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探析

2015-04-02 03:12陈龙涛尤世红刘玉平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民族传统

陈龙涛,李 佳,张 爽,尤世红,刘玉平

(吉林师范大学a.外国语学院;b.学生工作处;c.管理学院;d.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吉林四平 136000)

当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探析

陈龙涛a,李 佳b,张 爽c,尤世红d,刘玉平a

(吉林师范大学a.外国语学院;b.学生工作处;c.管理学院;d.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吉林四平 136000)

围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结合实证调查,对当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概括分析,并探究了高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传统文化;高校教育;有效途径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涵盖了五千年历史所积淀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礼仪制度、道德情操等多方面。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对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等多种方式传承,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繁荣、西方文化的不断进入,文化发展趋于多元化,人们对西方文化愈发崇拜而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逐渐被忽视。高校肩负着文化传承的社会使命,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历史赋予高等教育的重要责任,也是我国社会文化发展与创新的迫切需要,势必引起人们对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与思考。

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教育意义

民族能够持续发展的必要因素就是拥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民族传统与文化。所谓传统就是一个民族一代传一代的生活方式,以及对待某些客观问题或客观事务的处理办法以及相应的某些习俗。而文化则是指在传统基础上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内涵的事物或思想,而且这种文化沿用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1]。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发展起来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1.传统文化是塑造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基石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外核可以用《周易》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概括。传统文化精神的实质展现出人生态度、追求和境界,其现实教育意义体现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时,具有坚持不懈、志存高远、执著追求的坚韧品格。《孟子·告子下》中写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精神概括得淋漓尽致。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体现在思想道德修养方面,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提出的“爱人者人常爱之,敬人者人常敬之”(《孟子·娄离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等均体现讲情操、重诚信的教育内容。正是由此,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最有效途径,能够全面准确地认知民族历史传统,是坚定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础。

2.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思想流派多样,百家争鸣,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技大力发展奠定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础;我国古代《齐民要术》的记载,为我国成为世界农业大国及农业现代化的高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嫦娥飞月”的神话传说是我国古代人民对航天事业的渴望,嫦娥三号成功发射,神舟十号的再次升空,实现了中国人的梦想。总之,古人所积淀的民族文化对社会进步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年来,国家对文化遗产的申报与保护、《百家讲坛》等国学文化的不断传播,引发公众对传统文化关注,这表明传统文化的魅力及作用已经被国人所认识。国家通过清明、端午、中秋、春节等承载着具有民族特殊的文化价值和情感内涵的传统节日列入法定假日的方式,在社会层面使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愈加广泛。

二、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2]30强调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32-33。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家、民族、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西方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思潮的相互碰撞、相互交融渗透,加之多元文化对其影响冲击,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蚀。

1.传统文化被高校学生所忽视

当前,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认知表现为储备匮乏、观念淡薄,甚至在不同程度上有弱化的趋势,学习氛围不浓厚。《华夏时报》《中国教育在线》《新闻周刊》等对高校学生传统文化认知展开了调查[3],统计显示30%的学生对传统文化内容相对感兴趣,50%的学生对传统文化失去兴趣, 90%的学生认为英语的学习时间占主导地位;对传统文化著作“偶尔翻阅”的学生占79%,13%的学生持敬而远之的态度[4],理工科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缺乏程度更为严重。传统文化被高校学生所忽视的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也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扭曲,践行民族传统道德能力弱化、知行脱节、诚信缺失,犯罪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前景令人堪忧。

2.多元文化对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冲击

首先,在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文化所衍生的新兴文化以其自身新、奇、变的特点为高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营造了全新的环境,不仅拓宽知识获取渠道,而且提供了优越的学习交流平台。但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与传统文化发展相背离的异质文化,如色情、网恋等文化垃圾,使学生看待社会、自己及他人的角度发生严重的偏离,甚至有些学生质疑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认为这些所谓老古董的文化应该被摒弃。其次,不良社会文化,如暴力、赌博等严重侵蚀高校学生的传统道德观及价值观的形成,使其发展逐渐迷失方向,甚至价值取向出现错位。再次,外来文化的进入和渗透严重冲击着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其主要原因在于高校学生理性鉴别和批判能力较弱,西方文化负面的作用超过正面效应,导致学生过于崇尚国外文化,对民族传统文化产生虚无主义心理。此外,社会大众文化和青年流行文化作为一把双刃剑,以其特有的意识形态和娱乐意义影响着高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与对待传统文化的冷漠态度相比,以大众传媒为载体,流行语言、流行新产品等社会大众文化和青年流行文化更受高校学生的关注。

