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金荣 孙文霞
《齐民要术》引存亡佚《异物志》资料的文献史料价值
□孙金荣 孙文霞
《异物志》是汉唐间专门记载有关地区及国家新异物产的典籍。见于史志著录和他书征引的《异物志》有20余种,今已全部亡佚。《齐民要术》引《异物志》版本4种,共计引文38条(38个物种)。后人辑本仅有几种,以《齐民要术》引文为辑佚的重要来源。《齐民要术》引用保存这些文字已经难能可贵,况且有的条目除《齐民要术》引用保存,不见其它各本征引,这些引文资料的文献史料价值就更加珍贵,成为我们今天了解古代有关书目、内容和版本的重要文献资料。《齐民要术》引《异物志》涉及地域广阔,涉及物种丰富多样,涉及科技门类多元。这些科技史料,是《齐民要术》科技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今天了解古代农业科技、文化、思想的重要史料,还是现代农业科技文化思想传承和应用的基础,具有史料价值和现代应用价值。
《齐民要术》;《异物志》;文献史料价值
《齐民要术》述及已亡佚书目百余种,有实际文字引用的有价值的书目就有数十种,极具文献史料价值。从字面看,《齐民要术》引《异物志》版本4种,其中引《异物志》文18条(18物种);引《临海异物志》14条(14物种);引《南州异物志》4条(4物种);引《南方异物志》2条(2物种)。鉴于篇幅,全部引文集汇此不详列。梳理、研究《齐民要术》引《异物志》条文,可见其文献史料价值和科技史料价值。
《异物志》是汉唐间专门记载有关地区及国家新异物产的典籍。据《异物志》研究者考察,见于史志著录和他书征引的《异物志》有20余种,今已全部亡佚,后人辑本仅有几种。清张澍、曾钊、陈运溶等曾辑个别《异物志》佚文。今人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收录了《交州异物志》(东汉杨孚撰)、《巴蜀异物志》(蜀谯周撰)、《荆扬已南异物志》(吴薛莹撰)、《南州异物志》(吴万震撰)、《凉州异物志》、《庐陵异物志》(南朝曹叔雅撰)、《南方异物志》、《岭南异物志》、《郁林异物志》等十余种《异物志》佚文。[1]《齐民要术》引用收录《异物志》的这些文字材料,成为辑佚的重要文献来源。有的条目
除《齐民要术》引用保存,不见其它各本征引,如《齐民要术·梓棪一四四》引《异物志》曰:“梓棪,大十围,材贞劲,非利刚截,不能克。堪作船。其实类枣,着枝叶重曝挠垂。刻镂其皮,藏,味美于诸树。”其文献史料价值较高。
(一)《齐民要术》引《异物志》的文献史料价值
《齐民要术》引《异物志》文18条(18物种)。
缪启愉《齐民要术校释》注认为《隋书·经藉志》著录有后汉杨孚《异物志》,《御览》所引,当亦出杨孚。但《御览》用书总目中别有曹叔雅《异物志》、宋膺《异物志》、陈祁畅《异物志》,《文选》左思《蜀都赋》刘渊林注引又有谯周《异物志》。五种《异物志》均已失传。《要术》引文与《御览》有异,不能肯定是哪一种。[2]如果能确定引文属哪个版本,就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文献的基础文献。
我们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齐民要术》引《异物志》当在贾思勰《齐民要术》成书前已经问世的《异物志》。如:杨孚《异物志》、续咸《异物志》、陈祁畅《异物志》、宋膺《异物志》、曹叔雅《异物志》、谯周《异物志》等。另有三国吴朱应撰《扶南异物志》,三国吴万震撰《南州异物志》等。至于具体哪部或那几部《异物志》被《要术》引用,需作具体分析。
