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金萍
摘 要:通过分析高校《管理会计》课程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分别从《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等方面提出了教学改革措施,对提高《管理会计》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校;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5-0129-02
引言
2014年11月14日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作为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会计工作必须不断推进并加强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在管理会计人才队伍的建设中,高校财会类学生是必不可少的队伍队员之一。在高校中,较为典型的培养管理会计人才的方式就是开设《管理会计》课程。然而,从我国各高校输出的管理会计人才及《管理会计》课程教学的现状来看,《管理会计》的教学效果及学习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因此,对这门专业性与综合性较强的《管理会计》课程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讲授”为课堂的中心,以“教材”为教学的重点,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管理会计人才的需要,所以有必要对《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思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以便为新型的《管理会计》教学及高校教学质量改革提供参考。
一、《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会计》教学内容与部分课程存在重叠
目前在大部分高校财会类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依然存在着交叉重复的问题(张萌,2009)。《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这三门课程都高校财会类专业的基础或核心课程,从三门课程的内容来看,虽然各有千秋,但是重复的幅度较大。以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列教材和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系列教材为例,《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都不同程度上存在货币时间价值、长期投资决策、存货管理等内容;《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这两门课程内容中,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标准成本、作业成本、变动成本、财务预算等内容。重叠的课程教学内容不仅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也会造成课程之间内在逻辑递进关系的不良影响。此外,财会类专业一般是按照《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先后顺序开设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任课教师缺乏充分有效的沟通,《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的教学过程很有可能是根据教材内容循序渐进授课,在课时充足的情况下,一般不会减少教材内容,这样很可能会造成同一专业教学内容的重复,也会影响学生后期学习《管理会计》的热情与积极性。
(二)缺乏灵活的教学方法及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目前,传统的原理教学法依然受到大部分高校的《管理会计》课程教学的青睐,其特点是,教师首先对教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进行讲解,其次结合教材的例题或者相关习题演算,最后让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相关习题进行实战。这样的教学过程,虽然是按教学计划传授了知识,但是并未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学习效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学生的互动,只有学生的被动接受信息,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对老师的讲授依赖性,减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削弱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创造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应该提倡趣味性与灵活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虽然很多高校已经在强调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但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还处于初级阶段,微课、模拟仿真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尚未提上日程,目前只有简单的多媒体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可以对知识进行系统化的传授,但是学生对于教师传授的知识也只能被动接受,不能形象激发学生的思维,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为了提高《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推进灵活的教学方法与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成为高校教学的重要任务。
(三)《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失衡
在财会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大部分高校罗列了《管理会计》这门课程,然而没有安排《管理会计》的配套实践课程。由于《管理会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现代需要的管理会计人才也是应用型的人才,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无法满足教学以及人才培养的需要。传统的教学计划,只能让学生了解有限的管理会计理论教育知识,无法让学生体验管理会计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的过程。这不仅影响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更有可能殃及学生的就业前景。此外,大部分高校的授课老师本身也不具备管理会计的实务经验,本身的实践操作能力也不强,使管理会计实践教学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学生重视程度不够,知识积累不足
据调查,70%的学生认为《管理会计》这门课不重要,上课过程没有认真听课,因为他们认为财务会计才是会计专业的核心内容,实用性较强,而管理会计的内容一方面已经在财务管理有所涉猎,另一方面管理会计涉及管理学的相关知识,管理学本来就比较枯燥无味,并且没有实用性。因此,学生内心轻视《管理会计》课程。此外,管理会计不仅涉及会计学与管理学学科,也包含部分统计学,数学及信息学的相关知识。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管理会计之前,具备一定的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但是,财会类专业学生大部分是文科生,对于数学及统计学知识的积累不多。同时,我国高校学生对知识的积累主要集中于教材理论知识,缺乏相关的社会实践,导致学生难以从企业的整体上把握管理会计的知识。
二、高校《管理会计》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进一步整合与完善《管理会计》的教学内容体系
由于《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的教学内容上存在一定的交叉重复,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是要确保《管理会计》课程的内容的实用性、必需性和合理性。要达到教学内容的独一性,首先应该明确《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三门课程各自的教学目标;其次应该界定这三门课程各自的教学内容范围,理清各自的知识内容;最后要分清这三门课程各自的侧重点。《管理会计》课程的侧重点在于生产经营活动,其目标是为经营管理决策提供相关信息,最终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因此,管理会计《管理会计》课程应以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为基础,以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考核评价为主线,构建其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而《财务管理》课程的侧重点是资金的运动,需要以资金的筹集,使用,分配为主线构建其内容。《成本会计》课程的侧重点在于企业的成本最小化,以成本核算,成本报表编制及成本报表分析为主,构建其教学内容。明确了这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后,则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熟悉《管理会计》教材,掌握其基本理论,同时结合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构建逻辑性的《管理会计》课程内容体系,进而根据内容体系有意识向学生灌输管理会计逻辑思维。
(二)进一步革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
本着以学生为主的原则,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目标,以增强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为动力,积极革新教学方法。如推进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实践性、灵活性和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管理会计》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实践性,为了进一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有效的案例,通过案例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总之,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可以灵活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以便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度。如讲授法与案例分析法相结合,启发式与问答式相结合。首先,运用讲授法系统讲解管理会计的理论知识,采用案例教学法分析管理会计基础知识的应用,同时结合启发式、问答式等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学生的互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其次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可以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也可以呈现简单、直观、易懂的平台,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进一步推进实践教学,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平衡发展
《管理会计》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实践性,为了学生更好的把握管理会计,在强调《管理会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其实践教学。一方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为其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平台或环境。可以建立模拟实验室或者普遍安装相关的软件如ERP软件,让学生在管理会计理论课程结束前几周进行《管理会计》实训课,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积累实践经验,这样才能很好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解决学生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难题。比较典型的做法是教师利用假期到企业或事业单位去深入了解生产管理、经营管理过程,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技术。最后,学生自身应加强社会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管理会计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因此,学生只有主动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流程、管理模式等方面,才能加深对管理会计理论知识的了解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萌.高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内容整合探讨[J].财会月刊,2009,(4).
[2] 刘洪海.《管理会计》课程能力本位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会计之友,2010,(2).
[3] 熊永忠.管理会计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会计之友,2011,(4).
[责任编辑 仲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