3.教育体制形成的束缚

我国的教育从中小学就纳入高考教育体制培养计划中,来自学校及家庭的各种压力使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应试课程的学习与训练,所接受的民族文化传统教育仅在小学及初中阶段的语文、历史、政治课中有所涉猎,学生主要的精力集中在应试科目的学习上,这种教育体制完全与先贤们提出的观点相悖,导致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严重缺失。大学阶段,高校对传统文化教育仅体现在大学语文和侧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方面。在学科专业设置方面,理工科学生能够接触的传统文化教育往往源于校园文化活动,除相关专业文科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之外,其余文科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也都是有限的。由于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的禁锢,高校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着较大困境。

三、高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各种原因导致传统文化教育被忽视,正是由于教育上的疏忽才引发民族传统文化在今天被淡忘,甚至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表现为无知。因此,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迫在眉睫,探寻切合实际的传统文化教育途径,提升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发展水平是当今传统教育研究的主题。

1.提高重视程度,将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合

改变目前我国教育中对传统文化忽视的现状,必须从基础教育初期抓起。小学阶段进行初识教育,中学阶段进行系统教育,大学阶段的“两课”中加入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及在其他学科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思想。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教育是尤为必要的。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资源,习近平明确指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学校要“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要培养青少年学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国人,”。坚持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自学维护国家利益[5]。

2.发挥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多元支撑的正能量

首先,网络教育是适应时代需求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媒介,通过利用现有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工程、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等数字文化惠民工程的数据资源成果,推动传统文化网络传播。同时,通过校园网络建设的加强,依托高校网络文化工作室等拓宽适合高校学生学习特点的在线教育平台。其次,在新媒体技术高速发达的今天,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枯燥的传统文化教育转化为具体生动的教育模式,使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为容易。同时,高校可以利用现有资源如校史馆、图书馆等,结合校史、院史、学科史的整理和研究,发挥其独特的文化育人作用。此外,深入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传承的校园活动,邀请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走进校园开展专题报告、学术讲堂等形式,可以有效激发高校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整体认知。与此同时,社会文化氛围也是影响高校学生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因素,可以引发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完善社会力量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参与和投入机制,推动社会与高校教育的有机融合是传统文化多元支撑的重要手段之一。

3.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教育机制

教育制度和机制建设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实效性的最终保证。在制度建设方面,高校要建立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实施计划及合理方案,实行领导责任制度,确保传统文化建设落实到实处。完善教师培训制度,通过外派学术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发挥其“言传身教”的作用,形成科学化、规范化的教育体系,保证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在机制建设方面,高校应建立和完善传统文化教育的保障监督机制、激励促进机制、创新发展机制,以确保传统文化教育运行的长效机制。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是长期系统工程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专项资金投入力度,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保障。高校通过与政府的合作为传统文化发展建设搭建平台,拓展传承空间,从根本上创造有利于传统文化发展的社会环境。同时,高校应通过定期反馈、座谈等形式形成监督机制,鼓励献言献策,听取建议。此外,高校进行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时,要结合学生自身特点,不断转变观念,改进方式,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如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手段,拓宽培养传统文化教育的新渠道,使高校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能够得到明显的提高,并形成一种长效的创新培养机制和培养氛围,实现培养高校学生传统文化修养的新境界。

[1]滕晶.浅谈吉林文庙在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J].现代交际,2014(8):88.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朱萌,张立成.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17- 21.

[4]孙正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述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9):106-109.

[5]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N].中国教育报, 2014-04-02(003).

【责任编辑 刘 洋】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Chen Longtaoa,Li Jiab,Zhang Shuangc,You Shihongd,Liu Yupinga
(a.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r and Literature,b.Department of Student Affairs,c.College of Management,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enter,Jilin Normal University,Siping 136000,Chin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ignifica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combining empirical investigation,the problems i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and the efficient path to enhanc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s investigated.

traditional culture;higher education;effective way

G 641

A

2095-5464(2015)05-0651-03

2015- 05- 29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5BS1);吉林省教科“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GH12154);吉林师范大学辅导员专项课题(2014JF006);四平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5121)。

陈龙涛(1984-),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吉林师范大学助教,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民族传统
我们的民族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老传统当传承
多元民族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