东汉杨孚撰《异物志》系史上最早的一部《异物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史部地理类著录。《水经注》引作杨氏《南裔异物志》。《艺文类聚》或引作杨孝元《交趾异物志》,或引作《交州异物志》。该书主要记载交州一带(今广东、广西和越南北部地区)的物产和民族风俗。内容涉及:人物地理——如雕题国、狼国、西屠国、乌浒、穿胸人、黄头人、扶南国、斯调国等。禽鸟动物——合浦牛、猩猩、象、犀、猕猴、麡狼、鼠母、长鸣鸡、孔雀、锦鸟、苦姑鸟等。虫鱼——蚌、大贝、水蛇、玳瑁、鲸鱼、水母、高鱼、鹿鱼、鲛鱼、等。果实——芭蕉、槟榔、椰树、橄榄、杨梅、桔、甘蔗、甘薯等。草木——榕树、木棉、桂、木蜜、豆蔻、藿香、文草、摩厨、益智、交趾草等。玉石——石发、昆仑玉、云母、火齐等。农作物——稻等。《初学记》、《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后汉书注》、《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海录碎事》、《事类赋注》等书均有佚文。
清曾钊辑杨孚《异物志》佚文近百条。曾钊认为《异物志》系杨孚首创,故只有杨孚可专其名,群书所引,凡不称人名,只称《异物志》者,皆当为杨氏书文。[3]如果照此推论,《齐民要术》引《异物志》当出自东汉杨孚撰《异物志》。是否果真如此?我们看一下另外版本情况,再作判断。
《齐民要术·稻二》引《异物志》曰:“稻,一岁夏冬再种,出交趾。”《太平御览》卷八三九“稻”引《异物志》:“交趾稻,夏冬又熟,农者一岁再种。”《初学记》卷二七引作杨孚《异物志》,少“稻,夏”二字,余同《御览》引《异物志》文。《初学记》引杨孚《异物志》,与《御览》、《要术》引《异物志》文义基本相同,字、词、语序略有差异。此条可能引汉杨孚《异物志》。但在我们不能与其它《异物志》作比对的情况下,还不能定论18条都引自杨孚《异物志》。
《晋书·续咸传》:“著《远游志》、《异物志》、《汲冢古文释》,皆十卷,行于世。”晋续咸,上党人,师事京兆杜预。咏嘉中为东安太守。后仕刘琨,任从事中郎。又事石勒,为理曹参军。一生在北方活动,未到南方。其《异物志》十卷,是诸种《异物志》中卷数最多的。可以推测,未到过南方的人,不可能以南方物种写出庞大的书目。何况其《异物志》史志未载,亦未见引用。《齐民要术》引《异物志》皆是南方物种,故《齐民要术》引《异物志》不会是续咸《异物志》。
陈祈畅《异物志》一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史部地理类著录。已佚。约魏晋南北朝时人,事迹无考。贾思勰《齐民要术·益智四一》引《异物志》曰:“益智,类薏苡。实长寸许,如枳椇子。味辛辣,饮酒食之佳。”此文《太平御览》卷972果部引作陈祈畅《异物志》。贾思勰《齐民要术》与陈祈畅《异物志》成书时间极近,可惜《齐民要术》引《异物志》18条均不标作者。如果《太平御览》卷972果部引作陈祈畅《异物志》不误,那么,陈祈畅《异物志》当与《齐民要术》引《异物志》有渊源关系,或许是《齐民要术》引《异物志》来源之一。
《齐民要术·橘一四》引《异物志》曰:“橘树,白花而赤实,皮馨香,又有善味。江南有之,不生他所。”《太平御览》卷九六六引《异物志》与《要术》引同,但末了尚有“交趾有橘,置长官一人,秩三百石,主岁贡御橘”。《艺文类聚》卷八六、《初学记》卷二八亦引《异物志》相同,只个别虚词异。“橘树”,《类聚》无“树”字。《初学记》、《御览》均作“橘树”。《初学记》所引,题作“曹叔《异物志》”。那么此条出自曹叔雅《异物志》的可能性是有的。当然还有可能是曹叔雅《异物志》、杨孚《异物志》均有该条文记述,且无论曹叔雅《异物志》对杨孚《异物志》有无借鉴引用,二者文字表述极其相近。
