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力
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中国外交更加积极有为的重要标志。周边外交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一些学者甚至认为其重要性超过了对美外交。于是,如何确定与建设周边外交中的“支点国家”成为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支点”的潜在含义有两重:第一,“靠得住”或“使之变得靠得住”;第二,有一定力量但通常不是某个次区域综合国力最强国。按照这种标准,中国周边的一些中等国家可以被归入“支点国家”,一些小国也可以。比如西南部的巴基斯坦、东北部的韩国、东南亚的柬埔寨、西部的土库曼斯坦,在经济上、战略上都需要中国,就属于中国现实或潜在的支点国家。
开展“支点外交”是必要的,但是,大国在全球事务中的作用是中小国家所不可替代的。政治性的区域或次区域是历史形成的。就中国周边而言,区域性大国有:北边的俄罗斯,西边的哈萨克斯坦,西南部的印度,东南部的印度尼西亚与东北部的日本。这四个国家与中国一道,构成笔者所说的“亚洲五强”。一些学者常说,中日关系搞好了,亚洲就没有什么大问题。这种说法在过去或许有一定道理,但现在乃至未来,单靠中日两国恐怕无法协调亚洲大局,亚洲的格局将越来越明显地受到这五强的影响。因此,中国有必要在塑造支点国家的同时,推行“亚洲五强外交”,使之成为中国周边外交的重要环节。
俄罗斯属于欧洲国家,并且与中国一样是有全球影响的地区大国,又是中国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因此,俄罗斯不属于本文论述的范围。
东北部的日本
日本作为全球经济大国之一的地位仍将保持,如果中日化解争端变成“战略伙伴”,对于亚洲一体化将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在可以预期的未来建立这种伙伴关系的可能性不大,“通过强化日美关系推进正常化国家目标”将是日本的中期国策。而在中国的综合实力超过美国之前,日本作为“亚洲英国”的定位不大可能有根本性的改变,日本独特的“以他者为中心”的哲学观,决定了其几千年来的生存哲学是“与最强者为伍”:强盛期的中国、二战前的英国、二战中的德国、二战后的美国。在中日政治关系难以大幅改善的情况下,中日、中日韩自贸区也难以指望很快实现。因此,中国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过程中,对日关系的着眼点将是贸易、投资和技术、人文交流等。中国东北亚外交的重点是朝鲜半岛:继续深化与韩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在中韩自贸区建立后,签署双边投资协定或将成为下一步推进双边经济关系的重点。“防止朝鲜进一步推进核计划的同时,保持朝鲜的稳定,鼓励朝鲜以各种方式发展经济乃至实现对外开放”或可成为中国对朝外交的指导原则。
东南部的印度尼西亚
印尼拥有2.5亿人口,是全球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近年来政局总体恢复稳定,经济增长率保持在5%以上,照此下去,未来可望重新成为东盟强有力的领导者,印尼对实现这一目标也表现出越来越强的信心。中国乐见印尼实现这一目标,同时希望印尼成为自己的“支点国家”,为此过去几年大力强化与印尼的关系,尤其是在经济领域。2015年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布局年,中国必然会强化与印尼的合作尤其是经济合作,包括大幅度增加对印尼的投资,涉及基础设施建设、轻重工业、信息产业等众多领域。但是,对于可能的“支点国家”,不能仅仅局限于发展经济关系,政治、安全、军事、文化等关系都应该成为发力点。军事领域的联合军事演习或可提上议事日程。安全领域,可以考虑让印尼在南海问题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南海问题是东盟国家最为关注的地区安全议题,也是中国与东盟关系中的短板,明显妨碍了中国与东盟关系的提升,有必要以建设“一带一路”为契机,推进南海问题的和平解决。在这个问题上,通过印尼说服东盟声索国,效果优于中国直接出面。
南亚的印度
印度很难放弃“成为有声有色的大国”的雄心,从不希望被任何国家所左右,因此不大可能放弃坚持了大半个世纪的不结盟外交,也很难成为中国周边的支点国家,但印度无疑是亚洲大国之一,对中国的“亚洲大国外交”来说,印度的重要性在一定意义上超过了日本。边界争端牵制着中印政治关系的大幅度深化,这种争端的解决主要取决于双方的政治意愿,但中国南亚研究界普遍认为短期解决的可能性不大。因此,中国在对印度关系中,所能做的主要是经济合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交流等是关键领域。众所周知,中印缅孟经济走廊的落实是重头戏,而且,中国对此的热度明显高于印度。
