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视域下的交替传译

2015-04-02 03:12王亦兵隋丹妮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源语口译语义

王亦兵,隋丹妮

(沈阳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 110041)

认知视域下的交替传译

王亦兵,隋丹妮

(沈阳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 110041)

通过分析学生在交替传译学习中常见困难及问题,研究了认知心理能力和口译能力的关系,发现以往探究口译过程仅关注语言现象的不足,并将口译学引入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交叉学科中进行研究。认为传译过程中的认知能力构建包括:认知负荷、能力机制、脑成像和释意学理论等要素,继而论述了认知能力构建在交替传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认知能力;交替传译;口译

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间交流的频繁、密切,高端口译人才日益为社会发展所需要。如何有效提高高端应用型口译人才的培养水平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口译的过程是既抽象又复杂的认知过程,是由多种认知能力构建而成的。翻译者需从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以及语言的输入、输出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相应训练。由此可见,语言能力是认知能力的重要构成。那么,如何从认知能力的角度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呢?这就需要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交替传译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关系,哪些认知因素影响传译能力;如何根据影响传译策略的认知能力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口译过程中常见问题分析

口译过程可总结为源语向目标语的转换,这个转换过程的顺利完成反映出译者的口译能力。口译能力是指完成口译行为所需的内在知识和技能体系及相关心理素质,口译能力由4大模块组成。其中,双语能力模块和言外知识模块是口译能力的基础,口译技巧模块是译员能力的核心,译员心理素质是完成现场口译任务的保障[1]。从口译过程可知,语言能力包括源语和目标语,即译者能够理解源语并准确的用目标语进行语言输出;相关知识主要指译者对所译主题背景知识的掌握及日常的知识储备;口译技能则包括语言转换能力和翻译技巧。本文就学习者在口译过程中常见的几个问题加以分析。

1.译语连贯

传译除了要求译语表意正确外,更要注重语言表达的连贯和流畅。译语表达的流畅体现了语意内部连接的准确性。在口译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过多的关注语言输出的结果,却忽视了整体表达的流畅与完整,出现了词不达意,无意义重复及缺乏语义间的连接。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主要由于学生在信息密集的情况下,语言转换环节漏掉了连接词的加工,同时相关背景知识匮乏,导致语义连接松散,难成篇章。

2.文化因素

口译过程最终目的是交流,而文化是影响交流的重要因素。语言差异的本质是两种文化的差异。传译的过程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化,更是两种文化、传统、思维,甚至情感的转换和表达。学生在传译过程中,由于缺乏一定的文化内涵(成语、典故、俗语、方言等),导致输出信息缺失。

3.笔记困难

传译过程中,笔记绝不仅仅是译者需要具备的一项技能,更是口译认知环节中必备的一种能力,它是连接口译认知过程的重要节点。笔记能力直接影响译者的听辨信息,它是语音信息转化成书面信息的重要能力。学生在传译练习中,由于受到记录能力的限制和干扰,仅能记住当下工作记忆加工的语音信息,而无法形成完整的信息记录,因此输出的译语信息缺乏连贯性和完整性。

二、交替传译中的认知能力构建

20世纪中期认知科学兴起,主要涉及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语言学等,其中认知心理学作为一门核心学科,是研究基于语言学的交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思维、注意、记忆(工作记忆、长时记忆、短时记忆)、表象、决策、语言等认知能力被公认为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因此是许多语言学家探究人类语言信息加工及心理加工机制的基础。目前,国内外的口译研究者意识到认知能力在口译实践中的作用,并围绕口译者的认知能力展开研究。

1.认知负荷

世界知名口译研究者吉尔根据神经认知心理学原理及口译过程中的错译和漏译的分析,提出了“认知负荷模式”假说,该假说主要针对口译信息加工的认知过程中注意力的执行控制和竞争机制。认知个体首先听取源语信息,通过对现有输入信息的工作记忆的加工同时激活长时记忆的信息储备。信息则以符号的方式记录并呈现源语理解后的符号信息。信息的再加工阶段包括根据符号信息的记录将已知源语信息转换成目标语信息,对目标语词汇、句式、语义连贯进行提取,最终输出目标语。两个认知过程中始终交叠的是工作记忆和注意力。交替传译是多种高级认知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其中包括了思维能力、决策和冲突解决能力。

2.能力机制

(1)司徒罗宾教授提出的口译过程的能力机制说认为,口译能力的信息加工包括多种功能的运行机制。口译的过程包括感知系统加工、语言加工、高级认知加工、信息的编码和重构以及语言产出系统。感知系统是信息输入的过程,认知个体首先听到或看到源语信息,然后分析识别源语信息的语言结构,包括语法、词汇、句式等;再通过激活认知个体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体系,对现有信息进行分析、推理以及信息重置编码和结构重组,最后选择正确目标语的表达方式并准确说出目标语翻译。

(2)口译过程复杂抽象且受多种因素影响,它并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加工和输出的过程。认知个体接收到的源语信息不仅仅是语言范畴内的简单的词语、句子甚至是语义,而是通过这些信息激发出来的相关目标语的语义表达。高级认知加工体系中的元认知也是口译过程信息处理的关键环节和能力。元认知的实质是认知个体在完成认知活动时的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过程,处理语言转换的过程中,元认知能力的功能在于听辨信息的真伪、分析语言信息的语义表达、内在含义、有效信息及语义连接等能力。

(3)认知能力有助于语言加工过程多因素能力的控制和协调。口译能力是由多种子能力和技能构成,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相互渗透,互相制约,一旦认知能力间的连接分解,语言加工内部的子过程和子系统会割裂开来,失去了语言形成和语言表达完整的能力。因为语言输出的过程离不开认知个体对所译主题的推理加工和知识整合(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和短时记忆中的输入信息)。认知个体需听辨并理解所译主题,通过对题目的再次加工激活长时记忆中的相关背景信息,以主题为中心,建立与中心词相关的知识网,获取与翻译主题相关的信息。