宋膺《异物志》约成于汉晋之际。书已亡佚。仅存数条佚文,主要记载西域物侯。如《史记·大宛列传·正义》引宋膺《异物志》:“秦之北附庸小邑,有羊羔自然产于土中,候其俗萌,筑墙绕之,恐为兽所食。其脐与地连,割绝则死,击物惊之,乃惊鸣,脐遂绝,则逐水草为群。”《太平御览》卷793引宋膺《异物志》:“大头痛小头痛山,皆在渠搜之东,疏勒之西,经之者身热头痛,夏不可行,行则致死,惟冬方可行,尚呕吐。山有毒,药气之所为也。冬乃枯歇,可行也。”从《史记》、《太平御览》引宋膺《异物志》的佚文看,均记载的是西北西域地区的物候、山川等。与《要术》引《异物志》均南方物候不同。因此,《齐民要术》引《异物志》内容,不可能出自宋膺《异物志》。
三国蜀谯周《异物志》,原书亡佚,亦不见史志著录,后世书目引用亦少见。《文选·蜀都赋注》引谯周《异物志》:“涪陵多大龟,其甲可以卜,其缘中又似瑇瑁,俗名曰灵。”又引:“滇池在建宁界,有大泽水周二百余里,水乍深广乍浅浃,似如倒池,故名滇池。”
三国吴朱应,因出使扶南、林邑、南洋诸国,而后撰《扶南异物志》。介绍扶南、林邑、今南洋群岛、天竺、大秦等国的地理、物产。该书记述物产系今东南亚、南亚地区物产。
综上,从既有材料的引用迹象、物产和地域的吻合度、书名等要素看,《齐民要术》引用的未标作者的《异物志》18条,物产区域与杨孚《异物志》记物产区域吻合度较高,理论上引用可能性很大。《齐民要术》对陈祈畅《异物志》、曹叔雅《异物志》可能有引用。其它《异物志》本被引用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宋膺《异物志》、续咸《异物志》被《齐民要术》引用的可能性更小。因此,《齐民要术》引《异物志》文应基本出自杨孚《异物志》。由于《齐民要术》引《异物志》文成为辑佚的重要文献来源,且有的引文不见其它各本征引,因此《齐民要术》引《异物志》文也就成为我们认识和了解杨孚《异物志》的重要参照,其文献史料价值较高。
(二)《齐民要术》引《临海异物志》的文献史料价值
《齐民要术》引《临海异物志》14条(14物种)。
三国吴沈莹撰《临海异物志》一卷。《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史部地理类著录,原书已佚。《隋书·经籍志》等作《临海水土异物志》。
晋戴凯之的《竹谱》首先引用沈莹撰《临海异物志》,此后是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引用《临海异物志》。唐欧阳询的《艺文类聚》、李贤注《后汉书·东夷传》、李善的《文选注》、虞世南的《北堂书钞》、徐坚的《初学记》、段公路的《北户录》,宋李昉等编撰的《太平御览》、宋吴淑撰《事类赋注》、南宋初年闽人叶廷硅编集《海录碎事》,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清代陈元龙的《格致镜原》等书,均对《临海异物志》有引录。明陶宗仪辑本收在《说郛》中;清王仁俊辑本收在《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中;民国杨恩辑本收在《台州丛书后集》中;今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
从《临海水土异物志》所存佚文看,《临海异物志》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关于夷州民、安家民等古代民族的史志,为研究高山族史和古越族史的重要资料;二是关于鳞介、虫鸟、竹木、果藤等动植物的重要资料,这部分内容不仅是我国古代农业科学知识的一部分,而且从中也可以或多或少地了解到古越人的生产知识和生活状况。”[4]一部分内容主要记述东南沿海地区鳞介、虫、鱼、鸟、竹、林木、果、藤等动植物资料。一部分记述夷州(即台湾)以及迁移到大陆的夷州安家民等古代民族的史志。
