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龙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校本教研得到了广泛重视,逐步成为广大教师平时教育教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于校本教研的研究文章也大量见诸各种报纸杂志。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校本教研活动也存在着对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支持不大、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活动的自主意识不强和热情不高等问题。如何增强校本教研的有效性,以此来适应学校的教研活动?笔者根据自己近几年的工作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制度确认:铺陈“适应性”校本教研的实施规程
目前,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制定有本校的校本教研制度,都能拿出文本性的材料。但是就制度本身和制度的执行情况来看还存在很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本教研的开展和活动的成效。例如,有许多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只向教师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工作要求:固定时间理论学习,参加听课评课活动,撰写反思、读书笔记、案例等。毫无疑问,这些要求是必要的,但是如果缺乏过程的监控和对结果的反馈,教师就习以为常地将此作为任务完成,就会对教研活动缺乏责任心,教研活动走过场、走形式。还有些学校的校本教研制度非常笼统、抽象,只作方向性的要求,缺乏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和操作的具体策略,执行制度的过程中随意性很强,这样就导致了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对教师的吸引力都比较差。
制度确认是实施校本教研的关键因素之一。要提高校本教研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应不断完善和细化学校的校本教研制度。
1.在制定制度时,制度本身要有明确具体的操作性。同时,为了增强制度的执行力,还要对制度进行细化和具体化。首先,每个专题研讨都要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作出明确回答,还要有相应的操作策略。其次,每个专题研讨都要按照既定步骤进行,即自我学习、经验共享、形成共识、指导实践。显然这样的制度从内容到形式都对教师群体研讨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可操作性强,也便于执行,在某种程度上为教师参与教研活动制定了共同遵守的规则,为教师做好教研准备提供了支持和依据。
2.在执行制度时,要重视过程的监控和结果的反馈。校本教研与传统的教研活动相比,其功能更突出强调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本。而教研活动要真正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就必须让所有教师有效参与教研活动。因此,除了教师要掌握参与教研活动的策略与技能以外,关键是要调动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活动的积极性,让教师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展示自己的实践智慧,积极主动地参与校本教研。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加强对校本教研活动过程的监控和结果的评价反馈。
实践证明,对校本教研活动过程的有效监控和对结果的反馈,可以提高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自主意识和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又能促进教师主动承担在教研活动中的责任,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长此以往,这样的教研活动无疑会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领导垂范:发挥“适应性”校本教研的榜样引领
校本教研的有效实施,肯定离不开学校校本教研制度的规范,而校长的垂范作用无疑是校本教研健康、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则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校长应该坚定课程改革的信念,坚持理论学习,对校本教研的本质、特点要有深刻的理解。其次,要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把握好校本教研的方向,要认识到校本教研活动的质量高低关系到学校发展的快慢和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再次,校长要加强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增强在校本教研过程中对教师的影响力。校本教研中,要以当前创建和谐校园为契机,尊重教师、理解教师、信任教师,全身心、高质量地当好校本教研活动的带头人。最后,正确把握对校本教研评价的导向激励作用和教师的主体作用,使校本教研活动落到实处,成为课程改革和学校内涵发展的内在推动力。
三、教师参与:激发“适应性”校本教研的主体力量
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教研活动是自下而上的,是针对教学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既是研究者,又是被研究者,教师在研究和被研究中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实践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因此,校本教研活动中充分激发教师的主体作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是校本教研有效开展的重要举措。
校本教研直接的受益者是教师本身,教师的积极主动的个性化教研就来自于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是教师自身发展内在的必然需求和最佳途径之一。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来激发教师的主体作用:一是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等进行审视和分析,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校本教研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自觉自愿的反思行为,才能得以真正的落实。二是同伴互助。同伴互助是指依靠教师的团体力量,互相切磋、扬长避短、凝聚集体的智慧,克服个人经验的局限,切实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校本研究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成长。三是专业引领。专业引领是指各层次的专业研究人员对校本教研的介入。专业引领就其实质而言,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长期重视基础教育理论研究的专业人员具有广博的教育理论,在参与新课程过程中,迫切需要对自己的理论进行实践检验,而第一线的教师在课改实践中迫切需要教育教学理论的引领,这就形成平等交流、共同成长、互补互益的专业支持。
四、研究砥砺:活化“适应性”校本教研的载体效应
学校开展校本教研,强调的是如何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如果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就为校本教研找到了有效的载体,而且也解决了当前许多学校中存在的课题与教学实际脱节的问题,真正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
在实际的研究中,课题选择是校本教研模式的关键,它对整个教研活动起着定向作用。“研究什么”、“怎样研究”影响着教师“学习什么”、“怎样学习”等。所以在校本教研工作中我们倡导以教科研课题作为教研的内容,使教师以自己的工作和教学为基础,开展学习和课题研究活动。在学习和研究活动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学习与工作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体讨论结合。在课题的选择、设计、研究和结题的一系列活动过程中,主动参与课题研究并接受相应的培训和指导,从而不断提高在教学中开展课题研究的兴趣和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在这样的背景下,校本教研无疑是目前教育教学大环境下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负担的重要途径。作为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探索校本教研的模式,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激发教师的职业热情和创新精神,改变教师的角色认识和自我观念,增强学校管理的效能,以达到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健康发展的目的。