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晰
一身唐装,面容清瘦,举止儒雅,平和亲切,这是磎叜先生给人的印象。作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九三学社社员,他已经在艺术的道路上踽踽前行了几十年,从花鸟、人物、山水到书法、篆刻均功底深厚、自成一格,被誉为“诗书画三绝”。但他却秉性淡泊,没有忙碌于逐名求利,仍然偏居田园一隅,默默耕耘着自己的艺术,或许也正因如此,他的画风才得以保持了传统中国文人画的简远诗意、秀润古朴。
艺术之路
磎叜原名王立成,祖籍河北沧州肃宁,出生在保定。因为母亲爱好书画,有很多艺术家朋友,磎叜还在蹒跚学步的年纪,就跟着母亲去拜访各位艺术家,并在母亲的指导下学习国画。
他的启蒙老师是保定著名画家阎梦周先生。阎梦周被称为“国书第一人”。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北京市人民政府”的牌匾大字均为阎先生手书,毛泽东颁发的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书,也是由阎老书写的。
磎叜开始跟随阎先生学画时,老师只让他一遍又一遍地临《芥子园》。开始对着画帖临,之后背临,到最后将原大小的画背临到硫酸纸上,再套在画谱之上对比,达到准确无误的程度,老师才开始让他临画。从四王、吴恽、袁江、袁耀到文征明、董其昌及郑午昌、吴湖帆……在阎老师的指导下,打下了坚实的工笔画根基。
1979年,磎叜进入石家庄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当时他的工作是研究壁画。那段时间,从西域到大漠戈壁,他走访了许多地方,每到一处,他都仔细琢磨品味壁画图像。他尤其喜爱敦煌壁画中的那些颜色——“沉着自然有一种璞玉般的光彩,交织在周围那些不知道原来是什么颜色现在都发灰发黑的颜色中间还有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味道,同样会令你触目而心生许多敬仰。”
石家庄有一处历史悠久的寺院“毗卢寺”,寺内墙壁上元末明初的壁画依然保存完好。上世纪80年代,工艺美术研究所承担了壁画的复制工作。复制时,要在距离墙壁一公分的地方绷上透明的玻璃纸,用画笔将壁画原样描摹下来,再描摹在纸上。就这样一笔一笔,在寺里一住就是半年多。
这样在外人看来枯燥单调的工作,磎叜却一直乐此不疲。壁画的创作方法,造型、着色等给了他创作的新启发。在这一时期,他拜师当时任石家庄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的王晓初先生,重点研习人物画的创作。
与山水结缘
从最初学习工笔花鸟到写意花鸟,再到后来研习人物,磎叜先生回忆说,年轻时从不敢碰大写意山水,“一是因为老师不许,又加上感到写意水墨山水太难了,古人已经登峰造极了,自己即使想学,也觉得学不来。不如作工笔,可以细勾慢染,娓娓道来,且多年来也磨练了自已的性情。”
而随着年纪渐长,磎叜慢慢发现,最契合自己心性的,却是山水画。“群山叠翠的广大宽阔、绿树苍茂的生机勃勃、碧水幽潭的沉静清凉等等,都是青山绿水带来的美好意象。徜徉于山水之间,风光隽秀,气象清幽,可以抒解身心、陶冶性情。”于是,他开始醉心于山水画的创作。
得益于年轻时扎实的基本功。他的山水画不局限于师承某家某派,而是广泛师法历代画家之长,将传统的笔墨技法加以变化,又注重师法造化,从大自然中汲取创作源泉,并完善表现技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自己高古俊逸、清新简约、神韵高远的独特风貌,既有鲜明的古意,又不乏田园生气。
长期远离尘嚣、浸淫山林使得他的画作于灵秀中折射出一股来自林泉田间的葱茏野逸之风。有人说,在磎叜的画中处处可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悠然自得之境。
尤为难得的是,他几乎所有的题跋诗词都是自己的原创。他的书法,取法魏晋,古拙苍润、风骨卓然,个性鲜明而又本真自然,其用笔起行转收、纵横周折皆能随性自在。
在技法之外,磎叜更加重视的是内心的修养,在他看来,无论是工细的青绿山水还是写意的画作,作者一定要关心性、情、意,更甚于表现自然、表现技巧。“青绿也好,浅降也罢,把自然景色的再现转换成生命情怀的映出,是古今山水画家在画山水的过程之中的心理欲求,也是创作的最高境界。”
和很多画家不同,磎叜先生从不刻意求新,也不认同绝对恪守传统,一成不变。他认为,虽然在自己的从艺经历中一直师法传统,但是画家的经历、性格、习惯都是不同的,因此创作出的作品不可能和古人完全一样。在他看来,这种个人习惯和风格的体现,就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的时代感。
“济晓成琪”艺术佳话
近年来,磎叜先生经常与几位好友流连于山明水秀的地方游览、写生,寻找灵感。在河南少林村、安徽黄山、广西巴马、江西三清山、江苏昆山、河北太行山等地,都有他们的“济晓成琪真艺堂”工作室,这些工作室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济晓成琪”。
艺术家之间的情缘总是为人津津乐道,而“济晓成琪”这个名字也是源自于磎叜和几位艺术家好友的一段佳话。因为他与张继海、李晓宏、顾奇峰三位画家相从甚密,经常在一起创作、交流,因此便各取名字中的一个字,作为工作室的堂号。他们常常聚在一起,以画会友,以诗会友,以书会友,思想的火花在此碰撞,不少精彩的作品在“济晓成琪真艺堂”诞生。
四位画家中,磎叜和李晓宏先生的合作尤为密切。这两位艺术家一个成长在燕赵大地,一个生活在荆楚之乡。虽说都画山水,但风格迥异。李晓宏先生的画气势雄浑宏大,山水云雾栩栩如生,令观者如身临其境;而磎叜的作品笔墨简远、高古雅致,充满文人禅意。他们二人最早在博客上沟通、了解,对对方的艺术都十分欣赏。后经朋友介绍后,更是一见如故,引为知己。二人经常在一起创作一些巨幅作品,两种艺术风格与思想的碰撞,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好友之间的合作与普通的艺术合作不同,来自于心意的相通、性格的契合、彼此的欣赏,因此这样的合作才能充满默契与灵感,产生超越于技法之外,充满情感与生命力的佳作,而“晓成”的合作,也成为近来年美术界难得的“艺术组合”。
在这个有些喧嚣浮躁的年代,磎叜先生和他的朋友们依然徜徉于青山绿水之间,过着与笔墨为伴的简单生活,这种淡泊与对艺术的坚守尤为难得。磎叜曾经赋诗一首以自勉:浮游在世励修身,狂放温良率性真。山水怡情成挚友,松竹明志是知音。偶托落日邀新月,常令清风扫旧云。读史吟诗把酒醉,平和恬淡度华春。这是先生心性的写照,也是其艺术的写照。
责任编辑 梁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