沈莹亦曾为丹阳太守,由于官阶不足,《三国志》并未有专门传记。只是在《三国志·吴书·孙皓传》,以及裴松之注引《晋纪》、《襄阳记》中,提到沈莹,内容均不是有关林果、动植物等的记载,而是有关军事方面内容。《三国志卷四十八·吴书三·孙皓传》:“(天纪)四年春,立中山、代等十一王,大赦。睿、彬所至,则土崩瓦解,靡有御者。预又斩江陵督伍延,浑复斩丞相张悌、丹杨太守沈莹等,所在战克。”[5]记录了晋将王睿、唐彬、杜预、王浑等进攻东吴并获胜这一重要历史与军事事件。裴松之对《三国志·吴书·孙皓传》这段文字注引“干宝《晋纪》曰:吴丞相军师张悌、护军孙震、丹杨太守沈莹,帅众三万济江……与讨吴护军张翰、扬州剌史周浚成阵相对。沈莹领丹杨锐众刀盾五千,号曰青巾兵,前后屡陷坚阵,于是以驰淮南军,三冲不动。退引乱,薛胜、蒋班因其乱而乘之,吴军以次土崩,将帅不能止,张乔又出其后,大败吴军于版桥,获悌、震、莹等。”[6]裴松之又注引“《襄阳记》曰:晋来伐吴,皓使悌督沈莹、诸葛靓,率众三万渡江逆之。至牛渚,沈莹曰:‘晋治水军于蜀久矣,今倾国大举,万里齐力,必悉益州之众浮江而下。我上流诸军,无有戒备,名将皆死,幼少当任,恐边江诸城,尽莫能御也。晋之水军,必至于此矣!宜畜众力,待来一战。若胜之日,江西自清,上方虽坏,可还取之。今渡江逆战,胜不可保,若或摧丧,则大事去矣。’悌曰:‘吴之将亡,……相与坐待敌到,君臣俱降,无复一人死难者,不亦辱乎!’遂渡江战,吴军大败。”[7]虽然从这些史料记载看,只看到了沈莹在危机时刻,体现出的军事见地,但沈莹作为丹阳太守,一郡最高行政长官,对管理区域及其周边的农牧业、地理方物、风土人情等也必然有相当的了解和认识。
《齐民要术》引《临海异物志》14条(14物种)主要涉及东南沿海地区果品、林木等物产。
《太平御览》卷939鳞介部引《临海异物志》:“牛鱼,形如犊子,毛色青黄,好眠卧。人临上,及觉,声如大牛,闻一里。”“鹿鱼,长二尺余,头上有角,腹下有脚如人足。”《太平御览》卷946虫部引沈莹《临海异物志》:“晋安南吴屿山吴公千万积聚,或云,长丈余者以作脯,味似大虾。”又有部分动物记载。
唐李贤注《后汉书·东夷传》、虞世南《北堂书钞》和宋李昉《太平御览》、司马光《资治通鉴》引录了《临海异物志》关于夷州和夷州安家民的记述。[8]
从《临海异物志》的书名、佚文内容,与沈莹为官、生活的地域看,《齐民要术》引《临海异物志》14条,应出自沈莹《临海异物志》。《齐民要术》引《临海异物志》即沈莹《临海异物志》是可以确定的。《齐民要术》对《临海异物志》的引文,对东南沿海地区果品、林木等物产的记载,成为此后各本引用和辑佚的重要资料来源,有着重要文献史料价值。如“梅桃子”、多南子”、“王坛子”诸条先见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后世引文、辑本多依《要术》引文。
(三)《齐民要术》引《南州异物志》的文献史料价值
《齐民要术》引《南州异物志》4条(4物种)。
三国吴万震曾为丹阳太守,所撰《南州异物志》,多述海南诸国,兼及西方大秦等国方物风俗。书中所记乌浒、扶南、斯调、林阳、典逊、无论、师汉、扈利、察牢、类人等国的地理风物,多为前代史书所阙。《齐民要术》引《南州异物志》4条(4物种),引用书目明确系《南州异物志》,同时记载物类、国名也与万震《南州异物志》吻合,如《齐民要术·摩厨一一九》引《南州异物志》曰:“木有摩厨,生于斯调国。其汁肥润,其泽如脂膏,馨香馥郁,可以煎熬食物,香美如中国用油。”记载斯调国的物产,与万震《南州异物志》非常一致。因此,《齐民要术》引《南州异物志》4条,当出自三国吴万震《南州异物志》。
《南州异物志》多为前代史书所阙。《齐民要术》引《南州异物志》4条(4物种)文字的文献资料价值自然非同寻常。
《齐民要术》引《南州异物志》年代早,距《南州异物志》成书时间相对较近,引文准确率相对较高。
