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视阈下的档案管理范式初探

2015-04-02 06:43:07张晓婷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公共性范式部门

张晓婷

(齐鲁师范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3)

公共管理视阈下的档案管理范式初探

张晓婷

(齐鲁师范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3)

档案管理模式受到社会制度的影响,在政治、经济的发展下有了新的突破。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需要相关部门的配合,档案管理员必须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共同促进现代公共管理的进步。

公共管理;档案管理范式;社会性;发展理念

一、公共管理概述

公共管理的本质即公共性和服务性。就公共性而言,在政府规范人们行为的同时,代理人们行使了一定的公共权力,包括维护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公益活动的推广等。公共权利不是为某一个阶级而服务的,而是站在社会的角度上造福于广大的人民群众,这就是服务性的体现。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是我国党的宗旨,因此,政府的行为应该立足于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因此,服务意识是做好公共管理的核心要素。公共管理有四大职能,分别是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市场监督和公共服务。公共管理部门应该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信息的传播尽到自己的本职责任,满足人们对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档案管理范式概述

档案管理是对具体文件的整理、分类和保管,档案管理的工作与社会管理具有紧密的关系。档案管理范式是一种管理行为,针对具体的档案管理活动,在专业的领域进行缜密的核查和保管,并为实际问题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档案管理范式能够有效地结合管理理念和管理行为,将两者进行有机的统一,有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先进理念的帮助下,能够增强管理实践的力度,减少工作中的失误。在档案管理常年的发展中,站在“范式”的角度思考并解决问题,能够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增强逻辑性的考察,能够对档案的收集和分类进行系统的划分,做到科学化的管理。

三、影响档案管理范式选择的因素分析

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的因素有很多,在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之中,面对不同的情况做出档案管理的范式选择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将从以下几点进行具体的分析。

1.经济制度

不同的经济制度对档案管理范式的选择也略有不同。在私有制的经济体制下,封建制度对生产资料有着完全的掌控权,档案管理是统治阶级的私人财产,其范式行为表现出强烈的政治色彩,并不能体现公共性。当社会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时,档案管理有了自主权,能够向社会公众提供较为开放的档案管理制度,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服务性,实现了管理本质上的转变。但是,在私有制经济的前提下,档案管理依旧立足于资产阶级本身的利益,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的利益,难以协商解决共同的社会问题。我国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共享性,在档案管理中坚持为人民服务,兼有社会性和服务性的原则,能够得到人民的支持。

2.政治制度

档案工作通常离不开国家制度的管辖,具有一定的政治形态。在独裁的政治环境下,人民长期处于被压制生存空间里,公共个人利益得不到实现。权利的垄断,使档案部门完全为统治阶级服务,沦为管理国家的一种强制性手段,具有封闭性。在民主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中,人民具有了更多的权利,能够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具有知情权。因此,在档案管理的过程中,能够使用自己的权利进行利益的维护,实现个人的发展。因此,档案部门作为信息服务机构能够体现人民的意志,增强其社会性,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

3.社会发展理念

社会发展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社会进步也影响到档案管理范式的选择。档案管理具有一定的保密性,但是过于强调这一点容易造成与社会的脱节,不利于实现档案管理建立的初衷。在满足社会发展和人们需求的情况下,将“人”的管理作为发展的核心目标能够有效地推进社会管理,突出人的价值。在档案管理的功能上,不局限于历史工作的研究,做到档案查询的生活化,发挥档案的信息价值、历史价值和记忆功能。

四、基于公共管理的档案管理范式

1.现代档案工作的公共性

(1) 档案工作领域的公共性

档案工作领域的公共性,可以从横向、纵向两个角度来看。从纵向上分析,我们在建国初期就重视了档案制度的建设和管理,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指引下,从中央到地方的企事业单位都建立了档案管理制度,这体现了档案工作的全局性和延伸性。在横向上分析,档案管理涉及到生活的诸多方面,其主要管辖不再是党政组织的人员档案以及历史文化资料的管理,而是从经济数据、政治发展、科技进步等多个方面着手,深入不同的领域进行专业的档案管理,具有扩展性。

(2) 档案工作服务对象的公共性

档案工作的服务对象具有一定的广泛性,这是由于我国民主法制化进程加快所产生的必然结果。人民群众的维权意识和法治意识不断的提高,知情权是我国公民的主要权利之一。因此,档案工作的服务对象也随着扩展,满足社会公众对信息化档案的全方位需求。在以往档案的主要服务人群外,增加了普通人民群众的查阅权,做到档案管理为民服务。

(3) 档案工作机制的公共性

档案信息管理具有自身的特性,即作为公共物品,其提供的方式是由公共部门进行统一的安排,不能放任给个人进行分配管理。因此,世界各国在档案工作的管理机制上较为统一的选择了政府部门进行主导,各部门配合协调的方式,完善档案管理。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在档案管理上,主要是以档案实体管理部门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共同负责的。档案管理实体部门主要是指档案馆,是一种特殊的事业单位。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指档案局,独立行使国家政府部门赋予的公共权利。保证档案管理中的公共利益需要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发挥自身的效益,坚持为人民群众服务。

