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维峰 张惠清
2015年新春伊始,走进北京市劳动保障职业学院的校园内,阳光正好,环境整洁,象牙塔中的青春朝气扑面而来。这样的氛围,或许正预示着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
2014年6月23日至24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院长李继延认为,对于长期处于教育“第三世界”的职业教育来说,“这应该说是一个很好的宏观条件,职业教育形势会越来越好。”
在位于二楼的院长办公室中,似乎空气中都流淌着书香。初春的暖阳斜斜地从窗户洒进来,李继延靠窗而坐,衣装得体,谈吐博学,举止有着学者的儒雅风范。面对记者,他坦言自己个性低调,很少宣传,而身兼北京市青联委员的他与《中华儿女》杂志却有着深厚的缘分。
李继延将“内敛、精致”的人生哲学也投射在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的发展舞台。多年来,他秉承“质量为本,创新为魂”的办学理念,推动了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共同进步,在见证学院的蓬勃发展同时,也为改革发展源源不断地创造多样化的人才红利。
“职教梦”的启程
多年后的今天,当李继延与记者说起自己与“职业教育”缘分时,直言也是出于偶然。
李继延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1964年,出生于一个温馨的书香之家。由于父母都是光荣的人民教师,在环境的耳濡目染下,李继延从小就对教书育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在他心中,教师这份职业似乎笼罩着一层神圣的光环。
或许源于心中的这份向往,1986年,以优异的成绩从人民大学分校工业经济系毕业后,李继延毅然放弃了同学眼中去政府机关、企业发展的宝贵机会,拿到了当时唯一的留校名额,在本专业担任讲师,主讲公司管理,市场营销等相关课程。
上世纪80年代,以经济、科技、教育领域的体制改革为主旋律,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一批批成人教育学院以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培养符合现代化要求的人才为使命,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纷纷兴建。在这样的时代浪潮下,北京市成立了5所干部管理学院,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现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就是其中之一。学院于1984年开始筹建,并于两年后正式招生。
在人大教了七年课,颇受学生欢迎的李继延并没有想到,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自己竟与这个学院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这个学院的系主任跟我的导师是同学,当时学院很小,老师不够,他就问我的导师:能不能派些年轻老师过来教教课?经过导师的推荐,我踏入了这个学院的大门,做了兼职讲师。”
兼职期间,李继延的课堂认真严谨,深入浅出,不但给师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得到了学院领导的赏识。为了能够留住人才,领导找到李继延,坦言希望他能够留下,并开出了相当优厚的条件——一套崭新的三居室。他鼓励这位年轻的老师:“虽然这学校是新的,但是年轻人,有机会!”当时,李继延和爱人挤在一间只有十几平米的破旧平房里,而爱人又已经怀孕,准备生孩子。考虑再三,他决定接受学院伸出的橄榄枝。
1993年,李继延离开北京工业大学经管学院,正式来到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担任讲师。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勤奋踏实的工作作风,他在之后的工作中一步一个脚印,取得了杰出的成绩,为学院和自身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1994年,他创立了工商管理系,担任系主任;1995年,31岁的他经过学院领导班子一致同意,成为副院长,并在三年之后成为常务院长;2001年,李继延正式成为院长。
于困境中突围
从某种意义上说,李继延的个人成长也见证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随着社会的前进,成人教育的前景渐渐走向瓶颈,从80年代开始起步的高职教育却如藤蔓般延伸到全国各地。一大批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高校正在进行高职实验,一批中专也开办了高职班。渐渐地,北京市5所干部管理学院都期冀着走上职业教育的道路,蜕变成普通高等院校。然而,想完成这种蜕变,教育部有着明确的办学条件:一百五十亩土地、三十万册图书、两百名以上教职工、价值六千万的设备。
这一项一项,都在李继延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我们学校其他条件都符合,就是一百五十亩土地没有,当时就这么巴掌大的三十来亩地,压力很大。如果不往职业院校上走,你看到了,成人高校路会越来越窄,很多成人院校都没了,他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我只有往这边突围。”
与此同时,其他四所兄弟院校都是“委属”的,他们通过划拨委里的中专院校便可做大。而计划劳动干部管理学院隶属于人力社保局,是五家之中唯一没有可供调配、划拨资源的学院。“哥儿四个都进去了,就你一个人在门外,什么心情?”
对李继延来说,退一步回人大,再不行就换另一个单位,对个人发展并无影响。“但是你的教师怎么办,学生怎么办?着急啊!”困境中,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让他义无反顾地扛起肩上的重任,而这个重任,无时无刻不考验着他作为一名掌舵人的决策力与执行力。在全院的大会上,他为全体人员打气:“困难面前,我们不要失去信心,一定要靠自己!”
李继延决定:自己找土地。2005年,他到处奔波,远到河北,近到通州,跑了几千公里,考察不下三十块地,撒下了无数汗水的同时,支撑他的是对学校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正当“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却逢“柳暗花明又一村”。当时,昌平有一所民办大学,占地两百多亩,刚刚建成却面临倒闭,各种设施全是现成的。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在经过了反复考察之后,李继延果断决定:买下这所民办学校!