如:《齐民要术·椰三二》引《南州异物志》曰:“椰树,大三四围,长十丈,通身无枝。至百余年。有叶,状如蕨菜,长丈四五尺,皆直竦指天。其实生叶间,大如升,外皮苞之如莲状。皮中核坚。过于核,里肉正白如鸡子,着皮,而腹内空:含汁,大者含升余。实形团团然,或如瓜蒌,横破之,可作爵形,并应器用,故人珍贵之。”
《太平御览》卷972.椰部引《南州异物志》:“椰树,大三四围,长六丈,通身无枝。至余百年。有叶,叶状如蒲,长四五尺,直谏指天。实生叶间,皮苞之如莲状。皮肉硬过于核中肉,白如鸡子,着皮,而腹内空:含汁,大者含升余。实形团团然,或如斌楼,横破之,可为爵,亚堪器用,南人珍之。”
比较这两则引文,《要术》文意合乎实际,文字通顺。《御览》引文多有讹误。如《要术》作“长十丈”,《御览》作“长六丈”。“长十丈”较符合实际。后汉一尺约合现在的24.3厘米,十丈合24.3米,符合椰树25一30米的一般高度。又如《御览》“皮肉硬过于核中肉,白如鸡子”不如《要术》“皮中核坚。过于核,里肉正白如鸡子”引文通畅。还有《御览》将“篓”误作“楼”。
从以上两则引文比较,可见《要术》引文价值之一斑。
(四)《齐民要术》引《南方异物志》的文献史料价值
《齐民要术》引《南方异物志》2条(2物种)。
《南方异物志》有两部。一部约成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作者不详,卷目无考。已佚。《齐民要术》首先引用此书。《齐民要术·芭蕉四八》引《南方异物志》曰“甘蕉,草类,望之如树。株大者,一围余。叶长一丈,或七八尺,广尺余。华大如酒杯,形色如芙蓉。茎末百余子,大名为房。根似芋魁,大者如车毂。实随华,每华一阖,各有六子,先后相次,子不俱生,华不俱落。此蕉有三种:一种,子大如拇指,长而锐,有似羊角,名‘羊角蕉’,味最甘好。一种,子大如鸡卵,有似牛乳,味微减羊角蕉。一种,蕉大如藕,长六七寸,形正方,名‘方蕉’,少甘,味最弱。其茎如芋,取,濩而煮之,则如丝,可纺绩也。”《齐民要术·竹五一》引《南方异物志》曰:“棘竹有刺,长七八丈,大如瓮。”《初学记》卷30引《南方异物志》:“鹦鹉有三种,青大如乌臼,一种白大如鸱,一种五色。大于青者,交州巴南尽有之,及五色,出杜薄州。凡鸟四指,三向前,一向后,此鸟两指向后。”另《一切经音义》、《太平御览》等书亦有引文。《齐民要术》引《南方异物志》2条(2物种),当出自该成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方异物志》。
另有一部《南方异物志》,唐代房千里撰。《宋史卷二百六·志第一百五十九·艺文五》载房千里《南方异物志》一卷。时代晚《齐民要术》近400年,《齐民要术》不可能引用此书。
由于诸种《异物志》原本均已亡佚,而《齐民要术》或是最早引用这些《异物志》版本条文,或是《齐民要术》引用文字条目较其它书目齐全,或是《齐民要术》引用的部分条目其它书目不见引用,因此《齐民要术》引《异物志》各本的文字材料,就具有了极其重要的版本研究价值、文献史料价值、校勘及辑佚价值等。
《齐民要术》引用过的现已失传的书目中,涉及地域广阔,涉及物种丰富多样,涉及科技门类多元。这些科技史料,是被《齐民要术》借鉴认同的科技文化思想,也是《齐民要术》科技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今天了解古代农业科技、文化、思想的重要史料,还是现代农业科技文化思想的传承和应用的基础,史料价值和现代应用价值极高。
《齐民要术》引用失传书目文本,或论述农耕、农本的重要性;或记录农业生产工具的发明、创造及相关技术。当然,《齐民要术》引用失传书目文本,内容最丰富的是记录了大量的植物、动物物种,及其种植、养殖技术,主要性状、功用等。是农业科技史的宝贵财富,并且在现代种植养殖技术中得到传承和应用。