2.档案管理范式的公共性

(1)管理价值取向

档案管理的价值取向需要坚持以人为本。高效的档案管理工作是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人为本需要我们解放思想,满足社会要求。站在全局性的角度上,档案管理涉及到每一个人的根本利益,人口流动档案、工作信息档案,这些都是公民参与档案管理的主要内容。社会的发展是在关注人的基础上得到的,因此,我们要摆脱传统的管理理念,将管理重心从“物”转移到“人”上来。

(2) 管理原则

首先,要做到坚持开放共享的原则。开放是指对档案信息源头的开放,共享是指将档案信息放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共同使用。档案的管理不仅仅是档案部门的问题,还对国家的法制化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树立开放共享的原则能够为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员提供服务。

其次,要坚持自由公平的原则。档案管理所体现的自由是指,公民依法享有自己的权利,具有知情权,能够在合法合理的条件下要求档案管理部门公开信息。而公平主要是指公民享有平等的档案查询权力。无论是机关部门,还是人民群众都可以上访档案管理部门,并理应得到同等的对待。因此,档案管理机构应该避免“特权”行为的发生,一视同仁。

第三,坚持提升效益的原则。档案管理具有复杂性,工作量庞大,因此,需要加强工作的效率。在工作中,不仅要注重档案的收集、分类和保管等基础性任务,还要提升对来访人员的服务意识,进行档案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健全档案管理机制。除此之外,档案管理部门作为政府部门应该注重成本的投入问题,合理的使用纳税人上缴的每一分钱,做到小成本,大收益。在档案馆建设的过程中,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

3.档案管理机制的公共性

(1)合作机制

针对档案管理机制的公共性,我们认为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由于我国档案信息的分布较多,类别繁杂,因此,在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重复记录或者遗漏的情况,尤其是跨区域的档案管理。这就需要各个地区的档案管理机构加强内部合作,进行资源的协调和共享,更好的为社会服务。在传统的档案管理过程中,由于机构间的相对独立性,在资源整合上有所欠缺。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我们应该利用好这一优势,实现档案多领域、跨区域的服务。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强档案部门与社会之间的合作。集结社会各界的力量,为档案管理提供有效地资源以及专业技术上的支持,使用先进的管理方式,优化档案管理系统。

(2) 法治机制

建立健全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能够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档案法》的制定和实施能够为具体的管理行为进行约束,能够在科学合法的基础上开展工作。坚持法制性原则,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可以做到有法可依,有利于为档案管理工作配备专业的人员,能够规范化、具体化人们的行为。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坚持合法的档案管理行为。档案管理部门要利用法律的规定提供信息资源的查询,保证社会公民权利的行使。

五、档案管理范式公共性的意义

1.有利于档案价值的充分实现

档案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档案是否得到了有效地利用,档案的价值都会随其本身被保留、隐藏下来。当档案被人民群众广泛的利用时,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用,进而转化为具体的经济价值或者社会价值。档案管理范式的公共性立足于实现档案领域的公共利益,因此,我们要加强管理过程中的真实性和可开发性。一方面我们要着手进行信息资源的整合,为日后的利用提供基础;另一方面,我们要优化服务质量,高门槛的服务不利于档案价值的体现。

2.有利于国家档案馆向公共档案馆的转化

建立公共档案馆可以加强信息的流通速率,能够将历史文化知识进行更好的传播。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对人文思想的重视,公共档案馆的建设已经成为主要方向之一。面对我国档案管理事业的新发展,将封闭的查阅模式转换为开发的公共场所,能够更好的发挥档案的使用价值,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成为人们群众行使个人权利的正确选择。

3.有利于档案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社会发展的潮流之中,实现档案管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学习西方国家优秀的档案管理经验,能够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在档案事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加强社会公众的档案意识。档案管理范式的公共性拓宽了档案工作的受众面,人民群众可以直接的接触档案,有利于档案管理实现其社会化、公众化的职能。档案工作的完善需要人民提出宝贵的意见,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完善信息的征集工作,实现档案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4.有利于促进社会实践水平的提高

档案工作的新发展是随着社会进步而进步的。档案的建立能够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能够对历史进行记录,方便人们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城市进步的过程。因此,档案具有真实性和广泛性。通过对档案的研究分析,从中获得启迪并有效地的解决现实问题,有利于促进社会实践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要合理的利用好档案,在开放性的管理模式下,实现社会成果的展示和历史经验的传播,帮助人们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总结事物发展的规律。

[1]曹玉.公共管理视阈下档案管理的实践范式研究[J].档案与建设,2012,(7).

[2]林燕祯.浅议公共管理视阈下的档案管理范式[J].办公室业务,2014,(12).

[3]吴丹.公共管理视阈下文档管理理论与实践范式研究综述[J].北京档案,2012,(7).

2015-05-21

张晓婷,女,大学本科,齐鲁师范学院教师。

G271

A

1008—3340(2015)04—0087—03

猜你喜欢
公共性范式部门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今日农业(2022年4期)2022-11-16 19:42:02
间隙、公共性与能主之人:楠园小记
现代装饰(2022年1期)2022-04-19 13:46:32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 06:14:08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性研究述评
哪些是煤电部门的“落后产能”?
能源(2017年9期)2017-10-18 00:48:28
医改成功需打破部门藩篱
中国卫生(2016年1期)2016-11-12 13:20:58
7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