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死不起?

2015-04-02 02:27
南方周末 2015-04-02
关键词:绿皮书正方反方

日前,民政部101研究所发布《2014-2015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绿皮书,称目前特大城市存在墓地价格虚高等问题。例如北京地区居民殡葬消费平均达到42837元,其中市区居民高达8万元(公墓消费占整个殡葬消费的87.5%)。对此,北京市民政局副巡视员王琦有异议,称不太清楚绿皮书“8万元”的数据如何采集,其“准确性值得商榷”。这个交锋正值清明时节,又一次点燃了“死不起”的话题。讲个段子:连死都死不起,还让不让人活了?

正方:墓地价格高与房价高一样都是伪问题。媒体年复一年说中国房价高,但根据西南财大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中国家庭住房拥有率已达到90.8%,其中城镇家庭住房拥有率为87.0%,比美日等发达国家还要高。同样地,就算北京市区居民殡葬消费平均达8万元,公墓价格达7万元,但比起北京动辄5万、8万每平米的房价来说,算得了什么呀?说死不起有点矫情。

正方:副巡视员王琦说得很明白,市民安葬的需求各有不同,财力也不同,一些墓地的价格也因此有会所差异,“个别墓地的价格比较高,但这是企业和单位的市场行为,而政府干预的条件是有限的。”墓地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正是因为家人愿意出7万的平均价格,墓地才能卖到这个价格。只要卖方没有强卖,这个价格就是合理的,要政府搞价格管制压价没有道理。

正方:那还不是为了节约土地、不占用耕地?中国有18亿亩耕地红线,这是为了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活人总比死人重要吧?死人不能跟活人抢占土地。连绿皮书都承认,尽管墓地消费高,但价格相对低很多的生态节地葬,却受到市民冷落,近两年北京整体生态节地葬比率仍不足10%。可见,本来有葬得起、少花钱的办法,惜乎大多数人受殡葬陋习影响太深宁愿花大钱。

反方:2014年,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3910元。一个亲人去世,平均要花8万元,接近于一个人不吃不喝两年存下来的钱,这个数字还不高吗?而且,根据民政部1998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墓管理意见的通知》,墓地和骨灰存放格位的使用年限原则上为20年,也就是说,20年后还得再续费一次。想象这个画面:到时候有活人续不起费,死人都不能安眠。

反方:如果墓地价格真是由市场决定的,那就是愿打愿挨的事儿。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承认:十几年来,北京所有公墓的土地没有再增加一分,本市现有的33家公墓规划面积已十多年没有变化,然后“剩下的一点墓地资源,公墓自然要利用市场经济的杠杆来调节供需关系”。冻结并垄断墓地供应,价格不飞涨才怪。半边子市场也算市场?为什么不能增加墓地供应?

反方:即使为了保护耕地,那开放不宜耕种的林地、山地做殡葬用总可以吧?这样才谈得上市场调节。只要家人愿意出钱,殡葬占地就谈不上浪费土地资源。把这些土地放在那儿不做任何用途或做更低市场价值的用途,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浪费资源。中华民族有追念祭祀先人的传统,这个传统的含意是传承血脉与敦厚风俗,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延续,不要计小利失大利。

【点评者说】墓地与殡葬价格高且飞涨,根源在于民政部门对殡葬和公墓的垄断。如果全国民政部门把管辖的火葬场/殡仪馆整合起来,足以组成一个大央企“中火化公司”;把管辖的公墓整合起来,足以组成一个大央企“中公墓公司”,每个公司的市值都可能超过中石油与中石化。因为地方政府垄断了土地的供应,所以民间有小产权房;同样因为对公墓用地供应的限制,所以民间有小产权墓。生前住小产权房、死后进小产权墓,这样的人生让人不敢想。

猜你喜欢
绿皮书正方反方
寻找缺失的一角
我的机器人在哪里
《绿皮书》:高尚和勇气是自由与成功的通行证
从解构主义视角分析电影《绿皮书》中的文化身份
空间理论视阈下电影《绿皮书》中的男性成长研究
夜半花
辩论赛
减肥秘方
一次精彩的辩论会
数字骰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