《异物志》作为汉唐间专门记载有关地区及国家新异物产的典籍,在当时对动植物新品种及其养殖、种植、特征、属性等具有记录、推介、传播功能。《齐民要术》引存早已亡佚的《异物志》、《临海异物志》、《南州异物志》、《南方异物志》,从动植物品种、动物养殖、植物种植、物种特征、物种属性等诸多层面和视角而言,其科技史料价值都是值得重视和珍惜的。
《齐民要术》引《异物志》记载九真长鸣鸡声、貌。记述了水稻的两作、出产地。记述了橘树、甘蔗、甘藷、椰树、槟榔、枸橼、益智、芭蕉、古贲灰、、葭蒲、萪藤、薕、梓棪、母树等的色、香、味、产地、形状、用途等。
此仅以九真长鸣鸡、水稻为例,略作说明:
关于长鸣鸡的早期史料记载非常少见。《齐民要术·养鸡第五十九》引《异物志》曰:“九真长鸣鸡最长,声甚好,清朗。鸣未必在曙时,潮水夜至,因之并鸣,或名曰‘伺潮鸡’。”形象地记述了九真长鸣鸡状貌,动听的声音,而且记述九真长鸣鸡不同于其他地方鸣鸡的特点:即未必在天亮时鸣叫,夜间潮水来了,便一并鸣叫,故名‘伺潮鸡’。记述形象、具体、特征性强。《初学记》引《广志》曰:“九真郡出长鸣鸡。”仅此一句,只道出产地和鸡种。且晋·郭义恭《广志》晚于东汉杨浮《异物志》。《汉书·昌邑哀王刘髆传》:“贺到济阳,求长鸣鸡。”只说求长鸣鸡,并未提是否求得长鸣鸡,更不见任何有关济阳长鸣鸡的记述。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禽》:“长鸣鸡,高大过常鸡,鸣声甚长,终日啼号不絶。生邕州溪洞中。”范成大所记邕州长鸣鸡,个大、终日啼号不絶是其特点,但记载时间远在汉魏之后。因此《齐民要术》引《异物志》记载的九真长鸣鸡,较其它记载除更具体、更形象、更具特征性和文献价值外,在养殖史、科技史上就具有了极高的史料价值。
就水稻而言,《齐民要术·稻二》引《异物志》:“稻,一岁夏冬再种,出交趾。”明确记载了水稻的一年两作制,以及水稻的出产来源地。俞益期《笺》曰:“交趾稻再熟也。”即交趾水稻一年两熟。
《史记·五帝本纪》载:“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9]可见上古之时,五帝之一高阳已经将任地养材,行四时以象天,尽心敬事,理四时五行以教化万民,祭祀天地等行为施诸交趾。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军队越过岭南征服百越诸部族,占领今广西、广东、福建和越南北部地区,并大量移民,设立三个郡,加强管理。公元前203年,秦朝南海尉赵佗,自立为南越武王(后改称南越武帝),定都在今广州。交趾地区成为南越国的一部份。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并在越南北部地方设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加强管理。此后一千多年,交趾地区一直受中国古代汉朝、东吴、晋朝、南朝、隋朝、唐朝、南汉、明朝等各朝代政权的直接管辖。《水经注》卷三六“温水”章“东北入于郁”下记载:“豫章俞益期,性气刚直,不下曲俗,容身无所,远适在南。与韩康伯书曰:……九真太守任延,始教耕犁,俗化交土,风行象林。知耕以来,六百余年,火耨耕艺,法与华同。名‘白田’,种白谷,七月大作,十月登熟;名'赤田',种赤谷,十二月作,四月登熟,所谓两熟之稻也。至于草甲萌芽,谷月代种,穜稑早熟,无月不秀。耕耘功重,收获利轻,熟速故也。米不外散,恒为丰国。”可见水稻是交趾的主要粮食作物,且种植历史悠久。由于《异物志》早已失传,现存对《异物志》有引用的书目,又以《要术》为早,其它书目往往对《要术》多有转引,因此,《齐民要术·稻二》引《异物志》关于交趾水稻的两熟制,为我们了解古代水稻种植制度、种植科技等具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也为我们今天研究今天越南北部的古代种植历史提供了重要史料。
