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留明
(江苏省淮阴中学, 江苏 淮安 223002)
立足地理素养提升 超越地理应试目的
——从“十三五”规划建议的“五大发展理念”看初中地理教学的新使命
朱留明
(江苏省淮阴中学, 江苏 淮安 223002)
帮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学习有生命力的地理,就要明白地理学科不断发展的新的使命与追求。随着党中央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的全面实施,初中地理课程从中获取了深刻的启示:把培养学生全新的人地关系、人地思维、人地情感、人地视角、人地行动等作为地理学科教学的新使命,让地理教学彻底摆脱为考而教、为分而学的传统要求,让每一个孩子爱上地理、懂得地理、学会地理,并能够用不断发展的全新地理素养,书写人地关系的新篇章。
初中地理;“十三五”规划;五大发展理念;地理素养
地理学习是一种以人地互动为宏大存在的学习。义务教育地理新课标指出:“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绝不只是一种认识与改变地球的科学,它应该最终让孩子明白我们与地球的最亲密的关系,让孩子形成最亲切的人地情感,在人地之间构建一种最为美好的状态。
地理学习更是一种以地理学科素养的提升为主要追求的学习。地理新课程标准有这样的要求:“要努力创设一种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作为学习载体的地理课程,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我们要培养的是热爱地理、知晓地理并且能够体验地理情感、具备一定的地理探究能力的新的地理学习者。
所以,在我们的现实地理教学中,要紧紧扣住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培养目标,不断发展和提升学生应有的地理素养。这里的“地理素养”是指“一个人通过地理学习而获得的地理知识、技能、方法与观念,或个人能从地理学角度来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学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1]。”这样的地理素养不仅包括有形的知识掌握情况,更关注学生内在的思想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符合地理科学要求的思考和研究地理问题的方法与过程等,是一种接受、获得、经历后的情感,是解决与探索问题的能力,更是一种动态的、生长的让孩子的生命与地理科学相互启迪与接纳的过程。这样的地理素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的。
作为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地理教学的重要使命就是要不断了解地理素养的新变化与新内涵,并能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加以落实。同时,“在地理学科中强调社会技能的训练,也反应了现代社会对教育的新要求[2]。”那么,今天我们如何真正让孩子摆脱一味追求以记忆为特征、考试为目的、以普遍意义上的推理、论证和概括等为要素的传统的地理学习,从而转向以培养创生全新人地关系、全新人地情感、全新的地理素养为追求的学习呢?
问题的答案往往就蕴藏在社会的生活实际中。在“十三五”即将到来之际,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 “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仔细剖析国家“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笔者强烈地感受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与新课标对初中地理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如此的契合,认真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以培养学生全新的地理素养,应该是初中地理教学在新的社会发展背景下被赋予的全新使命。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协调发展包括: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环境与人类关系的科学。人地关系的协调和谐是地理学的核心思想。人地关系的协调不仅仅是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协调,也包括不同空间、不同区域之间的协调。
作为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初中正是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让他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帮助他们理解不同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从地理视角认识、欣赏我们的世界,增强对地理环境的了解,正是地理教学的任务所在。
纵观初中地理教材,协调发展的内容无处不在:在自然地理中,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区域地理中,经济社会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自然与人文的关系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居民与聚落、人种与民族无不被打上具体的自然环境的烙印。要想正确理解这些关系,我们必须让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协调发展的理念”,从而,让“协调”的人地关系观成为孩子全新的地理素养。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新课标有这样的基本理念:“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3]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我们要把绿色理念贯穿始终。如学习自然灾害的内容,要让学生知道:面对自然界的异常变化人类无能为力,但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是可以为减轻甚至避免灾害做出贡献的。比如,禁止焚烧秸秆、废气达标排放、利用清洁能源等就可以降低雾霾的程度,禁止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就可以减轻洪水的灾害。