3.脑成像研究

认知能力与前额叶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当临床大脑前额叶受损时,病人的高级认知的加工能力明显会受到不同程度影响。错综复杂的大脑功能有着不同的功能脑区的划分,若额叶受损,病人的记忆力就会衰退,其自主思考能力和集中注意力能力将会失去,因而无法判断和解决问题。这一点在众多脑成像实证研究中均得到相应的证实。例如,封世文等的研究表明大脑左前额叶在汉语神经机制的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对于临床治疗由于额叶损伤造成语言障碍的失语病人有重要意义[2]。又如脑成像研究方法之一的事件相关电位,即脑电,能在认知个体完成认知加工的过程中,记录任务完成的时程,包括潜伏期、波幅、不同波形的功能谱等。脑电研究中比较认可和确定的特异波包括P300和N400。P300是脑电成分中的第三个正波,是反映认知个体记忆能力和注意力的特异波形,而记忆和注意又是不可分割的认知过程。P300的潜伏期与认知能力有密切的联系,但该波形的潜伏期却可能与认知能力无关。N400也是人脑语言加工的特异波,与语义的加工有关。口译过程中双语者进行语言加工时,顶叶也参与了这一加工过程,顶叶主要起辅助作用,其中有顶叶辅助当前任务(语言),而左后顶叶辅助原任务(另一种语言)[3]。

4.释意理论

(1)法国巴黎的高等翻译学校最早针对口译的处理过程提出了释意理论。早期的研究观点认为,从事口译工作的基本条件是认知个体需要具备第二语言的能力,并且具备熟练的速记能力及较好的工作记忆能力。该观点大大忽略了口译的内在加工模式,却偏重分析了口译能力的表面含义。释意学理论的创始人Seleskovitch(2002)引入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理论和成果,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口译的释意理论。重新解析了以往人们对口译的认识,认为源语言向靶语言的转换并不是简单地语言代码的转换。而该过程却更多涉及认知个体所表达的语义是否连贯。当认知个体听到源语言信息时,该信息便迅速地转换成源语语义,再将源语语义转化成靶语语义并利用语音通道产生目标语表达。

(2)释意理论建模的方式是功能交互作用的三角支撑模式,Seleskovitch的释意理论推翻了以往人们对口译的认识,他认为源语言向目标语的转换并不是简单的语言代码的转换,这个过程更涉及认知个体所表达的语义是否连贯。根据上述释意理论的建模构成,其三大子机能包括语言输入(听辨加工)、记忆加工概念信息、语言输出(表达)。这三大子系统分别为三角模型的三条边,彼此相连,功能联通,每条连接线间有心理词库作为节点。可见,三大系统间的信息加工不可能是直接的,认知个体在口译过程中不可能孤立常识或背景知识,不可能不去加工与中心词相关联的潜在心理词库。源语言刺激了整合信息的深加工。信息的连通、转换与加工都需要依靠转换阶段完成。口译过程是复杂的认知心理加工过程,受多种认知能力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每个环节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认知个体的差异也同样会影响口译的各个连通环节,比如认知个体的语言能力、注意力、决策能力或整体思维能力等。

(3)国内学者蔡小红在释意三角理论模式的基础上,把语义为依托的语言转换架构到交替传译的过程中。把交替传译的释意过程归结为源语言输入、语言信息概念的转换和目标语言的输出三大环节。每个环节之间还包括若干个子机制。源语言输入后要通过语音的听辨能力理解信息,对已知信息的含义充分理解,并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结合进入综合机制处理过程;一旦将头脑中的联合信息与笔记上信息相结合,认知个体便提取出与源语语义相对应的目标语使用的词汇、句式和语义表达。最后,利用语义整合机制和语音系统输出所译的目标语。释意理论强调记忆能力在语言转换过程中的协调作用。工作记忆能够连接报告人和认知个体间的交际信息,报告人给了认知个体即时信息的刺激,认知个体接受刺激后,便将该信息作为自己新建的语义库,并迅速加工语义库中的语义群同时激活长时记忆中的心理词库,认知个体自动过滤有用的词汇信息,形成正确的语言描述。

[1]王斌华.口译能力的评估模式及测试设计再探:以全国英语口译大赛为例[J].外语界,2011(1):67.

[2]封世文,程国勤,赵汉青.左脑前额叶与语言神经机制的功能影像学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9):1276.

[3]隋丹妮,陈铮,王炎,等.双语大脑中的语言理解与加工:口译神经认知过程初探[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4):552.

【责任编辑 陈 壮】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and its Implications on Teaching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on

Wang Yibing,Sui Danni
(Foreign Language School,Shenya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41,China)

The present research addressed the cognitive process of interpreting and analyzed the mistakes made by students when they completing interpreting tasks,as well as the difficulties they made during interpreting.In addition,the research also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gnitive ability and interpreting.The construction of cognitive abilities,such as effort model,capability mechanism and interpreting theory,may provide solid foundation for interpreting education.The present research neglect the disadvantages of interpreting which only focused on linguistic elements, but make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neuroscience to explore th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its functional connection of interpreting.

cognition;consecutive interpreting;teaching

H 059

A

2095-5464(2015)05-0701-03

2015- 03- 13

2014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L14BYY018)。

王亦兵(1966-),男,辽宁沈阳人,沈阳大学教授。

猜你喜欢
源语口译语义
语言与语义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口译认知构建中的概念整合——以总理记者招待会的古语诗词口译为例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