《齐民要术·甘蔗二一》引《异物志》记述甘蔗种植种植较广,远近皆有。而以“交趾所产甘蔗特醇好,本末无薄厚,其味至均。”粗围数寸,有一丈多高,外观象竹子。味道甜美。榨取汁为饴饧,即“糖”。在经过煎熬并曝晒,凝固如冰,吃到嘴里即消解融释,当时人们称之为“石蜜”。详细描述了甘蔗的品质、特征、味道、状貌、加工技术等,也具有重要的科技史料价值。
《齐民要术》卷十引《临海异物志》记载了杨桃、杨榣、猴闼子、关桃子、土翁子、枸槽子、鸡橘子、猴总子、多南子、王坛子、杨梅、余甘子、狗竹、钟藤等14个物种。其中分别介绍了杨桃的形状、味道、成熟季节、色泽等;梅桃子的产地、产量、果实大小、收藏;杨榣的生长方式、味道、尺寸、色泽、味道;猴闼子的大小、味道;关桃子的味道;土翁子的大小、味道、颜色;枸槽子大小、味道、颜色;鸡橘子的大小、味道、产地;猴总子大小、形状、味道;多南子的大小、颜色、味道、形状、产地;王坛子的大小、味道、产地、名称、形状;杨梅的大小、颜色、成熟期、形状、味道;余甘子的形状、味道、称谓等;狗竹的特征;钟藤的生长特征、大小等。
《齐民要术》卷十引《南州异物志》记述了椰树、榕木、摩厨、等的大小、高矮、特征、形状,以及果实的形状、味道、颜色、用途等。
《齐民要术》卷十引《南方异物志》记述了甘蕉的属性、大小、高矮、形状、种类、名称、用途。介绍了棘竹的特点、大小、形状等。
《齐民要术》引用各本已失传《异物志》,记录了大量植物、动物物种,及其种植、养殖技术,主要性状、功用等,是农业科技史的宝贵财富。有诸多物种的种植、养殖技术,在现代种植、养殖技术得到验证,是合乎自然规律的,是与现代科技相一致的,其历史传承性、现实应用性强,经济社会效益高。
[1] 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
[2] 缪启愉.齐民要术校释.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11(1):565.
[3] 曾钊辑,杨孚.异物志》之《跋.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
[4] 张崇根.临海水土异物志辑校·代自序.临海水土异物志辑校.农业出版社,1981.
[5] 陈寿撰.裴松之注.陈乃乾校点.三国志.中华书局,1982,7(2):1174.
[6] 陈寿撰.裴松之注.陈乃乾校点.三国志.中华书局,1982,7(2):1174.
[7] 陈寿撰.裴松之注.陈乃乾校点.三国志.中华书局,1982,7(2):1175.
[8] 姚永森.《<临海水土异物志>:世界上最早记述台湾的文献》.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
[9]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中华书局,1982,12(2):11-12.
2015-07-08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研究项目《<子海>整理与研究》(10@ZH011)子项目《<齐民要术>研究校注》;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齐民要术>研究》(13CWXJ10)。
山东农业大学,山东泰安,271018
孙金荣(1963- ),男,文学博士,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史。
K
A
1008-8091(2015)04-01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