作为新一代公民,初中的学生必须从小加强资源环境国情和生态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环境生态意识,牢固确立绿色发展理念,培养学生亲地球的全新人地情感,促进他们自觉践行绿色行动,从每一件小事做起,积极参与到绿色实践之中,为未来建设美丽中国打下坚实的、绿色发展的人生观基础。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走出去并重、引资和科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初中地理新课标有这样的基本理念:“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地理学科从来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自然环境的各个圈层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相互之间紧密联系、相互作用。自然与人文之间、人文地理的各个要素之间更不是彼此封闭的。地球本身就是一系列的开放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
在地理教学中,落实“开放发展理念”,既是现代地理学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五大发展理念”中“开放发展理念”对我们的地理教学同样具有现实的和长远的意义。
只有坚持开放的理念,把广阔的人地视角作为全新的地理素养,我们才能够把时间和空间有机地结合,把历史与现实有机地结合,把自然与人文有机地结合,把自然各要素有机地结合,这样,才能够培养出豁达包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现代公民。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个方面创新。”
初中地理新课标指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定位系统、对地观测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数字地球概念的建立,都为地理课程革新注入了活力。”“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创新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是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
美国地理课程标准认为:地理教学的目标是通过给学生提供地理知识、地理视角和地理技能来“用地理(doing geography)”使学生成为一个通晓地理的人(a geographically informed person)。使学生理解地球表面事物空间分布的意义,领会人与地方、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实际生活中使用地理技能、应用空间和生态视角。地理知识、地理视角和地理技能是统一的整体,通过这三个方面“用地理”最终成为一个通晓地理的人。[4]
作为不断发展并丰富自己的地理学本身,也处于不断的创新之中。地理学的学科内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等在不断地充实和丰富。比如,从地理教学的内容来说,数字地图、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现代物流、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等丰富了地理教学的内容;从教学的手段来说,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多媒体、遥感、虚拟技术等,使地理教学的手段更加丰富、更加直观;从地理教学的对象来说,现在的孩子见识多、知识面广、思维活跃、参与性强,他们是在新技术革命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公民。因此,我们要在“创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用创新的观念、思想武装自己,把全新的技术手段运用到地理教学之中,吸取和利用各种有价值的资讯,给予学生足够的参与机会,提高孩子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热情,激发孩子全新的人地思维观,为孩子的成长,为人类最终解决各种地理中的问题注入不竭的动力。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主。”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地理教育工作者不论在人类之中,还是在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致力为和平和正义做出贡献时,都以《世界人权宣言》为指导,特别是:人人有权享受为维持他本人和家属的健康和福利所需的生活水准,…… 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并加强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5]。教育应促进各国、各种族或各宗教集团间的了解、容忍和友谊,并应促进联合国维护和平的各项活动。在人类面对各种困扰的情况下,保证接受教育的权利包括接受高水准的地理教育。”
“五大发展理念”之“共享发展理念”与《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对地理教育的要求是一致的。地球,作为人类共同的家园,需要每一个地球公民共同去维护。同样,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公民都应该享有生存权、发展权等基本权利。
初中地理新课标有这样的要求:“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在初中地理教材中,许多内容体现了“共享发展理念”。如:人种没有优劣之分;国家没有大小强弱之分;世界各国应加强合作,和平共处;东盟、欧盟、非盟、联合国等国际性组织的成立;温室气体的排放、臭氧层空洞、粮食问题、难民问题、饥饿问题等,绝不是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能够解决的,人类共同的问题需要人类共同去面对、共同去研究。
用“共享发展理念”指导地理教学,让学生树立全球意识、平等意识、责任意识,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全新的负责的人地行动之中,这恰好也是地理学科所必需的核心素养。
地球是我们的,我们更是地球的。地球与人,人与地球,自然与自然,人与人,构成了最为真切的地理教学。地理从来都是以发展与生长作为活的灵魂,“五大发展理念”从一个侧面诠释了全新的地理学科素养就是这种活的灵魂的直接表达。帮助孩子学习有用的地理,学习有生命力的地理,教让孩子们喜欢学的地理,这是我们应该读懂的“五大发展理”念带给我们地理教学的全新使命。
[1][5] 冯以汯.地理教育国际宪章[J].地理学报,1993, 48(4):290-295.
[2] 陈实.我国中学生现代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4] 郭锋涛.中学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责任编校:周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