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2015-04-02 03:12阴训法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马克思科学发展

阴训法,贾 玥

(1.沈阳广播电视大学,辽宁沈阳 110003;2.沈阳大学思政部,辽宁沈阳 110044)

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阴训法1,贾 玥2

(1.沈阳广播电视大学,辽宁沈阳 110003;2.沈阳大学思政部,辽宁沈阳 110044)

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创新发展,它以实践为基础又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对马克思人本思想的深刻体现,既坚持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又强调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强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对唯物辩证法的杰出应用。认为必须在实践中全面深入地推进科学发展观,以和谐理念构建和谐社会,增强法制观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真正做到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这一论断既是对过去几十年我党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总结,也是对未来我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作为一个整体理论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毫无疑问地体现了全党对社会主义理论及制度探索的“自觉”和“自信”,对于我们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实现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及实践道路启示着我们,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而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则必须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基础。因此,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共同遵循的理念,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推进科技、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四个全面”战略部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创新发展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传统哲学最根本的超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本质的特征和重要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倡导的时代精神。马克思曾对旧唯物主义加以批判,指出其“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54这种感性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真正体现,是合乎人的内在目的性和合乎对象世界客观规律的外在规定性的双重统一。马克思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57哲学理论的根源不仅在于对现实的合理解释,更重要的在于对人类实践活动的反思,在于对现存社会的批判与重建。因此,哲学的真正来源是实践,是外在实践与内在实践矛盾作用的必然结果,人在与自然的外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改造自身、反思自身、完善自身的内在实践,这种内在实践使人自我改变、自我发展,并通过不断的自我总结上升成哲学理论。科学发展观坚持和体现了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本质,以实践作为基本出发点,这是对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现时代特征的准确把握。

1.科学发展观以实践为基础

当今的中国,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国际、国内环境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中国在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经济总量迅速增加、国家地位不断提高的同时,也面临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结构二元化、收入分配差距大、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和产业结构转型等诸多问题。基于对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判断,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地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提出了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以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为理论基点,在尊重人类社会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具体的发展环境和发展背景加以科学的判断,提出了具有时代性的发展理念、符合规律性的发展模式、引导方向性的发展道路,是马克思实践思想在当代的具体创新发展。

2.科学发展观对实践也具有能动作用

科学发展观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形成的,是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加以科学引导的理论。从本质上来说科学发展观即科学实践观和实践标准观。通过“统筹兼顾”的发展模式,科学发展观对经济、政治、社会各领域的矛盾以实践为基础加以调节;通过“和谐发展”的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实践为基础进行协调。可以说,正因为以实践来检验发展,因而科学发展观是衡量发展与否的重要依据,是经过实践证明的、正确的、科学的发展观。

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人本思想的深刻体现

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以实践为基础看到了人的自我表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创造,人通过自我肯定使理想转化为现实;通过自我肯定使客观条件发生有利于自我的变化;通过自我肯定证实了人自身的本质力量。这一思想揭示了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了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创造者。科学发展观正是在这一思想的基础上将维护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无疑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的人本思想。

1.以人为本体现了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创造者的观点

唯物史观将考察的科学客体和主张的价值主体定位于具有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现实的人,体现了以人为本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马克思曾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2]毛泽东也坚信:“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马克思主义者将人民群众合力作用的结果看作历史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源,而合力作用之所以能够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基本要求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的利益和要求代表了社会前进的方向。因此,唯物史观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尊重与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完全一致的。科学发展观从这一观点出发,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自己最根本的价值取向。科学发展观将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和目的,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在发展中解决二者之间的关系。

2.以人为本体现了唯物史观中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思想

马克思认为,人应该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的社会性应该是人实现自由本质的必要条件,而不是约束人自由本质的桎梏。所以马克思才说:“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4]中国的发展印证了马克思的这一论断,全球化也实现着人类利益的整体性,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将社会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现实条件,也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前提条件。如果我们离开唯物史观的立场,抽象的理解以人为本,则会将以人为本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出现“以人为中心”取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片面的、绝对的发展观,把以人为本理解为以个人利益为本,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对立起来。要澄清在以人为本问题上产生的思想混乱和各种疑惑,只有准确的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看作与社会历史进步相伴而生的过程、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部分、看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统一,才能使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历史发展之间能够相互促进、相互和谐、共生共建,进而使人民物质生活得到真正的改善与提高。以人为本的目的在于从根本上促进马克思唯物史观崇高的社会理想——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全面应用

