。还同白傅苏杭日,歌诗落笔人争传。去年始上芸香阁,出典陶丘滞锋锷。阮籍营中浮蚁馨,亚夫门外垂杨弱。骥足虽知暂縻绊,樽前未始长嗟叹。只应会得老聃言,大器本来成较晚。吾君正是兴文教,不日征归掌纶诰。醉挨雉扇扫宫辞,怒上螭头呈谏草。笔下追还三代风,袪尽浇漓成古道。丈夫方见兼济才,莫学西山采薇老。我今自是蓬蒿身,如何一见如故人。长歌谓我相翦饰,便疑平地升青云。文章难得逢知己,知己相逢贵终始。伊我行止方凄凄,老亲稚子相顾啼。出门动足歧路迷,得君引上登天梯。[11](P784-785)

王禹偁在诗中叙述了安德裕的出身和仕宦经历,将安德裕比作谪仙,由“二十把笔疏辞源,黄河倾落昆仑山”,可知安德裕早年即负文名。王禹偁将德裕视为知己,对其知遇之情跃然纸上,并称其“歌诗落笔人争传”。秘丞为秘书丞的简称,在宋朝前期为从五品上的文臣迁转官阶。太平兴国(976-984年)间,安德裕任秘书丞。芸香阁为秘书省的别称,因秘书省司典图籍,多放芸香以防虫蠹。王禹偁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进士及第,授成武县(今属山东)主簿,迁大理评事。陶丘为古地名,一名釜丘,在今山东定陶西南,这里指安德裕任知广济军之事。由“不日征归掌纶诰”,可推知此诗当作于雍熙元年(984年),时王禹偁刚进士及第,德裕以通判广州入直史馆。

又有《酬安秘丞歌诗集》云:

我闻天有二十八个星,降生下界为英灵。东方曼倩萧相国,至今留得终天名。又闻地有三十六所洞,洞中多聚神仙众。神仙负过遭谴谪,谪来人世为辞客。李白王维并杜甫,诗颠酒狂振寰宇。今来相去千百年,寥落乾坤阒无睹。皇天何不生奇人,庸儿蠢夫空纷纷。夜眠朝走不觉老,饭囊酒瓮奚足云。陶丘忽见安秘书,星精仙骨真有余。月中曾折最高桂,趁出玉兔惊蟾蜍。示我歌诗百余首,笔锋闪闪摩星斗。乍似碧落长拖万丈虹,饮竭四海波澜空。又似赤晴干撒一阵雹,打折琼林枝倒卓。夜来梦见李长吉,叩头再拜须来乞。自言失却照海珠,至今黑坐骊龙窟。方知安侯不是星辰类,即是神仙辈。不然又争得标格峻迈,文辞颠怪。有时醉起一长嚧,八极风清鬼神骇。他年却入蓬莱宫,休使麻姑更爬背。[11](P784)

王禹偁家乡为济州(今山东省巨野县),与治定陶的广济军相邻,从诗中可知,王禹偁与安德裕早年相识于定陶,安德裕曾示王禹偁诗歌百余首。时安德裕知广济军,故诗中称其为安侯。这是王禹偁为安德裕诗集的题词,为王禹偁的代表作品之一。诗中将安德裕与“诗颠酒狂振寰宇”的李白、王维、杜甫、李贺(字长吉)等相提并论,称赞其星精仙骨,标格峻迈,高中魁首,文辞颠怪,“有时醉起一长嚧,八极风清鬼神骇”,对其诗歌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钦佩之情耀然纸上。王禹偁为宋初文坛盟主,其中不乏溢美之词,但也可由此窥知安德裕的俊逸风采,无愧状元之名。

[1](宋)薛居正.旧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2](宋)欧阳修.新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4](宋)王钦若,杨 亿,孙 奭,等.册府元龟[M].北京:中华书局,1960.

[5](元)脱 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清)徐 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

[7](宋)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

[8](宋)李 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2.

[9](宋)李心传撰,徐规点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0]曾枣庄,李文泽,吴洪泽,等.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1]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第二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进士状元
进士家族数量与规模的边界框定*
——以清代江西为例
如果你在明朝考状元
状元饼
四进士(上)
高考报道,不追“状元”追什么
今年我们为什么不追状元?
状元“隐身”,高考报道更新“第一步”
《进士or近视》
清代石城县黎正进士考论
进士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