然而,要想买下一所学校,迎面而来的困难就是资金问题——两亿七千万。李继延带头与全校老师一起“勒紧裤腰带”。北京炎热的夏天,连院长办公室里都没有空调,而是用电风扇代替。他的思路非常清晰:“这个学院我们攒了8500万,又向银行贷款了6000万。这一亿四千五我把学校的一半给买下来了,占55%,另外45%我可以与对方签个还款协议。一年还10%,分十年还清,应该没有问题。”这项诚恳而具有可实施性的提议得到了对方的认同。事实上,李继延告诉记者,后来政府非常认可他们的这个项目,在市政府各委办局以及人力社保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为学院还清了其余的款项。
如今,李继延与记者谈起这件学院的大事记,只用了四个字来总结:“天道酬勤”。并购昌平北校区,成立北京劳动技术保障职业学院,完成从成人教育到职业教育的转变,学院有了突破性、质的发展。作为掌舵者,李继延走了一步险棋,但走得“极其漂亮”。他认为,这归根到底是自己专业上的一次成功案例。
“我这人专业是搞企业战略、资本运作的,我的特长就是筹划公司上市、融资、企业并购。北校区完全是我自己在专业方面的一次有益尝试,幸运的是,它成功了!”
夹缝中的力量
使中职教育、成人教育与高职教育完美衔接,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历史诉求,这不仅有助于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而且为高等教育如何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服务提供了宝贵的探索。
然而,多年来,李继延感觉职业教育在北京一直属于“第三世界”。“‘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已经沿袭了几千年,而且北京市普高,重点大学的实力比较强,前些年社会舆论导向对职业教育也不太‘感冒’。这些年来,职业院校一直在夹缝中求生存。”
但近年来,李继延敏锐地发现人们的社会价值判断在不断变化。高等职业教育通过自身努力,确实为首都经济社会提供了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因此,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而因职业教育高高在上的就业率,老百姓的观念也逐渐扭转。从这个角度来看,职业教育氛围在慢慢转变。
特别是2014年6月23日至24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国务院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文件一出台,应该说更是一个很好的宏观条件。现在职教整个形势不错。”李继延说。
北京市劳动保障技术职业学院在这些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秉承“小而精,精而专”的办学思路,跟随着高职院校的办学标准,打造了一系列有特色的专业。“比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城市轨道交通管理、城市基础设施、安全技术,以及北京市现在非常有名的养老健康服务这些专业。”这些特色专业开创了多个北京市乃至全国第一。
“职业院校有很多专业都是紧跟市场因素。人才培养有个滞后的过程,得有三年培养周期。设立专业的时候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判性。我们有很多专业走在市场前面,比如我们的老年专业。前些年我就看到,老年人虽然被称作‘夕阳红’,但老年产业绝对是朝阳的。”李继延说,学校的专业设置要为首都社会经济产业服务,而这种服务必须围绕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这些专业的设置符合首都发展的客观需要,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所以现在招生就业的形式非常好,学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近些年一直在100%。招聘过程中,我们学校采取订单式的“个性化订制”,所以我们学校的学生大部分一毕业就跟行业企业直接对接,所以我们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
目前,北京劳动发展保障职业学院有在校学生5000多人,教职工400多人,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近年来学院发展非常迅速,从进入到高职这个行业领域以来,已经经历几次大的发展台阶。2006年正式成为普通高等院校;2007年参加中央教育部的高职水平办学评估,获得了优异的成绩;2009年正式进入市级示范校的行列;2011年,成为国家骨干校。北京劳动发展保障职业学院是北京市为数不多的市级示范校和国家骨干校行列中的院校,长年屹立于北京市高职院校的第一方阵。
“一生只做好一件事”
在学院获得一系列荣誉的同时,李继延的身上也被贴上了众多社会标签: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市青联委员,惠普商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客座教授。国资委、人事部职业经理评价与培训特聘专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专家组成员……
光环和荣誉的背后,李继延坚守着内心的平静,从容而不喜张扬。他将自己的人生哲学也投射到了学校的管理上。如果你问起任何一个老师学院的办学理念,他们都会回答你:“小而精,精而专”。含蓄而精致,如同他的为人处世。
至今,李继延已经在北京劳动发展保障职业学院走过了22年的青春,与学院建立了深厚的情感。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把学院看成是自己的一个试验田,播种、浇水、开花、结果,一步一个脚印,为国家培养了无数人才,也为他带来了莫大的成就感。“我这个人就在一个地方,一生就做好一件事。”
就像一位玉雕大师,李继延秉承着“质量为本,创新为魂”的校训,专心致志地把这个学校从一块璞玉雕刻成一个精品。他认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会感觉到很幸福。
“直到现在,我也喜欢别人叫我李老师,因为我是教师。我的职业是校长,专业是企业管理。目前,我身兼多个学校的教授,所以周一到周五当校长,周六周日当教授,有人叫我们‘空中飞人’,”李继延笑着说,“同时我还在兼着北京祥龙资产和北京首农集团的外部董事。我在企业做董事是为了让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我明年周末的课已经订满了。现在三个身份都要做好,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百忙之中,李继延坚持为职业教育发声。“我们的职业教育确实需要呼吁,毕竟是对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现在太多的资源投入到普高了,但是我觉得产出不高,是挺大的浪费。”
他认为,只有从顶层设计,资源优化配置做起,职业教育自然会有自己的体制机制出来。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重要教育形式,并不局限于教育层次。换句话来说,就是职业教育不仅仅有中职高职,接下来会有职业教育的本科,甚至研究生,因为从国际和我国台湾地区职业教育情况发展来看,职业教育都有高职的本科和高职的硕士。”
李继延分析,从这个意义上,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空间非常大,今后高等教育可能向两个方向分支。
“一个是科研型,研究型为主的大学,这个需要大量人才,但与此同时,我想高等教育更大一部分可能要向培养技术、应用、操作、实践方面的人才发展,像很多高职院校包括普通的应用本科院校,可能会向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方向发展。职业教育发展未来空间是很大的。”
责任编辑 梁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