1.全面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矛盾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将世界看作是一个充满着矛盾的复杂统一体。现在的经济社会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多种因素共同构成的,在这个复杂的系统中各种矛盾不断产生、不断解决,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社会在这种复杂的矛盾统一体中不断的向前发展。国家的发展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多因素构成的。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财富的创造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决定的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政治、文化、生态、社会等是影响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因素,虽然处于次要矛盾的地位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转化为主要矛盾。因此,既要抓主要矛盾,也要抓次要矛盾;既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要注重其他因素与经济之间的全面协调发展。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问题解决得好坏直接影响着社会是否能够不断发展、经济增长能否持续。只有把握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做到重点论与两点论的统一,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协调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事物在与它事物的普遍联系中存在和发展,一事物的发展与它事物的发展相互联系、依存和制约,离开了它事物,事物便不可能存在和发展。将联系作为发展的前提,实质在于认识到了事物发展的协调性、兼顾性和对称性,发展是协调的发展,是各种因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下的协调发展,而不是单因素的畸形发展,无视发展的协调性则可能引起倒退和停滞,使事物走向灭亡。因此,科学发展观以“五个统筹”为基础强调协调发展,是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点的深刻体现。统筹城乡发展,就是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通过城镇化建设,打造城乡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实现城乡资源共享,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统筹区域发展,就是立足东、中、西各地区之间的区域差别和区域特色,协调各地区之间的关系,逐步缩小各地区差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看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及相互作用,避免重视一方而忽视另一方;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看到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性,强调环境保护和全球协调,避免将增长和效率作为发展的唯一尺度的短视行为,避免环境破坏和资源能源枯竭,树立人与自然整体协调的观念;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是在正确分析衡量国际国内环境的基础上,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为自身的发展营造一个优良的内部外部环境。由此可见,“五个统筹”充分体现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

3.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辩证发展的观点

辩证的发展观注重过程性,将事物的发展看作是不断变化的、循序渐进的、连续的过程。这必然要求发展的后续性和后发力,从而使发展连续进行。因而,健康良性的发展应是连续的、持续的、有后发力的。可持续发展以为子孙后代持续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为目标,使传统的经济增长观转型为可持续发展观,使工业文明转型为生态文明,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适合生存的地球。可持续发展改变了过去对GDP的单纯追求,从过去单纯的强调效益转向了强调质量与效益相统一,从过去单纯的追求速度转向了速度与结构相统一,从过去单纯的强调经济发展转向了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统一,这种对可持续性发展的强调与重视是对“发展是硬道理”的补充和完善、是对工业时代发展观念的质变,它表明“发展是硬道理”并不仅指GDP的增长,而是意味着社会的整体协调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应综合考虑整个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态、资源、环境等多种方面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即应更加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提升,将眼前利益与远期规划和长远利益相结合,既满足当代人的生存需要,也满足后代的长远发展需要。

四、在实践中深入推进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新时期的执政理念,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全球化、信息化、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拓中国未来社会发展的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马克思主义在强调实践的基础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也强调理论对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人类社会的本质是人所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人类正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动的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人类社会的历史的[5]。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从实践入手,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统筹发展。

1.以和谐理念为科学发展观的构建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其深刻的内涵体现了兼收并蓄,包容万物,淳厚中和的博大精神和智慧。将各种矛盾协调,使之达到平衡发展,是中国古代“和”思想的最终目的,在政治方面,则体现为协调各种利益,综合不同意见,化解复杂矛盾。中国的“和”文化强调天人调谐,将人看作自然的一部分,强调人与自然的整体性,坚持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改造自然。在“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朴素整体观中,强调人在自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的特殊性和能动性,重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人类对天地万物具有的“参赞化育”的责任。

