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伟伟,罗京滨
(1.肇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2.肇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广东肇庆526061)
2007年7月5 日,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教师[2007]4号),就大力推进师范院校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做出安排和部署[1]。社会各界对其作为一种有效的师范生实践环节培养模式和农村支教模式,给予高度认可,认为将顶岗、支教、实习三者相结合可以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其中云南师范大学、山西忻州师院等高校先后探索实施了不同模式的顶岗支教实习[2]。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目前关于顶岗支教实习的研究多从管理者和教育者的角度探讨其价值及存在的问题。本研究站在实习生的角度,调查实习生对顶岗支教实习的态度,探讨顶岗支教实习中“实习”这一功能的实然状况。
采取整体抽样的方法,选取某地方本科师范院校213名顶岗支教实习即将结束的实习生作为被试。回收有效问卷201份,有效回收率94.4%,男生71人,女生130人,来自13个专业。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访谈法为辅。问卷调查法采用的研究工具为研究者参考有关文献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编制的《顶岗支教实习调查问卷》,访谈法采用结构式访谈。
本研究采用Microsoft OfficeExcel 2003 软件对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主要进行描述性统计。
调查结果显示,189名(94%)顶岗支教实习生认为“实习”相对于“顶岗”“支教”对自己的意义更重大,他们更看重“实习”的效果和收获。他们希望通过顶岗支教实习,可以运用和巩固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获得教学和班级管理的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独立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在教育实习的过程中向优秀教师学习,强化教师职业认同感;检验自己的技能和知识掌握的情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并提升自己。
调查结果显示,有147人(73%)是主动报名参加的顶岗支教实习,剩余部分则通过“抽签”“指定”等方式被迫参与进来,“147”相比于几千师范生来讲占比太低。主动报名的原因主要有3个:自己想做教师,想通过顶岗支教实习锻炼自己的能力,学到更多的东西,为将来当教师做准备;想体验一下农村教育;班级没有人愿意主动报名,自己身为班干和党员,只能首当其冲。不愿意主动报名参加顶岗支教实习主要有5个原因:不想当教师或者不确定自己将来是否当教师;顶岗支教实习时间过长;顶岗支教实习压力大;顶岗支教实习学不到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顶岗支教实习地生活条件艰苦。
从调查结果可以得出,实习生在顶岗支教实习过程中的心态变化有一个普遍的规律,即情绪反应强烈的开始—适应期的焦虑—对角色的排斥—对工作的疲于应付或者积极的改进—即将离开时的不舍。部分实习生带着自己的教育理想开始踏上实习之旅,但是对于那些被迫参与的实习生依然存在着抵触心理,会问“为什么会是我”。经过2~4周适应期,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实习生感到知识和管理能力不足,易产生挫折感,对实习教师的角色产生排斥,这一时期非常需要及时有效的专业指导。实习中期部分实习生通过指导教师及时到位的指导和自己的不懈努力,逐渐找到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但是也有一部分实习生因无法及时调整挫折心理,产生破罐子破摔心理。实习后期由于与班级同学建立了一定的感情,开始有些不舍。
无法实习本专业课程。部分实习生实习科目与所学专业不对口,如体育生教语文,美术生教音乐等等。虽然有些国家实施全科教学,但是我国的师范生培养体系中缺乏相应的培养,这样的实习模式让实习生面临很多专业问题,而且自己所学专业理论无法实践,加大了顶岗、支教、实习的矛盾,从而产生对顶岗支教实习的排斥心理。
实习生不能得到及时专业的指导。调查结果显示,能够获得教学指导老师和班主任指导老师及时指导的实习生只有60人(29.9%),仅84人(41.8%)认为指导老师的指导很有作用。无法得到及时专业的指导主要有3个原因:绝大部分顶岗支教实习学校本身的教师数量不足,师资结构不健全,某些科目甚至缺乏专业教师,无法给予实习生以专业的指导;指导教师补贴过低,有些指导教师甚至内心排斥实习生的指导工作;指导教师本身有自己的工作任务,与实习生的时间安排缺乏交叉性,无法跟实习生有更多的交流。
标准的专业课程设置无法实施。实习应该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方式,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践行理论。调查结果显示,159名(79%)实习生认为在大学阶段所学习的教师教育理论太过理想化和理论化,很难在实践中实施。实习生到达顶岗支教实习岗位后,由于场地设施不足、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等因素,无法按照专业课程设置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进行授课,原先设计好的教案无法实施,实习生面临完成国家规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之间的冲突。