2014年11月3日,访问雅加达的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与印度尼西亚外长蕾特诺共见记者时表示,中方愿与印尼共同努力,打造名副其实的中、印尼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值得提到的一点是文化或曰文明。与其他几个国家相比,中国与印度之间的文化交流具有巨大的潜力。中国与印度既是两个大国之间的关系,更是两大文明之间的关系。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持一种根深蒂固的自豪感,而印度对自身文明的自豪感不会逊色于中国。历史地看,中华文明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了印度文明的明显影响,佛教是其中的代表。现实地看,印度文化对于当代世界的影响并不亚于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形成也产生过塑造作用。在中印关系中,应该更多体现文化上的相互尊重与借鉴。这不容易,但是对于推进“一带一路”的中国来说,却属必须。
中亚的哈萨克斯坦
哈萨克斯坦是中亚五国中面积最大、经济最发达、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而且与中国接壤。综合而言,哈萨克斯坦无疑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中亚地区的头号目标国,中哈双方可以开展安全、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合作。其中经济合作无疑是重心,对中国而言,可以在哈萨克斯坦投资建厂以生产轻重工业品,可以进行道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还可以进行电网、通讯网、油气管网等互联互通项目。但是,中国公司在哈萨克斯坦的油气产量已经占到该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油气开采方面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不大。该国人口不到2000万,石化工业也难有更大发展。文化方面,哈萨克斯坦属于相对温和的穆斯林人口较多国家,具有与中国进行文化交流与合作的空间。安全合作更是双边关系的重要一环,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过程中,安全合作应该进一步强化。原因在于,在打击“三股势力”方面中哈两国拥有共同利益。更重要的是,在推进“亚信”合作方面两国也有共同语言。纳扎尔巴耶夫总统是个有雄才大略的人物,曾经是前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的有力竞争者。苏联解体后,继续担任哈萨克斯坦最高领导人,致力于国家建构与经济发展,使得哈萨克斯坦成为中亚地区人均GDP最高的国家,而且保持了社会稳定。同时,他还具有战略眼光,1992年倡议建立“亚洲相关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旨在构建亚洲集体安全机制,接着于1994年在莫斯科大学的演讲中提出建立“欧亚联盟”,是这一概念最早的提出者。
中国的周边外交除了按照区域划分外,还可以按照领域划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等,并可进一步区分为功能领域:农业、交通、人文、教育,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到某一个议题,如反恐、反走私,等等。由于“四强”在中国周边次区域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国的周边外交应该关注这一环节。“一带一路”战略的重点在经济方面,尤其是互联互通。为此,中国或许可以倡导召开“亚洲五强经济论坛”,在几个国家间轮流举行,以此强化亚洲几大主要经济体之间的经济联系。
不过,作为一项中长期战略,显然不会仅限于经济。这五个国家代表了亚洲不同的文明形态。考虑到亚洲文明的多样性与文明对话的重要性,还可以考虑举行“亚洲五强文化论坛”,或者创立“亚洲文明对话”机制。过去,文化的多样性通常被视作亚洲整合进程中的不利因素。但在新的历史阶段下,也可能转化为有利因素。在实现几大文明的共存共荣方面,全球几大洲中亚洲是最好的试验田,而“一带一路”战略为此提供了契机。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