中国传统的“和谐”理念对中国社会长期的稳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和谐理念中国社会不断的调整着各方的矛盾并使各方矛盾得到适时适度的化解,进而使中国历史保持了相当长时期的和谐状态。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全体民众的广泛参与、需要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需要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公平为代价。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初期是完全正确且必要的政治举措,但不能忘记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如果忽略社会公平,不仅共同富裕难以实现,有可能还会造成社会问题引发社会矛盾。改革是正确处理公平正义与效率之间关系的过程,既不能以传统思想的公平牺牲效率,也不能违背原则换取所谓的均等。社会首先应保证每个公民的机会均等,在此基础上改革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强化税收体制改革,通过不同层次的税制分配扩大公平,通过利益机制的不断下沉,使全体公民切实的感受到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提高对社会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2.构建和谐社会要增强法制观念,促进社会安定团结

改革的顺利推进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而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要以坚实的法制为基础,依法治国,不断推进我国的法制体制建设是将改革推向深入的重要环节。依法治国的基础是提高全体人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前提要做到有法可依,关键还要做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执法公正。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通过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国人的民主法制意识明显增强,国家也相应的出台了一系列关乎民生、国家发展的法制法规、政策措施,为中国社会的良性发展和与国际社会的接轨提供了法制基础。但在现实中却也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知法犯法等各种现象。通过先进的媒体网络力量一方面加强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另一方面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使任何人和任何组织都无法凌驾于国家法律之上。

3.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21世纪,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全球问题,世界各国开始着手探讨和解决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等问题,出现了各国签署合约共同维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资源的大规模举措。我国作为后发国家,长时期以来生产方式粗放,只追求经济增长的数量而不重视质量,由此资源浪费严重,环境过度污染,在某些地区甚至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在国际上也影响了中国产品的信誉。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使国人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做到全面深刻的反省,认识到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合理利用自然才能维系民族创造的古老文明。其次要使国人明白,环境危机带来的灾害和后果由于难以逆转,因而比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更为可怕。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泄漏,至今仍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它时刻提醒着人们,在人类对科学技术的后果不能完全控制的情况下,盲目地应用科学技术可能对人类造成灾难性的后果。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对于我们推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真正做到“五个统筹”

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伴随经济发展推进城镇化,增强各种要素流动的范围,不仅可以使资源优化配置,还可以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加强城乡联系的同时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和发展。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加强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力度,进而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此外,应在农村实行产业化经营。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着重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和增值加工,通过农业产业链的延伸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国家还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农村信贷资金的注入,为统筹城乡基础设施提供资金支持。

统筹区域发展。落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在竞争中不断的落后最终造成了中国不同区域之间发展水平差距日益加大,对中国社会的和谐统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统筹区域发展,主要是对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全面统筹,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处理好沿海和内地之间的关系。我们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快珠三角地区、长江三角地区、环渤海经济圈等区域经济的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农村的二级分化、城乡收入的差距、社会弱势群体艰难的生活、国家政治制度的有待完善、法制体系的不断完备都促使我们要积极地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总体的发展视为一个系统。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注重全面性、协调性,把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协调公共管理、促进教育公平、加强社会保障,建立公正文明的社会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通过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实施,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循环经济既能够缓解经济增长带来的资源和能源压力,又可以增加就业机会。中国传统的能源消耗以煤为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极为严重,造成了经济的发展以人的健康为代价的局面。中国目前的发展状况,决定了必须加快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同时应充分利用各项政策措施激励新能源的发展,进而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破坏这一问题。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

[2]马克思,恩格斯.神圣的家族[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04.

[3]毛泽东.论联合政府[M]∥毛泽东选集:第3卷.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4]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9.

[5]吴灿新.论“道德代价”问题研究的意义[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2(10):88- 93.

【责任编辑 张跃双】

Marxism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Yin Xunfa1,Jia Yue2
(1.Shenyang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Shenyang 110003,China;2.Department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Shenya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41,China)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is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rx’s practical philosophy;it is based on the practice and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actice;it profoundly reflects Marx’s humanistic thought,it both adheres to the important role of people in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stresses the free and full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the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an outstanding application of materialist dialectics.People must promote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thoroughly,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with harmonious idea,enhance legal awareness,realiz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and realize overall consideration.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Marxism;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B 262

A

2095-5464(2015)05-0615-05

2015- 06- 01

2012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L12BZX008)。

阴训法(1958-),男,山东肥城人,沈阳广播电视大学教授,博士;贾 玥(1976-),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大学思政部副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马克思科学发展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