实习生与学生的角色冲突。实习虽说是师范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但是由于大学各部门之间没有很好的协调沟通,致使有些实习生在大学里还有课程需要兼修,比如双学位课程等。“实习生”与“学生”的角色冲突使得他们无法安心实习,需要请假回大学上课,实习生感到非常困惑,不知道该如何取舍。
实习教师与专职教师的角色冲突。《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第五条明确指出要“合理安排实习支教师范生的教学工作量,切实保证实习效果。各地不得以实习支教代替新教师的正常补充”。但调查结果显示,67名实习生(33%)认为有些顶岗支教学校将实习生当全职教师使用,忽略其实习生的角色;更有甚者,将实习生当作杂工,在实习之余还要做很多不相关的工作,致使其无法安心备课,影响教学效果。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提到,顶岗支教实习工作的开展要围绕培养高素质教师的目标,而实习的目的之一是在教育实习的过程中向优秀教师学习,强化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数据显示,有30人原来想当老师,现在不想当老师,因为部分顶岗支教实习学校存在着一些对实习生不利的影响因素:缺乏有效的激励和淘汰机制,部分在职教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媒体关于教师体罚、性侵等恶性事件的报道加大了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对立,导致教师管理教育学生的权限和能力下降;某些实习学校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落后等等。
顶岗支教实习锻炼了实习生的一般能力。顶岗支教实习给予实习生更多的参与教学管理和组织活动的机会,使得实习生的一般能力(表达能力、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等)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107名(53%)实习生认为自己的表达能力有较大改善,134名(67%)实习生认为自己人际沟通的能力有较大改善。
顶岗支教实习给予实习生发挥自身特长的机会。在顶岗支教实习的过程中,实习学校由于缺乏人手,需要实习生参与、组织、策划活动,个别实习生在这一过程中受益匪浅。例如一名数学专业的实习生喜欢写毛笔字,在实习学校组织了三笔字兴趣小组,并指导学生参加比赛获奖。实习生积极参与活动是其能力获得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
调查结果显示,顶岗支教实习的应然状态和实然状态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本研究借鉴以往的研究成果,结合本次实际调查中实习生的需求,提出以下讨论和建议:
师范生培养目标首先要立足于选拔与培养乐教、适教、善教的未来教师,从而为他们逐渐成长为优秀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3]。由于各种因素,目前师范生最终当教师的比例并不高,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强迫每一名师范生一定要当教师。应该尊重他们的意愿,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教育实习的方式,这样才是真正以生为本。否则带着抵触心理参与顶岗支教实习不仅没有提升能力,反而耽误了他们获得更好成长的契机,更有甚者将给他们所带班级的学生带来不利影响。
站在实习生的角度上,顶岗支教实习首先应该是实习的一种形式,不能脱离其最初的意图,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大学就读期间最重要的实践环节,教育实习质量的高低、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师职前培养的水平[4],因此应该强化他们实习生的角色。定期开展实习生之间的交流观摩活动,发现共性问题,及时给予解答。顶岗支教实习过程中以及结束后要组织实习生进行教学反思和汇报,没有反思就不能将问题意识化,将阻碍实习生获得质的提升。通过各种方式使他们在实习中学到实践性知识,专业能力和一般能力同时得到锻炼。
综上所述,顶岗支教实习对缓解落后地区教育问题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5]。但是“以生为本”作为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对任何阶段的学生都很重要,实习生的角色首先应该是学生,是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改革最直接的受益者。而顶岗支教实习作为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也不可离开这一宗旨。当实习生在顶岗支教实习时能够体验到实习的效果,提高对顶岗支教实习的认可度,自然也会促进“顶岗”“支教”两项功能的实现,切不可顾此失彼。
[1]汪聚应.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改革中的顶岗支教实习——以天水师范学院师范生顶岗支教实习为例[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1(3):68-71.
[2]罗文华.高校师范生顶岗实习的意义及相关问题[J].高教论坛,2009(11):89-92.
[3]戴立益.师范生培养:内容、过程与保障[J].教师教育研究,2011(9):1-5.
[4]苗凤华,周巧姝.教育实习模式改革与高师院校内涵式发展[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8):118-120.
[5]刘秀艳,罗国忠.顶岗支教实习的社会意义探析[J].大学教育,2013(5):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